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在多數人的眼中,總是與蕭條、寒冷等詞語掛鉤。在感官世界中,冬季也像是缺少了色彩一般,總顯得白茫茫、灰濛濛。其實不然,大文豪蘇東坡就曾寫到: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在他的看來,一年之中最美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秋末冬初,氣息交接,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正是碩果累累,豐收成熟的時刻。
所以,此刻的色彩最為豐富,猶如女媧補天的彩石落入了凡間。不信你看看各地的美景:銀杏黃、楓葉紅、麥穗金、初雪白……這般顏色就是大自然的饋贈。
而這些深秋初冬最美的色彩,亦變身成為中國傳統色的一部分,出現在器物、建築、服飾、繪畫裡。一杯一盞、一磚一瓦、一筆一畫、一針一線,將秋冬之色融入其中,迸發出色彩的絢麗火花。
今天,就讓我們抓住秋末的尾巴,捕捉初冬的氣息,從秋冬之美景,來看瓷器之美色。
紅色,幾乎是中國的代表色。古代的中國人,從洞房花燭,到金榜題名,從衣著到住所,尚紅的習俗隨處可見。紅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積極、熱情、勇敢與正義。
《誓願圖》其一,原址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院藏
(古代寺廟、石窟壁畫的紅色顏料常用鉛丹色。它具有防腐的功效,是一種純度偏低的橙紅色,顯得保守而穩重。)
紅色染料最早是從礦物顏料如赤鐵礦粉末和硃砂中提取的。在瓷器釉色上,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宣德時燒製出了祭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深者有寶石紅,硃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
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豔麗的叫做美人醉。
黃色,代表著孕育萬物的土地。在古代中國,黃色還有著特殊意義,它象徵著權力、富貴、光明和智慧,明黃色曾是皇族的專用色。黃色本身還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以至於從佛教建築、裝飾到僧侶服飾都會用到此色。
黃釉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始於宣德時期的澆黃(也稱“嬌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到了清代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菸、金醬等。
古代的藍色是由藍草和黃檗的提取物合成的,往往帶點深綠色。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於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祭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清咸豐,石青緞地彩繡八團人物地景紋女褂+紅緞帶地繡龍紋海水紋女裙
(石青是一種很深的藍色,但卻毫無沉悶死板之感。古代服飾中,石青常常與熱烈的紅色搭配,兩種顏色飽和度很高,相配之下顯得顏色奪目。)
介於綠色與藍色之間是青色。所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屬於青釉系統的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多種派生色。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一句看似隨意的詩句,卻道出了宋人在單色瓷器上的美學意境表達。宋人不尚奢華,鍾愛自然,細嚼生活。對精緻生活的執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經世之美。)
紫色是一種高貴優雅的顏色。它比之紅色多了幾分內斂,比之藍色則多了幾分溫婉。古代凡預示著有帝王、聖賢的出現,都會以紫氣作為祥瑞,是權貴的象徵。如:“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紫微星”“紫禁城”“紫氣東來”都和身份、權力相關。
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慶壽”紋寶座
(紫檀色即紫檀木的顏色,故名。紫檀木是一種珍貴的樹木,據說可避邪,百毒不侵,萬年不朽。其木材硬度極高,色澤紫黑如漆,歷來為帝王將相所珍愛。)
瓷器上的紫釉,也稱“茄皮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燒製的紫釉瓷始於明弘治時期。因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也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紫金釉等。
白色本身是無色之色,代表著純潔素雅。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玉器的白色最為高貴美麗。因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玉器,認為玉是道德與修養的標誌,故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之說。
同時,白色也總與死亡相聯絡,因此其內涵中也增加了一種不吉利的意味。
而在瓷器中,當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製,就會出現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地區有很大的發展;到了宋代,代表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其白瓷燒製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以後,有卵白釉(樞府釉)、甜白等代表。
相傳夏和秦皆尚黑,中古以後,黑色才逐漸退出主流社會。
但在中國水墨畫中,黑色卻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墨分五色,各有千秋。用“幹、溼、濃、淡、焦”五種黑色來表現物象,使畫面產生濃淡程度不同的色彩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到了唐代較為盛行,宋代則是其高峰時期。明清時期所燒黑釉器做工更為精細,多是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顏色的襯托。
白色與黑色之間是灰色。按各自成分比例不同,所調配的灰色也不盡相同。灰色具有柔和、高雅、含蓄之美,它可以和任何一種色彩搭配,是萬能色。
(說到灰色,讓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長城的青灰色調。這樣的顏色常常用於建築石料,如瓦當、青磚等,給人一種靜謐穩重的感覺。)
世間萬物,色彩繽紛。色彩是一個極為龐大且複雜的體系,每一種顏色都經歷了時代的變化發展。用在瓷器上的釉色更是千差萬別。
接下來,我們也將隨著時令物候之變化,慢慢地為大家介紹這些至美之色。
參考資料:
1、中國畫報出版社《國粹圖典·色彩》。
2、李忠超《文物裡的中國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