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資料,目前我國患腎病的人數超過了1.3億人,基本上每十個人中有一個是腎病患者,所以現在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壓、高血糖、代謝綜合徵患者,以及有腎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都要進行腎臟的相關檢查。比如腎功能指標,不過很多人並不瞭解腎功能指標都代表著什麼?而且一旦發現有腎不好的問題,該如何改善,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腎功能指標怎麼看?6大指標幫您瞭解腎功能
一般來說,我們體檢時檢測腎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血清尿素、血肌酐、血β2-微球蛋白、尿酸等,這些指標可以說是腎臟異常的判斷指標,每一項都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
1、血清尿素,也稱為尿素氮
血清尿素(BUN)是蛋白質代謝的產物,成年人正常值為3.2-7.1μmol/L,如果腎臟受到傷害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會讓血中尿素氮水平升高,因此血清尿素是能夠推測瞭解腎小球濾過功能的一項指標。比如,患有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的時候是可能出現血清尿素的升高的,不過由於這個指標只有在腎臟損傷超過50%的時候,才會有明顯的變化(這也跟腎臟本身代償能力強有關),所以血清尿素無法用於早期腎病的診斷。
此外,這個指標超標也不一定就代表有腎臟病,比如蛋白質攝取過多、使用類固醇藥物也可能導致數值發生變化;另外尿路結石、前列腺疾病導致尿量減少時也會引發血清尿素的升高,因此該指標通常需和其他腎功能指標來綜合判斷疾病。
2、血肌酐
這是指的血清中的肌酐濃度,肌酐是什麼?它是肌肉組織因代謝出現的廢物,在體檢報告中英文簡寫為Cr,肌酐男女有較大的差異,正常值男性一般在62-115μmol/L之間,而女性則在53-97μmol/L之間,但不同的醫療機構數值也有差異,一般來說血清肌酐水平越低說明腎功能越好。
不過,血清肌酐也會跟肌肉量有關,老年人的肌酐代謝量與年輕的健身者相比之下,老年人會明顯偏低。而且,在腎病早期,肌酐的上升幅度不明顯,因此單以肌酐為指標判定腎臟病的情況並不多見。
3、血β2-微球蛋白
這是一種小分子蛋白,它的意義在於它會在腎臟的近端腎小管中吸收,所以如果其水平升高,則表明有可能是腎臟功能出現了異常。比如,急慢性腎炎,腎衰竭、糖尿病腎病等,而且相比肌酐和尿素來說,它敏感性更強一些。
不過,出現肝部腫瘤、肺癌、多發性骨髓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提升,所以也需要進行鑑別判斷。
4、尿酸
尿酸是人體內的嘌呤代謝後的廢物,其主要是透過腎臟排出,所以尿酸升高也就說明腎臟功能有異常的可能性。成年人尿酸正常值,男性是150-440μmol/L之間,女性則在95-360μmol/L之間。
另外,尿酸升高,也表明人體患痛風的機率升高,而痛風出現也會進一步傷害腎臟,形成惡性迴圈。
以上是體檢時,腎功能主要的四項指標,但實際上檢查腎臟疾病,除了以上的4個指標外,我們還常常會選擇尿蛋白、腎小球濾過率等。
5、蛋白尿
這個檢查不是透過抽血,而是檢查尿液。
正常人的血液中的蛋白質會透過腎臟過濾後再吸收,僅有少量殘餘蛋白會透過尿液排出。如果尿液中含有過多蛋白,也就是俗稱的“蛋白尿”,這時候患者排尿時多呈現泡泡狀,也被俗稱為“泡泡尿”,這種情況下極可能表示腎臟發生問題,導致大部分蛋白質無法被吸收而直接排出。
由於個人體質的緣故,有些人可能天生會在尿液中排出一些蛋白,但這個量比較少,正常值一般每天在150mg左右,超過了這個量則表示超標,腎臟出現了問題。
當然,單次檢查尿液有一定侷限性,比如檢查前進食了大量瘦肉、蛋白食物,也可能導致檢查異常,所以尿蛋白檢查,一般採用24小時尿液檢測的方法,也就是留取24小時的尿液來測定一天的總蛋白量,在排出飲食、劇烈運動等因素外,24小時尿蛋白多次超過150mg,則表明有可能是腎臟損傷。
一般來說,尿蛋白量越高腎臟損傷越嚴重,但對於某些腎病來說並不存在正相關。
此外,比尿蛋白更靈敏的檢查是微量白蛋白,生理條件下尿液中僅出現極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人體腎臟出現了滲漏的蛋白質,這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徵兆,有助於儘早發現問題,早預防,在這個階段糖尿病腎病還有逆轉可能,一般來說人體每升尿白蛋白不超過20mg,一旦超過了20mg則表示出現異常。
6、腎小球濾過率
血液透過腎小球初步過濾後,再進入腎小管執行重吸收與分泌作用,最後形成尿液。而用於判別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血漿代謝物質能力的腎小球過濾率,英文簡稱為GFR,腎小球濾過率主要是透過肌酐來估算(因此肌酐在腎功能中相對於其他指標更重要),也有透過專門的測定來檢查,較為複雜。
