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7日,是一個讓無數留蘇學子銘記終生的日子。
那一天,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接見了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這些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鬥,獻身祖國建設。
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給留蘇學生們講話
這一年,在場的留學生們大多二十四五歲。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至今仍讓他們激動不已。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吳養潔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不僅感到自豪和驕傲,還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讓我終生難忘,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一定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
1957年毛澤東訪蘇期間在中國駐蘇大使館與使館工作人員和留學生代表合影 (站立著一排左五為肖碧蓮)
毛主席的期盼和寄語,是中國留蘇學生赤誠報國、矢志不渝的動力源泉,激勵著他們奮力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
據統計,在1951年到1966年的15年時間裡,我國先後選送了8000餘名大學生、研究生、進修教師和約8000名實習生前往蘇聯學習。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後,無條件服從國家分配,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使我國在核能、無線電、石油勘測開採、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創造中國航天史多個“第一”
孫家棟(來源新華社 記者楊武敏 攝)
孫家棟18歲時,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懷揣著成為一名土木建築系學生的願望,憧憬將來可以去修大橋。當時,我國開始組建空軍,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1952年,他被選派至蘇聯留學。經過六年的寒窗苦讀,他以榜首的成績從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畢業,並榮獲了該校最高獎章——“斯大林金質獎”。同年4月,他回到了祖國投身科研建設。
1967年,我國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錢學森親點下,38歲的孫家棟出任衛星總體設計部負責人,組建了我國第一個人造衛星設計團隊,從此與中國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家棟提出,要對過去的方案進行簡化,去掉衛星上的部分探測儀器,不追求高難技術,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當時衛星直徑只有1米,反光很差。孫家棟和團隊想了一個“借光”辦法,在三級運載火箭上做一個球體,這個球體鼓起來以後,直徑能到三米。上天以後,球體起到一個引導作用,等看見它了以後,就能在周圍找到衛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一年後,孫家棟任技術總負責人的“實踐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一顆有物理探測功能的衛星。
在60餘載的航天征程中,孫家棟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很多個“第一”。2010年,孫家棟榮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邊學邊幹,開啟大壩抗震安全研究先河
1954年在莫斯科動力學院與同學合影,前排右為陳厚群
1950年,陳厚群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兩年後公派留學至莫斯科動力學院。在此期間,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留蘇學生中的第一批黨員。
1958年3月,陳厚群以全優成績從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他婉拒導師邀請繼續深造的好意,踏上了回國的列車。他說:“當時我覺得,我們年輕人應該趕快奔向祖國的建設,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的培養。”
1959年,廣東省新豐江水庫蓄水後,頻繁發生地震。這是國內首次遇到水庫地震問題。陳厚群臨危受命,負責籌建水工抗震研究團隊。
然而,擺在他面前的是全新的交叉邊緣學科問題,幾乎沒有任何“抗震”學科基礎的他感到很困難,也很焦慮。但是,國家需要,唯有迎難而上,陳厚群邊幹邊學,針對新豐江水庫地震開展的相關研究開啟了我國系統研究大壩抗震安全的先河。
陳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釋出儀式現場(來源: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
60年間,陳厚群擔綱制定出我國首部水工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和國家標準,建立了國內外唯一集理論、分析和設計為一體的高壩抗震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在水工結構抗震理論、分析方法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多項領先成果,並廣泛應用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水庫大壩抗震安全設計中。
