連續四天,耗費不少篇幅,對一張清代黃花梨可拆卸行軍桌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出明式展腿桌型的發展、演變及造型規律。
形制上不違規逾矩,黃花梨辨識也不可或缺,接下來著眼於傢俱的材質方面。
桌面顏色淺黃、色澤均勻,黃花梨感覺明顯。三拼板裡較大的兩塊,有完整的山峰紋居中,或為同一根乾料上的不同兩段。
走近細看,紋理層次變得清晰,條紋和山峰紋之間,一道道金色條紋並行排列,由內而外的瑩光在筒燈照射下顯現出來。
繼續靠近,分辨出更多、更清楚的細節。木頭輸送水分的管孔如絲線般,分佈在左側大邊上一角。
細長絲線向右延伸,慢慢變細變短,密集程度也降低,有些地方開始出現空白。
由密到稀逐漸過渡,呈現出錯落有致、疏密不均、走勢分散無規律的棕眼特點。
及至大邊的另一頭,長髮絲散開,化成一串串、一簇簇尖頭髮散的麥穗狀紋理。
遍覽桌面上其他角落,很容易找到這種典型的黃花梨管孔特徵。
靠牆抹頭上的一處最惟妙惟肖。不知是什麼原因,數十個棕眼邊緣擴充套件開來,像是人為掏挖了一下,露出淺色底,不僅格外顯眼,輪廓還更像一顆顆麥穗粒,整體上便成了一束沉甸甸的麥穗樣子。
桌面之外,又在腿子內側找到一片神似的麥穗紋,特點異常分明。由於具體部位不同,以及表面質量差異,同樣是麥穗紋,形狀和外觀會有所區別。
上一張更細節的照片,在黃花梨順紋為主的地方,棕眼形態大致是這樣的。下圖中則有鬼臉等其他特徵。
總而言之,清代展腿式可拆卸行軍桌為黃花梨的機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