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壽三年正月初二,隆冬的洛陽一片喜慶祥和,皇嗣妃劉氏和孺人竇氏進宮向婆母則天皇帝拜年,結果卻是一去不回。
皇嗣武輪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妻子和愛妾永遠離開了自己,可是他對此無能為力,他自己尚且苟且偷生,更何況妻妾。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年幼喪母的孩子們找養母照顧,其中他把竇氏所生的三兒子隆基交給了孺人豆盧氏撫養,後來竇氏的妹妹竇夫人也參與進來一同照顧李隆基。
這位豆盧孺人是皇嗣武輪的諸妾之首,她出身高貴,深受恩寵,在武則天的高壓之下撫養了李隆基。
好不容易熬到神龍政變,一切都好起來了,她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成為相王府的女主人,偏偏在這時,她離開了丈夫,為何在最艱難歲月裡都能陪伴丈夫一路走過的豆盧氏卻在此時選擇了離開呢?她撫育的養子李隆基即位後又會如何報答她的恩情呢?
出身高門,深受寵愛的貴妃娘娘
豆盧這個姓氏十分罕見,但是大家絕不陌生,因為它源於我們熟知的另一個姓氏—慕容,慕容的高光時代是在十六國時期,那幾個燕國都是慕容氏建立的。
後來拓跋氏興起,其中一支慕容氏就投奔了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拓跋珪十分開心,賜姓“豆盧”,乃是是“歸順”之意,但這並不是貶損他們,而是稱讚他們主動參加、歸附。
尚高祖妹昌樂長公主,自是恩禮漸隆。遷夏州總管、洪州總管。—《隋書豆盧等傳》
豆盧自北魏、北周至隋唐可謂能人輩出,比如豆盧貴妃的高祖父豆盧通,歷仕周、隋兩朝,為人寬厚平和,迎娶了楊忠(隋文帝親爹)之女楊氏為妻,入隋後,楊堅把妹妹楊氏封為昌樂公主,豆盧通也就成了駙馬。
到了唐朝,豆盧一族繼續發展,貴妃的曾祖父官至禮部尚書、鎮軍大將軍,封芮國公,叔祖父豆盧懷讓迎娶了唐高祖李淵的女兒萬春公主,祖父和伯父先後襲芮國公爵,父親豆盧欽肅官至晉陽縣令,別看只是個縣令,要看這是哪,這可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能在這當縣令,那也不是蓋的。
惟定公挺忠肅之純粹,惟敬公稟河嶽之閒氣,惟汾州蓄明哲之上智,累仁積慶,鍾秀於貴妃焉。—《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誌銘並序》
在貴妃的墓誌銘中,盛讚貴妃曾祖、祖父、父親三代的精粹都集中於貴妃一身,雖然略顯誇張,但也足見唐朝官方對豆盧家族和貴妃的認可。
豆盧氏出生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她未來的丈夫李旦也在這一年出生了。豆盧氏這個姑娘從小就展現出了不一般的氣質,通俗點說就是氣質脫俗、孝親敬長、恪守禮節,豆盧全族對這個姑娘都感到很驚奇。
姑娘的伯父豆盧欽望對侄女也十分喜愛,可以說,豆盧姑娘是在全族人的期待和注視的目光中成長起來的,她註定了會有不平凡的經歷。
上元三年,虛歲15的豆盧氏以良家子的身份選入相王府為孺人(妾室名號),與豆盧姑娘差不多同時入府的還有劉孺人和竇孺人,劉孺人入府後不久就被冊封為相王妃,成為了一家女主。
儀鳳中,睿宗居籓,納後為孺人,尋立為妃,生寧王憲、壽昌代國二公主。—《舊唐書後妃傳》
劉王妃和竇孺人相繼誕育兒女,巧合的是,二人都誕育了一子二女,而相王的其他姬妾也都陸續生兒育女,相王府很快就熱鬧了起來。
但是豆盧孺人卻很難過,她很得丈夫的寵愛,可就是一直沒有動靜,溫仁寬厚的李旦也時常勸慰她,慢慢地,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豆盧氏雖然一直無有所出,但她所受到的寵愛卻是相王府之冠,可見她與丈夫確實是傾心相知。
後來,相王之妾柳氏生育了次子李成義,武太后聽聞後令豆盧孺人收養此子,或許是因為柳氏乃是王皇后的表外甥女,因此被武曌厭棄,故而才不讓她養育親子。
當然,這對於豆盧氏來說是一件喜事,李旦雖然對母親的強橫感到無奈,但至少滿足了愛妾當母親的願望。豆盧氏養育李成義後十分盡心,把他當做親兒子來看待,不是生母勝似生母。