一般健康年輕人的腎小球過濾率正常值約在 110-120 之間,人體一旦超過40歲,腎功能開始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也會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腎小球濾過率是最能夠反映腎功能的一項指標,因為肌酐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要保證腎功能,就要確保腎小球濾過率的穩定,一般要做到以下三點:
保證腎臟血氧功能的穩定;降低尿蛋白;預防控制感染。
很多人體檢時看到腎功能指標有異常,出現紅字時,會感覺非常緊張和擔心,生怕這就是患了腎病,甚至進入腎衰竭,需要進行透析治療,但實際上單個指標的異常並不能代表一定是腎臟出現了問題,往往需要幾項指標綜合判斷,才能找到指標異常的原因。但也不能因此大意,腎功能每個指標都息息相關,一旦出現問題也要及時就醫,避免出現持續性的傷害。
根據腎小球濾過率,慢性腎臟病可分五期
慢性腎臟病按照腎小球濾過率數值進行分期,如下:
第一期:腎小球濾過率大於等於90,一般跟常人無異。
第二期:腎小球濾過率在60-89之間,輕度腎衰竭,會出現一些症狀,比如排尿的改變,尿量增多或減少,夜尿增加等。
第三期:分3a和3b兩種,其中3a在45-59之間;3b則在30-44之間,腎臟功能逐步下降,中度腎衰竭。
第四期:腎小球濾過率在15-29之間,重度腎衰竭,這個階段,腎臟代償能力還能維持人體功能。有水腫、高血壓、貧血等症狀
第五期:腎小球濾過率小於15,終末腎病期,腎臟已經無法維持人體正常功能了。
其實,有不少慢性腎臟病患者初期無明顯症狀,直到進入第五期,腎臟功能已嚴重受損才發現,而此時本應透過腎臟過濾隨尿液排出的代謝物,依然滯留在體內。此時,如果能配合好治療,執行嚴格的飲食與水份控制,依然有可能延緩進入透析階段,但一旦產生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衰竭、肺水腫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尿毒症階段了,此時就必須進行透析,或者進行腎移植了。
腎功能不好該怎麼改善?
想改善腎功能不好的情況,得先了解病情、透過腎功能檢查才能安排進一步的治療。根據以下要點,讓不同階段的慢性腎病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並確定執行。如果工作或生活上不方便進行腎病飲食、或是胃腸有問題時,也能適時選擇合適的專用營養補充品來調整。
1、定期進行腎功能及相關檢查
早發現、早治療,這是針對任何疾病最好的處理方法,建議從來沒有檢查過腎功能和尿液的人們,馬上安排一次相關的檢查,如果沒有問題,那麼40歲以下的成年人可以考慮最少2-3年檢查一次;而超過40歲的成年人最少每年檢查一次;如果腎臟問題的人群則應該最少3-6個月進行檢查。
除了定期體檢外,如果懷疑自己有腎臟病,並出現疑似蛋白尿、多尿、食慾不振、水腫、高血壓等徵兆,應儘早就診,進行更為系統的檢查,排出疾病風險。
2、腎功能不好如何改善飲食
腎功能不好的人在飲食上得特別注意,尤其是蛋白質及磷、鈉、鉀的攝取量更須小心。
當腎臟功能受損後,對磷和鉀的代謝力會變差,若血磷過高,容易刺激副甲狀腺增生,影響全身性血管鈣化,腎性骨病變等;血鉀過高則易造成心律不齊,而血鈉則常與高血壓和水腫有關。
腎臟病患飲食攝取的有以下原則:
麵筋、堅果、豆類(非黃豆)屬高磷、低生物價值蛋白的食物,應儘量避免。而乳製品雖然是高生物價值蛋白,但仍屬高磷食物,攝取也應注意。
腎臟病患應避免食用楊桃、菜湯,因這兩者鉀含量極高,其中楊桃還具有腎臟病患無法代謝之神經毒素,更要特別小心。
豆瓣醬、辣椒醬、沙茶醬等含鈉量高的調味料也應避免,烹調時也不應選擇低鈉鹽,以免導致血鉀過高而誘發其他疾病因子的風險。
蛋白質攝入,在第1、2期可以正常攝入,第3期開始減少,在0.6-0.8克/公斤/天。
由於患者病情不同,應該多諮詢醫生或者營養師來判斷自己的攝取量,採用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更安心。
3、腎臟病營養品的選取原則
對腎臟病中後期的患者而言,需長期保持低蛋白飲食、又不能攝取過多調味料,反而容易影響食慾,導致熱量攝取不足,而總熱量攝取不足容易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或者因為生活或者工作原因,在外飲食的患者,面臨高油鹽風險比較大。這時候,選擇適量補充針對腎臟病量身打造的營養品對於病情也是有幫助。
挑選營養品的基本原則只要記住兩大重點:
購買安全有保障營養保健品。
提供濃縮高熱量、適量蛋白、低鈉磷鉀。
對於腎功能指標以及如何控制病情今天就說到這裡,我們最後做個小總結:
1、正常人2-3年檢查一次,超過40歲每年檢查,如果患腎病,按病情或醫囑定期複查。
2、腎功能指標可以透過多項內容反映,但腎小球過濾率是腎功能的重要指標,根據其指標慢性腎病分為5期。
3、腎功能不好並不代表未來一定會透析,良好的生活以及積極治療對於病情控制很重要,日常要考慮低蛋白飲食、營養均衡、熱量充足,能夠幫助改善病情。
4、腎臟病患者如果在飲食上無法控制,也可以適時適量補充腎病專用營養品,但在選擇之初諮詢醫生或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