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人口幾千萬,但光是軍事名將衛青、霍去病帶領的10萬騎兵部隊,堂堂大漢王朝就難以持續供養一個月,背後原因跟人才、資金無關,而是嚴重缺馬!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在速度、耐力與衝擊力度遠比步兵還要有優勢,而馬匹的養殖規模更是國家戰鬥力強盛與否的關鍵之一。
騎兵是漢朝能夠深入大漠、征服西域的關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論「漢唐之所以能張者,皆唯畜牧之盛也」,但是漢朝在秦末大動亂中立國,國弱民貧,軍力減弱,更缺戰馬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道「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遍則濟遠近之難」,但是漢朝初期的狀況是,「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就是,舉國上下找不出毛色相同的4匹馬來給皇帝拉馬車。
讓劉邦痛定思痛的是在「白登之圍」,當時劉邦帶領32萬大軍指向匈奴,卻被冒頓單于圍困7天7夜,這時他才清楚大漢與匈奴的實力差距在哪裡,解圍之後不得不送出公主和親,換來邊疆和平,並且痛下決心扶植養馬業,壯大騎兵力量,因為他深知「車騎者,天下之武備也!」
劉邦為了發展騎兵,下令在全國徵收人頭稅和「馬口錢」。漢文帝時期也規定,凡養一匹馬的農民,可以免除自家3口人的兵役,甚至可以用捐馬的形式來給自己贖罪;同時禁止民間殺馬或是將馬帶出境,更明確規定「盜馬者死」。
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有牛馬成群的景象,光是國營的牧苑中,就有40萬匹馬,加上西域的優良馬種也引入大漢,一時之間,養馬業達到空前繁榮的發展。
在對匈奴隱忍70年之後,漢武帝終於開啟了反擊匈奴之戰,這場戰爭歷時44年之久,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良且大規模的戰馬,以及衛青、霍去病等軍事天才的領導,漢朝終於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連年的戰爭,讓漢朝經濟大受打擊,對外作戰也因為長途跋涉,造成戰馬的巨大耗損,在使用無度的狀況下,將軍李廣利出征時就因為缺少馬匹,不得不回到數十年前的步兵作戰,漢武帝后期也停止了對外擴張。同時,在戰爭的衝擊下,百姓也是怨聲載道,可說是「興也戰馬,衰也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