原本這樣一家若是能在相王府中富貴一生倒也不錯,但歷史的因緣際會最終將相王府推向了驚濤駭浪。
有鑑於皇帝李顯的荒唐行為,武太后下令廢其為廬陵王,改立幼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聽政。
暨先帝嗣位,儲皇戎丕業,乃冊為貴妃,增殊號也。恩榮稠迭,今古莫二。—《貴妃墓誌銘》
李旦即位後,冊王妃劉氏為皇后,豆盧孺人為貴妃,竇孺人為德妃,貴妃寵冠後宮,令劉皇后和竇德妃都心生羨慕。
別看豆盧貴妃如此受寵,但她不愛奢華、崇尚節儉,沒有倚仗夫君的寵愛欺凌旁人,在後宮裡名聲極佳。
有一次參加大典,貴妃穿上了翟衣(古代后妃的正裝),立刻就讓旁人驚詫了,那個詞怎麼說來著,叫“鳳儀萬千”。這樣的評價,連劉皇后和竇德妃都是沒有的。
風雲突變,15載艱難歲月
後來的故事文友們都很熟悉,李旦禪位、武皇登基,大唐變成了大周,李旦改名武輪,從大唐朝的皇帝變成了大周朝的皇嗣,遷居東宮。
武曌登基後,武輪時時處在風口浪尖上,皇帝雖然沒有明立太子,但“皇嗣”仍然具有繼承之意,魏王武承嗣時時覬覦,再加上酷吏橫行,東宮之中十分緊張。
到了長壽二年末,此時武承嗣已然憂鬱而死,本可鬆一口氣的武輪卻在新年之際又經受了一番驚嚇。
長壽二年,為戶婢團兒誣譖與肅明皇后厭蠱咒詛。正月二日,朝則天皇后於嘉豫殿,既退而同時遇害。—《舊唐書後妃傳》
原來是一個戶婢團兒誣告劉氏和竇氏咒詛武皇,武則天便在二人朝覲之時將她們殺害,連遺體都不知道埋在哪。
武輪對母親的暴行無計可施,只能讓愛妾撫養了三郎隆基,豆盧氏也十分盡心,與隆基的姨母竇夫人齊心協力照顧他。
劉氏被殺後,豆盧氏就成為了皇嗣宮實際的女主人,她深知自己面對的婆婆是個怎樣的女人,於是對上盡心侍奉婆婆,對內盡力撫慰丈夫,對下用心照顧兩個養子。
李隆基稱讚養母在這一時期“順下翊上,言遜身全”,說明豆盧氏在這一時期處理得當,說話處事十分得體,連武皇都挑不出什麼錯。
要真說起來,豆盧家與武家還是有一些親戚關係的,這源於兩家都與隋朝皇室有過聯姻,所以算是轉了兩道彎的親戚。
豆盧氏在這一時期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風采,對皇嗣宮的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仔細想想,在武則天重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之前,武輪的處境實在是太兇險了,先有武承嗣,又有武三思,那些歲月有多難熬,估計也只有武輪和豆盧氏心裡知道,他們的處境或許比李顯和韋氏還要更糟糕。
李顯回朝後,武輪被母親復封為相王,又改回本名李旦,處境上也好了很多,他與妹妹太平公主一起扶持哥哥李顯,逐漸成為了復唐派的核心力量。
豆盧氏則幫助丈夫管好王府,擔當了賢內助的角色。總之,李旦人生中的至暗時刻是豆盧氏幫扶著他一路走來,想想李顯復位是怎麼對待韋氏的就能推測出,一旦李旦正式走出黑暗,一定會盡力補償愛妾這麼多年的辛勞,可就在一切向著光明前進時,豆盧氏卻選擇了離開。
出人意料,自由自在的中晚年歲月
神龍初,伯父左僕射、平章事、兼相王府長史、芮國元公欽望,以妃久處禁闈,特乞出內,詞旨懇到,有詔見許。—《貴妃墓誌銘》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唐,李旦因為擁立之功受封為安國相王,就在這個歡喜之時,貴妃的伯父豆盧欽望突然向李旦提出想要接侄女回孃家,不是一般的回孃家,是希望侄女離開皇室,換句話說,就是代侄女向李旦申請離婚。
此事讓人十分不能理解,世人對此有兩個猜測:
- 其一,豆盧欽望當時身居要職,身份顯赫,他不希望侄女因為捲入政治而影響自己,進而提出此議;
- 其二,豆盧氏歷經幾十載,看穿了宮廷風雲變幻,不希望再染指這些,她已經陪伴丈夫走過了15年最艱難的歲月,人生已足,她希望下半生能夠自由自在地活著。
結合史料和當時的朝局,筆者認為第一種猜想的可能性較低,因為這個說法的漏洞太多了。
豆盧欽望擔心侄女捲入宮廷鬥爭進而影響自己,那麼他應該什麼時候代侄女請離呢?文友們肯定都能想到,在武皇登基後,那才是李旦最有可能出事,進而影響到妃妾母族之時。
神龍政變後,豆盧欽望成為了相王府長史,是李旦身邊的紅人,侄女本來就是相王府實際上的女主人,說不定李旦還想把她扶正為王妃,這樣豆盧欽望高興還來不及,非但不會耽誤他的仕途,反而更加有利,他怎麼可能會希望侄女離開相王呢?
