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自身或癌症的治療,會使多數患者出現疲乏症狀,胃腸癌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胃腸道腫瘤早期症狀多數都不明顯,故發病多較隱匿,多數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已屬於中晚期。
雖然積極接受治療,原發病症狀也得到了控制,但還是會感覺身心疲憊,經常會特別累,身上沒力氣,不想動,而且無論怎麼休息都不能緩解,這種症狀叫做“癌性疲勞”。
胃癌癌性疲乏的發病率高達76%,除了癌症自身影響,胃手術是重要原因,胃腸道切除及改道直接引起代謝改變及吸收障礙,術後更有吻合口出血、殘胃無力等併發症,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胃腸功能紊亂、免疫力降低,引起疲乏。若配合其他治療如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疲乏的發病率達90%~100%,其中中重度為多。
癌因性疲乏貫穿於腫瘤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後等全過程,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導致化療等治療中止,影響其生存期。
中醫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官、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癌手術一則直接損傷脾胃,導致納少、精微無法運化、四肢乏力;脾不統血,血不循經,則氣血愈虛;二則導致氣血不足,無法滋養脾胃,脾胃無力運化攝血,如此形成惡性迴圈,為癌性疲乏致病之本因。
研究表明,由於手術、化療等治療手段,胃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狀態,成為復發、轉移的重要致病因素。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術後患者體內肉眼可見的癌灶雖已切除,但餘毒未盡,不僅是日後復發的隱患,同時也與機體爭奪精血,致機體虛衰。瘀血阻於經絡,血脈不和,經脈不得濡養。而化療作為術後重要輔助治療手段,不良反應明顯,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神經毒性等皆可引起疲乏,並且不同化療方案及劑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疲乏,因此正氣虧虛,癌毒淤積是胃癌患者疲乏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在癌性疲勞的治療上,因以通補化瘀,扶正消癌為主。
病例分析:
患者,男,70歲,2018年12月12日初診。胃癌根治術後8月餘,病理Ⅰb期,中低分化,腸型。術後行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方案化療6週期。後因出現疲乏、腹瀉以及雙下肢麻木等症狀,遂尋求中醫治療。
刻下:患者自術後感乏力,勞累後加重,納少,腹瀉,自覺雙下肢麻木,行走無力,舌質偏紅,苔根微膩,脈細弱。證屬脾氣虧虛;治以健脾養胃,佐以活血通絡。處方:當歸、黨參、茯苓、炒白朮芍、懷山藥、莪術、三七粉沖服、廣木香、仙鶴草、生熟地黃鱉甲、膠烊化、炙雞內金等藥,共14劑,1劑/天,早晚分服。
二診,訴胃納較前好轉,少腹畏寒、易於腹瀉,手足麻木緩解,但雙下肢乏力。舌質偏紅,苔少,脈細。證屬脾腎不足、中焦虛寒,治以益腎健脾、溫中散寒。原方加生黃芪、防風、炮姜、烏梅,共14劑,1劑/天,早晚分服。14劑後雙下肢乏力消失,手足麻木明顯好轉,腹瀉次數減少。
該患者胃癌術後,多次化療,初診時乏力明顯、納少、舌質偏紅、苔根微膩、脈細弱。筆者認為,患者胃癌術後,脾胃受損,飲食不生肌膚,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脾不運化水溼,故易於腹瀉;化療藥多寒,藥毒損傷脾陽深及骨髓,腎精不生。患者總以正虛為主,治療當健脾益腎、活血通痺。複診時乏力已好轉,但少腹畏寒,易於腹瀉,此為脾陽不足、中焦虛寒,以原方為基礎,加黃芪強補氣生血,炮姜溫陽助運,防風、烏梅寬腸止瀉斂陰,一散一收。共服28劑乏力盡消。
《中國癌症相關性疲乏臨床實踐診療指南(2021)》就提到,在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同時,還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要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必須解決疲乏問題。而疲乏的干預、治療及疲乏患者的全程管理方面,須將我國獨具特色的中醫藥與西醫相結合。而中醫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的優勢,能夠有效改善癌性疲乏、提高生存質量,讓身體重新達到平衡,才能以更好的姿態去對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