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購物還是出行,數字人民幣都在大顯身手。有資料顯示,截至10月22日,全國已經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本月初,央行行長易綱發聲“將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互動”,意味著在可預見的將來,數字人民幣將迎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易綱強調,這裡所說的“電子支付工具”,不僅僅包括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支付寶、微信這種To C工具,也包括了雖不為公眾所知,卻在大宗商品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To B類電子支付工具。一旦數字人民幣加入助陣,大宗商品交易的電子支付手段將具有更大的優勢。
大宗商品交易採用電子支付工具的優勢
從交易者角度而言,採用適當的電子支付工具有利於解決大宗商品交易的傳統難題:由於大宗商品本身交易標的多樣,結算場景也較為靈活,並且資金量巨大,牽涉方多(平臺、倉庫、銀行等),難以簡單照搬To C場景下的電子支付工具,因為針對大宗交易的To B電子支付工具的發展遠遠滯後於To C,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林立、標準不一、手工記賬繁冗、風控能力差等難題。如果適合大宗商品的電子支付工具能夠推廣,則可以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奠定堅實的數字化金融服務基礎,進而為提升大宗商品市場效率、促進市場規範健康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大宗商品交易支付電子化不僅有利於交易者,更有利於服務國家戰略,提升大宗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透過大宗商品數字人民幣結算,能夠發揮買方優勢和規模效應,形成大宗商品現貨貿易數字貨幣的應用生態圈,提高人民幣的國際話語權、定價權,逐步擴大數字人民幣結算規模。利用物聯網、區塊鏈、大資料等技術,可實現我國在大宗商品領域採用數字人民幣的交易結算機制,打破美元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壟斷,有效配合國家大戰略。
而這樣的場景,在一些實踐中已經具有成功經驗。大宗商品交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央行已將數字貨幣發行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構建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在經貿合作中透過主權數字貨幣的應用,提高了數字人民幣信任度。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數字支付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初具規模。跨境支付系統服務延伸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金融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良性互動,這不但增加了大宗商品電子支付場景,為推廣數字人民幣應用減少了障礙,也打造了豐富的數字人民幣國際市場使用場景,為最終實現大宗商品“人民幣定價”奠定了基礎。
數字人名幣如何助力大宗交易
宏偉的目標,終究要靠腳踏實地的步驟來實現。數字人民幣對於大宗交易的最佳化,也體現在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
首先,數字人民幣的進入可以更好發揮金融基礎設施優勢,完成實體企業主體信用向數字信用的轉化,有效整合交易平臺、交割倉庫、商業銀行等優勢資源,形成線上交割閉環,在大宗商品交易上實現媲美To C的秒級款貨實時對付,保障交易安全,有效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今年8月,大連商品交易所透過數字人民幣形式向交割倉庫——大連良運集團儲運有限公司支付倉儲費,實現了數字人民幣在期貨市場的首次應用。
電子支付工具的功能不僅在於支付,更重要的是支付背後大資料的分析研究。數字人民幣接入大宗電子支付工具,有利於透過銀行間支付清算體系對接多家銀行,形成高效的跨行支付網路;整合實現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的交易流、資金流、貨物流“三流合一”,不但提升資料監測的有效性,還有效提升了交易的安全等級,最大程度降低了交易風險。
數字人民幣對大宗交易的最佳化,早已不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身邊的現實。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就是數字人民幣用於交易的另一例項。該期貨上市三年多以來,市佔率和規模穩步擴大,據彭博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其交易規模約佔全球原油期貨每日交易的8%,即25億美元。其中,約51%來自自營業務,相對而言,向數字人民幣交易轉型會比較容易。在零售燃料市場,零售商還可以透過使用數字人民幣瞭解燃料銷售的實時現貨價格,從而促進交易順暢、最佳化庫存分配並降低交易成本。
以數字人民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未來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高地。可以相信,數字人民幣的場景應用一旦擴大,大宗交易將會迎來全新的思維與行動正規化,並以此為契機,為強國富民貢獻自身獨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