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泛指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它們在地球上分佈得非常廣泛,在七大洲之中除了南極洲之外都有青蛙的蹤影,雖然世界各地的青蛙的樣子都長得大同小異,但不同種類的青蛙,其體型卻相差很大。
地球上最大的青蛙有多大?
在地球上已知的青蛙之中,體型最大的是“巨諧蛙”(Conraua goliath),“巨諧蛙”又被稱為“非洲巨蛙”,這種巨型青蛙體重可達6斤多,從嘴部到尾部的軀幹長度可達32釐米,而如果“巨諧蛙”的腿完全伸直的話,那麼它的體長就可以達到1米左右。
只是看資料,估計大家沒有什麼感覺,我們不妨來看兩張圖片感受一下。
“巨諧蛙”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是挑剔,它們只喜歡待在熱帶雨林(或溼地)的溪流中,除此之外,它們還要求溪流比較湍急,並且水質清澈、含氧量高。正因為如此,“巨諧蛙”在地球上的分佈範圍非常小,就已知的情況來看,只有在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才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下圖綠色區域)。
在白天的時候,“巨諧蛙”一般都呆在水裡,只有到了夜裡才會到陸地上行動,它們的“食譜”很廣,基本上凡是能夠吞下的小型動物它們都會去捕食,例如魚、昆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小型哺乳動物以及兩棲類動物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巨諧蛙”也和其它的青蛙一樣對在自己眼前活動的物體非常敏感,但對靜止物體的感覺卻很遲鈍,甚至可以說是“視而不見”。
地球上最大的青蛙,也是對後代們最負責的青蛙
“巨諧蛙”的繁殖期一般在7月、8月、12月以及次年的1月,在繁殖期間,雌性“巨諧蛙”一次會產下數百枚卵,由於它們的卵比較大(平均直徑約為3.5毫米),很容易引起一些捕食者的注意,因此“巨諧蛙”會有意識地給後代們築巢,並且加以保護。
“巨諧蛙”的卵必須產在水中,它們會選擇那些遠離湍流和捕食者的地方築巢。通常情況下,“巨諧蛙”會優先利用自然形成的窪地,在找到適合築巢的窪地之後,它們會有意識地去清除窪地中的落葉以及其它的雜物,並在必要的時候對其加以挖掘以便擴大規模。
如果找不到自然形成的窪地,“巨諧蛙”就會自己找個合適的地方挖掘出一片窪地,然後完成後續的築巢工作。
在築巢的過程中,“巨諧蛙”會經常移動一些大石頭來截斷水流,研究人員推測,“巨諧蛙”的築巢行為可能部分解釋了它們的體型為什麼會如此巨大,畢竟體型更大的“巨諧蛙”更擅長移動重物。
“巨諧蛙”築好的巢通常都是都是半圓形的,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雌性“巨諧蛙”就會將卵產在巢中,在此後的大約三個月的時間裡,它們的後代們會在巢中孵化成蝌蚪然後逐漸成長,而作為父母的“巨諧蛙”則會守護在一旁對其加以保護,即使是在夜裡也不會遠離。
上圖為“巨諧蛙”的蝌蚪,可以看到,它們不愧是地球上最大的青蛙,連蝌蚪都有鵝蛋那麼大。
“巨諧蛙”的處境
雖然“巨諧蛙”在自然界中常常扮演捕食者的角色,但是它們也會被其它的動物捕食,例如鱷魚和蛇,然而對“巨諧蛙”威脅最大的,則是人類。
對於人類而言,“巨諧蛙”是很容易捕捉的,儘管它們可以透過跳躍的方式逃跑,但它們的耐力卻很差,根據研究人員的測算,“巨諧蛙”一般在連續跳躍5至7次之後就必須要休息了。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巨諧蛙”都被當地的人類視為一種食物的來源,而在知道了“巨諧蛙”是地球上最大的青蛙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都對這種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地的人類對“巨諧蛙”的捕捉量也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來講,隨著人類的活動,“巨諧蛙”的棲息地也一直在減少。
總而言之,在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巨諧蛙”的數量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下降得很快,雖然當地的人類後來為它們建立了多個保護區,並採取了相應保護措施,但它們的數量仍然大不如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地球上最大的青蛙仍然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之中。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