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產於南方,但現在南北交通發達,北方也常能吃到荸薺。荸薺汁水豐富,味道甘美,有“南方雪梨”之稱。它既是食材,也是一味中藥。荸薺在《本草綱目》中名烏芋,李時珍說:“吳人以沃田種之,三月下種,霜後苗枯,冬春掘收為果,生食、煮食甚良。”荸薺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又能促進消化,對於熱盛津傷的黃疸、便血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南方的中醫在治療急性熱病時,總喜歡使用荸薺,著名的“五汁飲”就含有荸薺。
北方到了冬季,室外氣溫非常低,室內因為暖氣、空調等供暖設施,乾燥異常。而冬季,人們又喜歡進食肥甘厚味、辛香麻辣,這就更加助長了人體的燥熱。如果平素胃火較重,過食肥甘厚味,很容易積滯化熱,尤其是平素有慢性鼻咽炎的病人,一覺醒來往往鼻咽部幹痛不適,再受室外冷空氣的鬱遏,很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平時出現脘腹脹滿、口臭口苦、便秘、鼻咽乾燥等症狀時,及時食用幾枚荸薺,可促進胃腸蠕動,加速宿食的消化,並能滋生津液,甚至可免於感冒等疾患。
荸薺還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對於血熱迫血妄行很適宜。以痔瘡出血為例,患者常會在進食辛辣,或者飲酒後誘發出血、疼痛,這種現象就是血熱迫血妄行,食用荸薺非常對症。同理,小兒積熱較重,每日晨起容易流鼻血的,也很適宜服用荸薺。
鮮藥
生荸薺還是著名的“京城四大名醫”之首蕭龍友先生愛用的一味鮮藥。蕭先生的孫女蕭承悰教授所寫的回憶文章提到,每年荸薺上市時,蕭龍友多令家人買予家中小兒食用。蕭龍友先生曾治療一位37歲的胃痛患者,這位患者的胃痛屬於肝火犯胃,第一次藥物服完之後效果並不明顯,第二次蕭先生在方中加入5枚生荸薺,煎藥時將之搗碎與其他藥物一起煎。服完之後,患者的胃痛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荸薺的味道很好,生吃和做熟了吃都很適宜。生吃只需洗淨用刀削皮即能食用,此時其味道甘甜,汁水飽滿,清熱生津之力最強;若煮熟食用,其香氣大增,但清熱之力會稍稍減弱,對於脾胃虛弱之人最為適宜;若將荸薺與銀耳、梨、枸杞一起熬製梨湯,其生津潤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強。至於其他種種做法,如拔絲、燉肉等,已屬膳食範疇,不做贅述。
最後賦一首小詩概括荸薺:
小小荸薺水中藏,
色白味甘汁液香。
天生藥食能兩用,
消食止血益津傷。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