相對來說,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可能。看慣了宮廷風雲的豆盧氏早就對這些爾虞我詐和你爭我奪厭倦了,15年的歲月讓她看穿了這些浮華煙雲,她真的不希望再染指這些了,但她也不忍心親自對丈夫去說,於是拜託伯父開口。
李旦剛開始肯定是不願意的,但他理解愛妾的心思,對於一個不離不棄陪伴他走出黑暗的人,他怎麼可能連這樣一個簡單的請求都不答應呢?但他下了一道敕令,正式讓次子李成義以豆盧氏為母。
一來是保證愛妾未來能有個依靠,二來也希望與她能有個紐帶連線。由此,豆盧氏離開了相王府,李旦將原尚書右僕射、燕國公于志寧之宅贈給豆盧氏居住,這裡離相王府也不算太遠。
睿宗貴妃豆盧氏、賢妃王氏,性質陰禮,實毗內政,訓行九御,譽滿六宮。歲祀雖淹,徽音未昧,宜啟非常之命,特賜湯沐之邑。可各食實封二百戶。—《全唐文》
李旦登基後,妾室王氏以賢妃身份統領內廷,而李隆基受禪後,特意加尊養母和王賢妃的實封,值得注意的是,豆盧氏雖然離開了宮廷,但李隆基仍稱其為睿宗(李旦的廟號)貴妃。
貴妃的另一個養子李成義對她也十分孝順,李隆基也時常派人問候貴妃,從貴妃的墓誌銘來看,豆盧氏晚年的生活十分自在,常吟詩作賦,與扈從同樂,可謂盡享天年。
唯一有些遺憾的就是養子李成義於開元二十四年薨逝,貴妃十分傷心,或許是為了撫慰養母,李隆基追封哥哥為太子。
四年後,貴妃病重,李隆基十分擔憂,數次派遣御醫前往診治,可惜他當時不在都城。就在還都途中,貴妃薨逝了,享壽79歲。
李隆基仍以禮為養母治喪,下詔輟朝三日、吊賵加等,併為貴妃修建了一座園寢,於墓誌銘中盛讚其德,說“九嬪範其女儀,六宮師其母訓。豈當熊辭輦之譽可稱哉”。
意思就是說,內廷皆以她的品格為典範,漢成帝馮婕妤擋熊之舉、班婕妤卻輦之德都不能與她的品行相比。
蔚鸞說:
豆盧貴妃的一生或許比不上唐玄宗武惠妃、楊貴妃那樣的傳奇,但她卻書寫了一番別樣故事,不說其他,只說她能在武則天的高壓下順上翊下、扶持丈夫,這本身就說明了她的非比尋常。
面對即將到來的王權富貴,她選擇了自由,她或許錯失了母儀天下的機會,但她何曾在意過,或許正是這顆追求平安順遂、自由自在的心讓她晚年得享天倫之樂,進而高壽而終,相比劉皇后和竇德妃,她要幸運太多了。
相關文章:
武則天果真殺了二子一女嗎?宋代編修的史書為何要這麼說?
唐朝中後期的皇帝為何不立後?是怕再出一個武則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