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4 年以來,張瑞敏推動海爾進行持續創新,樹立了海爾集團"創新驅動型企業"的典型代表。海爾已經從一家傳統的家電製造企業轉型為智慧生活平臺生態型企業。正如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默教授所說,“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企業的創新和不斷產生的新創意,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促進企業內生增長的根本因素”。
保羅.羅默
在歷經7年的艱難轉型,海爾集團逐步形成了五大產業平臺∶海爾智家(智慧家庭平臺)、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海創匯(創業孵化平臺)、盈康一生(健康產業平臺)和海納雲(智慧社群產業平臺)。這五大產業平臺都將物聯網技術嵌入其商業模式之中。
同時,海爾集團的組織演變成"小前臺、大中臺、強後臺"的平臺型組織結構,構建了多個平臺來賦能小微企業為使用者持續創造價值,形成了"平臺+小微企業"的生態模式。目前,平臺+生態上已有200多個“小微生態圈”,有超過4 000家小微企業在海爾的商業生態系統中棲息、生存和發展,超過6萬名員工在平臺+生態上創業。
在營業收入上,從2000年的406億元增長至 2020年超過3000億元,增長率達到了614%;在全球業務上,海爾業務遍佈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超過10億使用者家庭,擁有海爾、卡薩帝、美國GE Appliances、卡奧斯 、日日順、盈康一生等眾多生態品牌和新物種。
在中國,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無疑是追求創新的企業家的典範。始終對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保持著警惕。"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僅僅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的企業家精神的真實寫照。就像彼得·德魯克所言∶"企業家就是那些願意過不舒服的日子,或者不願意過舒服日子的人。"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同樣,沒有成功的管理模式,只有時代的管理模式。海爾堅定地選擇了向平臺+生態企業轉型。2019年12月26日,張瑞敏在海爾35週年創業紀念日活動中,正式對外發布海爾進入第六個戰略階段∶生態品牌戰略,並將未來7年的戰略定位聚焦於"建立物聯網生態品牌"。
商業生態系統是以資本、資料、知識為連線力、以共享、共治、共益為競爭力;以戰略生態、平臺賦能和價值創造為驅動力,由擁有共同願景和使命的生態企業、專業企業和消費者相互依存、協同進化的價值共同體。
未來企業必須向生態系統轉型,構建物聯網生態品牌,否則無法繼續生存。對生態企業而言,最有價值的是場景生態。將來不會有完美的產品,只有追求完美迭代的場景體驗。物聯網會重新定義企業的邊界和成長模式,企業要麼轉型為生態品牌的引領者,要麼成為生態品牌的合作方。企業之間的競爭模式也將升級,從企業之間的競爭、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升級為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簡而言之,未來的企業只有兩種命運∶要麼生態化,要麼被生態化。
海爾基於“平臺+生態”的戰略,致力於構建生態型組織,透過打造平臺賦能能力,培育生態系統中的黑土地,讓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小微企業專注於為客戶創造價值。凱文.凱利曾直言“所有公司都難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所有大型傳統企業要想在物聯網時代生存下來,就必須做到“大象也能跳拉丁舞”,構建企業新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商業生態轉型,構築共享、共生、共贏的發展新動力。
海爾轉型平臺+生態的六點體會:
第一,"硬體+軟體+互聯+使用者"的四層疊加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產品系統,再拓展開去,則可以形成一個產品生態體系。
第二,使用者思維。從"客戶"到"使用者",這是一個本質上的轉變。"使用者思維'的本質是,當我們在設計產品時,其實是在設計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是站在使用者角度上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去與他們互動,並且給使用者賦權、賦能,給使用者一個平臺去表達他們的情緒和需求。這樣,企業才有可能基於使用者的需求快速迭代,不斷擴充產品線。
第三,以團隊為核心的組織執行機制。如今市場變化太快,能否快速響應市場,取決於企業團隊是否快速高效。
第四、重新定義了四個角色或關係∶一個是重新定義了"員工",把以前被動聽命的員工,變成"自燃型創客";二是重新定義了"管理者",從發號施令的角色變成"服務平臺的搭建者";三是重新定義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關係,讓相互博弈變成合作共贏;四是重新定義了員工和企業之間關係,由員工提供服務、企業發放工資,變成員工提供服務、顧客提供費用,實現"我的價值我創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第五,企業要創造新的價值。企業用新的方式、方法向市場和使用者提供了新的產品和服務內容;企業形成了新的成本結構;企業為使用者提供了新的體驗以及讓使用者感知到更快、更便捷、更省錢、更有趣。
第六,充分發揮了網際網路的價值,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IT技術,連線各類相關利益的人、連線產品和服務以及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使企業管理、運作各環節實現網際網路融合。
對任何企業家而言,推動企業進行戰略轉型都是極為艱難的任務,這需要企業家有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正如稻盛和夫所言,"如果你真想把公司搞好,讓員工自豪,讓員工感覺到工作的喜悅,那麼你就要把全部心血傾注在事業上,並做出自我犧牲,為員工的幸福和公司的發展殫精竭慮。沒有這樣的奉獻精神,就不要當經營者"。
中國企業轉型的路徑還在不斷摸索中,提升技術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真正激發企業活力是必須面臨的問題。但如何轉型,其實是沒有一種統一模式,企業都在摸索著前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宣。張瑞敏的企業家精神非常值得廣大企業經營者學習,並且有著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和企業發展趨勢極強的感悟。
美國聯合健康的管理式醫療保險模式助推健康險“野蠻生長”
西門子:引領全球工業數字化領域的雄獅
通用電氣GE的精益創業“FastWorks”-思科無處不在的創新挑戰
稻盛和伕力挽狂瀾日本航空背後的真功夫-阿米巴經營
亞馬遜:最有戰略洞察的科技公司-獨特的“飛輪效應”創新理念
對標臺塑集團-深度解讀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成功基因
微軟以優秀的員工為中心:探索新商業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