紮根西北,開拓祖國航天事業
1956年9月,陳士櫓乘坐了7天7夜的長途列車終於抵達莫斯科。他被分配到了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師從著名航空科學家奧斯托斯拉夫斯基。
1958年元旦,陳士櫓與蘇聯友人在紅場合影
進修期間,陳士櫓根據導師安排,開展了“飛機在垂直面的機動飛行”研究。這個課題難度極大,但他下定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題。蘇聯有規定,涉及本國的資料只能在圖書館查閱,不能帶出館。於是,陳士櫓每天都在圖書館廢寢忘食地閱讀、摘抄相關資料。
1958年6月,經過一番埋頭鑽研,陳士櫓終於完成論文,創造了簡捷計算機動飛行的氣動效能新方法,並順利完成論文答辯,成為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第一位獲得副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同年9月,他學成回國,隨後服從組織安排,紮根西北,牽頭創辦了西北工業大學宇航工程系,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
陳士櫓(來源:陝西日報)
陳士櫓曾在其自傳中寫道,“近70年來,我親歷和見證了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在航空航天的崛起中,也盡了自己的一份責任,我為祖國躋身世界航空航天大國之林而倍感光榮和自豪”。
從教六十載,門徒九院士
莫斯科大學校長、數學家彼得洛夫斯基與谷超豪
1957年,谷超豪以副教授身份赴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
1959年,莫斯科大學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該校校長、數學家彼得洛夫斯基熱情洋溢地向谷超豪道賀,因為他被破格授予物理-數學科學的博士學位。按照蘇聯的學位制度,獲得博士學位是很艱難的。7月,谷超豪動身回國,前往復旦大學任教。
1959年,谷超豪在莫斯科大學論文答辯會上作報告
20世紀70-80年代,楊振寧與谷超豪所率領的團隊展開了合作,他們聯合發表了論文《規範場理論若干問題》。之後,谷超豪在美國就偏微分方程理論和規範場的數學結構作了學術報告,博得美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楊振寧曾高度評價谷超豪的研究,稱讚他“好像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域性”。
谷超豪曾說,研究數學與帶好學生是最能給他帶來快樂的兩件事。他育人講究全盤托出、毫無保留,每當他開拓一個新領域,就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走向這一領域的前沿。從教60年,谷超豪精心培養了眾多學生,其中有9人先後當選為院士,還有不少人成為了獨當一面的人才。
2008年教師節,谷超豪當選上海市教育功臣。2010年,他榮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谷超豪與蘇步青教授、李大潛教授在數學系資料室
為國奉獻,我之所願
1955年,楊芙清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師從徐獻瑜教授,成為我國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的研究生。
當時,我國的計算機事業還是一片空白。1957年,為了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國家決定派代表團去前蘇聯科學院學習計算機技術,楊芙清由導師推薦,赴蘇學習計算方法和程式設計。
學習團成員在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門前留影
楊芙清在蘇聯時與舒拉勃拉老師等人
在蘇期間,她獨立設計和實現的“分析程式(逆編譯程式)”以其獨創性,被西方雜誌稱為“程式自動化研究早期的優秀工作”。
1959年10月,楊芙清回到了祖國,被分配到北京大學數力系任教。她主持開發出我國第一臺百萬次積體電路計算機多道執行作業系統和我國第一個全部用高階語言書寫的大型作業系統,主持了著名的“青鳥工程”,建立了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為國家軟體產業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楊芙清
“為國奉獻,我之所願。”楊芙清經常這樣說。正是這種崇高而又執著的信仰,指引著她在學術科研之路上不斷創新,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單剛,王英輝. “世界是你們的”——在莫斯科聆聽毛澤東演講[J]. 文史博覽,2009,(07):22-24.
[2]胡強. “世界是你們的”——毛澤東給青年學生上的一堂理想信念教育課[J]. 湘潮,2018,(09):28-31.
[3]中國進入太空50年:“東方紅一號”的無形力量[OL].新華社,2020.4.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50026943251362&wfr=spider&for=pc
[4]雷宇、原春琳. 孫家棟和他的“中國星”[N]. 中國青年報,2010.1.02.
[5]《追夢人生——陳厚群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報告
[6]張雲. 陳厚群:只要祖國需要,我隨時準備出發[N]. 光明日報, 2021.10.24.
[7]魯衛平等. 劍指蒼穹:陳士櫓傳[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5.
[8]張劍、段煉、周桂發. 一個共產黨人的數學人生:谷超豪傳[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
[9]龍茂乾. 楊芙清:為國奉獻 我之所願[N]. 北京大學校報,2019.10.3.
[10]本文圖片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除備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