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髮型中,最醜的無疑是清朝的辮子頭,前“陽”後“陰”的樣式,十分辣眼睛。無論本身長得有多帥氣俊朗,只要一上這髮型,顏值都得暴跌。
難怪有人說,檢驗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帥,給他剃個辮子頭就行,如果頂著辮子頭還讓人感覺看得過去,那不用懷疑,此人絕對是真的大帥哥。
可能有朋友會反駁,清宮劇裡的阿哥們看起來並不醜,頭型好的話,明晃晃的大腦門似乎也挺可愛的。要真這麼想可就天真了,影視劇裡幾層濾鏡,再加上現場打光,會為演員平憑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宮劇裡的髮型是改良版,留的髮量較多,沒那麼禿。真實的滿清發型,剩的頭髮很少,像影視劇裡那種,放在清初就是被斬的命運。
清軍入關初期,多爾袞主政期間曾有一條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什麼式呢?“金錢鼠尾”。這是滿清入關前的標準髮式,後來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標準。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衛匡國,寫了本書名叫《韃靼見聞》,其中有這樣的描寫“女真習俗都剃髮,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這種髮型需要剃光腦袋四周的頭髮,只在腦後留銅錢大的一點,梳成一根小辮,狀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錢鼠尾”。再配上唇邊十多根鬍鬚,大家想象一下,這能好看嗎?完全一幅鼠須鼠尾的模樣。
滿人留髮最初的原因可能與滿人信奉的薩滿教義有關係,薩滿教主張崇拜萬物,山川、河流、樹木、花草、動物所有大自然中的一切薩滿教都尊重它們,這叫:萬物有靈。與現代觀念裡面我們推崇的愛護大自然,愛護動物的觀點很一致,可以說是保護生態的最早理念。至於到留髮就更不用說了,薩滿教對萬物都那麼虔誠地尊崇,對於祖先和上天給予自己的身體當然也是同樣愛惜。
至於為什麼要把前半部剃光,這裡也有它的實用性,因為滿族過去是遊獵民族,額前不留髮是為了避免騎馬奔跑時頭髮會遮住了視線,後面留了一條辮子是為在野外露宿時可以當作枕頭使用。薩滿教認為頭髮既然是生在人的最頂部和天也就最接近,是人的靈魂所在之處,因此髮辮更受到滿人的重視,滿人在額角用一條直線對齊兩邊後 把前面的頭髮剃掉,留下後面的頭髮編成辮子垂在腦後。這個習俗是沿襲滿族先民"靺鞨"而來的。
以中原文明數千年的審美觀,再加上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廣大明朝男子肯定無法接受將自己剃成個金錢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親、丈夫、兄弟或兒子變成怪模樣。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相信沒有一個明朝人願意採用此髮型。
但沒辦法,明朝滅亡了。滿清入關後,統治者為了馴化明朝遺民,消弱漢人的反抗意志,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下達了剃髮嚴令,給出了十日的期限,過期還沒有剃髮的一律斬首。
清廷將剃髮視為百姓歸順的標誌之一,要求是“頭頂留髮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頭髮和頭任選一樣。
這激起了廣大漢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發了極為慘烈的抵抗活動,針鋒相對地提出“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有點骨氣的臣民們對此深惡痛絕,明末文獻《思文大紀》中說“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
為了保住頭髮,他們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遺憾的是,雖然死了幾十萬人,在屠刀的威脅下,男子們的髮型還是都成了難看的金錢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錢謙益,還是東林黨的領袖,清軍沒打到之前,就數他抗清意志最為堅定,但清軍攻破南京後,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愛妾柳如是約他一起跳水殉國,他說“水太冷,不能下”,成為笑柄。
這還不算,沒過幾天他說頭皮有點癢,忽然出門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為他只是出去兜兜風散散心,誰知晚上回來的時候,錢謙益就按著滿清的標準剃了發,一時名聲盡毀。
不過,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清朝的髮型也並不是一直保持著金錢鼠尾的樣式。
清朝中期,大約從嘉慶初年開始,髮型就變了,頭頂留髮的部位不改,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面積,蓄髮數量明顯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髮的位置不斷前移,留的頭髮也越來越多,佔了全部頭髮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變“牛尾”,稱為陰陽頭,也就是眾多影視劇裡清朝人的髮型。
這是一種不以滿清統治者意志為轉移的、沒有人明確倡導的、全社會潛在的自然運動,可以說是一種大勢。照此發展下去,總有一天將蓄留全部頭髮。這當然不是滿清統治者願意看到的,也意味著滿清的控制力逐漸下降。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種同化,漢文化實在太厲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麼族,最後幾乎都會被漢文化征服。
但沒等到頭髮全部留住,改天換日的大變化就到來了,清朝滅亡,剪辮子成了全國範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留辮子的人,被進步人士所鄙視。
總的來說,清朝髮型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鼠尾巴變豬尾巴、豬尾巴變牛尾巴,頭髮越蓄越多,辮子越編越粗。
(來源:夜讀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