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感湖的小天鵝
圖文/葉 樺
天鵝指雁族(學名:Cygnus)的鳥類,屬遊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除非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均有分佈。為鴨科中個體最大的類群。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腺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後趾不具瓣蹼。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螺類和軟體動物。
天鵝在生物界關注度很高,是一種人見人愛的禽類。我第一次見到天鵝,是在新疆的賽里木湖。一對天鵝在碧藍的湖水中游弋,雪白的身軀、細長的頸子、高高的鼻樑、扁平的嘴巴、眼睛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明亮、一對黃色雙槳在水中不停地搖動,這就是我對天鵝的第一印象。
後來到巴音布魯克的天鵝湖才看到了很多的天鵝。它們三五成群,或在岸邊休息;或在湖中嬉戲;或在淺水區覓食。有時也會成雙成對地在空中盤旋兩圈,然後落入湖中。它們飛翔和著水的姿勢非常好看,起飛像飛機一樣,需要一定的滑翔距離,在煽動翅膀的同時,兩隻腳會不停地蹬水,協助翅膀加速。
愛上打鳥之後,對打天鵝興趣很濃。由於天鵝是候鳥,只能在它冬季遷徙到我們這來越冬的時候才能捕捉到它們的身影。
第一次去拍攝天鵝是慕名去河南的三門峽。當時從網上得到資訊,說三門峽來了六千多隻天鵝。我按捺不住蓄謀已久的急切心情,隻身自駕直奔三門峽而去。
第二次打天鵝是參加全國第三屆神農架杯觀鳥節,在大九湖遇到了公園餵養的黑天鵝,與白天鵝的強烈顔色反差也讓人眼前一亮,總是沒有對野生天鵝的性趣濃厚。
第三次打天鵝是去湖北黃岡的龍感湖溼地公園,是一種專業性質的野拍。雙十一,我們四個鳥友踏上了東進的旅程,直奔位於黃梅境內的“龍感湖溼地公園”。
龍感湖是由安徽、江西之間古長江滯洪湖泊彭蠡澤收縮、分化而來。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長江兩岸為一體,稱彭蠡澤。西晉以後長江南北分隔,江北諸湖泊為一體(龍感湖、大官湖、黃湖和泊湖)統稱“雷池”,華陽河干流與雷池統稱大雷水。唐宋元以後,湖面的縮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漸被各區域性湖名代替。在黃梅境內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大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內的叫龍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長江水利規劃辦公室正式下文,將龍湖、感湖合併稱為“龍感湖”。
四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龍感湖溼地公園保護站,沒見天鵝影,先聞天鵝聲。天鵝的叫聲此起彼伏,透過叢林從湖的方向隱約傳來,難掩激動的心情。藍天上時有天鵝劃空而過,或幾隻,或一群。雪白的身軀在藍天下十分耀眼。
我開啟指北針,發現天鵝聚集區橫躺在南北之間,東西兩岸正是拍攝天鵝的好去處。我們商議,下午先去對岸的東方,朝西方拍攝,突出晚霞背景;次日上午再由西向東拍,突出朝霞背景,甚至想打到天鵝入日的美景。
據保護區彭科長介紹,龍感湖水草豐富,食物充足,每年冬季,有五六萬只天鵝在此越冬。哇!聽到這個數字,不禁讓人眼睛一亮,這麼多的天鵝,那場景不知有多壯美?
我們沿著湖邊小路,驅車來到拍攝點,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遊弋的、覓食的、嬉戲的、飛翔的、起飛的、著水的,好不熱鬧。要知道,我去三門峽天鵝湖拍攝的時候,工作人員告訴我有六千多隻,這可是那的五倍呀。
我們帶上裝備,直奔湖邊。遠遠地望去,天鵝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保持著高度警惕。見我們接近,紛紛向湖中心移動,屁股對著我們,時不時地扭頭看看我們,好像在目測安全距離。膽小的乾脆騰空而起,盤旋兩圈,降落到它們感到安全的水域。偶有天鵝從我們頭頂上飛過,這個機會我們是不會放過的,張張飛版收入囊中。
龍感湖呈不規則的形狀,湖岸線連綿起伏,曲線伸向遠方。湖上空時有成隊天鵝款款而來,它們一路高歌,千里遷徙,來這裡蓄精養銳,待來年春天再北上去繁衍後代,完成一個生命週期。
我們一行四人,分散隱蔽在湖邊的灌木叢中,伺機捕捉心怡的畫面。只見湖中天鵝密密麻麻,想突出一箇中心都很難,它們擁擠在一起,警惕地注視著岸邊。自然界的法則就是這樣,畢竟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一隻成年天鵝能有十斤以上,怪不得它們起飛那麼困難,滑行距離那麼長,振翅踩水那麼笨拙。成年的天鵝一身白毛,亞成的天鵝毛色欠白,略帶幾分灰色,當然只有近看才能區分得出來。
天鵝心目中的安全距離估計在150米以上。我們一會水中,一會天上,尋找著最佳畫畫。天空時有並非天鵝體形的飛鳥出現,說時遲那時快,每每遇到,我操起大炮,陣陣點射,一舉打下它們。後來仔細觀片,才知道它們是赤麻鴨和大雁。
彭科長告訴我們,龍感湖冬候鳥類品種繁多。去年監測顯示,發現了白鶴、白頭鶴等珍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數量達6萬餘隻,打破了之前的歷史最高紀錄。此外,還有2萬餘隻紅嘴鷗、2萬餘隻斑嘴鴨、9000餘隻鸕鷀、7000餘隻灰雁等。
隨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最佳化,越來越受到候鳥的青睞,這裡已然是水鳥的樂園。
龍感湖的早晨,靜謐清新,寧靜中偶樂傳來天鵝的早鳴。我們五點半起床,六點鐘趕到湖邊,支起打鳥棚,等待早霞升起,拍攝天鵝的晨片。
微風蕩過湖面,透過東方的一絲亮光,湖面波浪緩緩。早醒的天鵝已經開始早歌。我們固定好帳蓬,架好裝置,調整好引數,等待著朝霞的來臨。
東方開始現出魚肚白,休息了一晚的天鵝開始活躍起來,叫聲不絕於耳,彷彿小學生的朝讀,也猶如一臺大合唱。不時有天鵝飛起,打個轉轉又降落在湖裡,完全像人類的晨練。
一會兒,朝霞染紅了東方,飛起來的天鵝以紅霞為背景,展開它們的翅膀,呈現一幅天鵝鬧霞的美景。
更多的天鵝,在水中開始覓食。一頭扎進水裡,屁股蹶得老高,十分可愛。
太陽露出了半拉臉,我死死地盯著太陽周圍飛翔的天鵝,期望它們撞進太陽,給我美麗的邂逅。然而那種場面可遇不可求,機率太小太小,天鵝終究沒能如我所願。但是天鵝飛過朝霞的場面仍然十分養眼。
比起幾百公里外的三門峽,龍感湖的天鵝太給力了。距離近,數量多是三門峽所不可比肩的。我們相約元月再去龍感湖,那時候六萬只天鵝齊聚龍感湖,那規模宏大的場景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