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和商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個王朝,都屬於奴隸制王朝,它們在建立之初,統治者南征北戰擴充自己的勢力,整個王朝十分強大,難有人匹敵,夏朝延續了470年,商朝則延續了將近600年。然而,這兩個強大的王朝,卻最終被原先臣服於自己的諸侯國消滅,這是為什麼呢?
夏商時期規模龐大的宮殿。
夏朝製作精細的陶器。
在我看來有,原因有三點。第一,王朝末期,中央政權的逐漸混亂。史書記載,夏朝早在孔甲的統治時期,由於夏後孔甲的“好事鬼神”這裡所謂的好事鬼神應該是指夏後孔甲舉行毫無節制的祭祀,並且引進了新的信仰,導致夏王朝這個神權國家的中央政府發生混亂,結果“諸侯不朝”,夏王朝從此走上了滅亡的不歸路。
夏代貴族的食器。
殷商王朝的滅亡同樣也是如此,第二十四位商代帝王祖甲在位之時,史書說帝甲“亂之”,結果商朝“七世而隕”,可見商朝的滅亡是從帝甲時期就開始了,當然也有的史書把祖甲記載為一位出色的商代帝王,所以說帝甲的“亂之”究竟指的是什麼?就很值得玩味了。很有可能只是商王自己決心改革(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宗教方面)結果和朝廷內部的貴族勢力發生衝突,殷商王朝的中央政權自然就被“亂之”,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孔甲,也很難保證孔甲所謂的“亂夏”不是這樣。但是無論如何,中央政權都因此而產生了混亂,這種混亂自然為謀取天子之位的諸侯提供了可乘之機。
強大的商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撕碎了夏朝
商代的銅器。
第二,天子附庸被謀反者一一剪除。《詩經商頌長髮》中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意思就是我們商人要先征討韋國,顧國和昆吾國,最後征討夏桀王。諸侯要反殺天子,首先要消滅天子的附庸,商湯為了滅夏,先消滅了葛國、有洛、溫、荊等勢力比較小的夏后氏附庸,最後滅韋國,顧國和昆吾國這些最為忠心而且實力強大的夏朝天子附庸,最後與夏桀決戰於鳴條。
商湯。
然而,在自己的附庸被一個接一個地收拾掉的時候,當時的夏朝天子夏桀對此有什麼反應呢?很明顯並沒有,因為就在商人東征西討的時候,夏桀曾經把商湯拘留在夏臺,最後卻依然把他放走了,很明顯,夏桀依然認為商人對自己的天子之位是沒有威脅的。
商代的青銅鼎。
今日殷商的國都。
商朝的滅亡也是這樣。從前有一部明代小說《封神榜》大大強化了商紂王在平民百姓心中的暴君形象,似乎大家都認為商朝的滅亡是民心所向,周人獲取天下順天應民,輕而易舉。然而,牧野之戰的一個小細節,卻很少有人注意,那就是周人似乎是突然出現在大邑商(商朝人對自己國度的美稱)的郊外,我們知道周人的地盤在今天的陝西關中一帶,而大邑商(殷墟)昨在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難不成周人長了翅膀?這當然不可能,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周人的勢力已經逐漸滲透進了商朝的腹地,所以周人強大的軍隊才能夠突然出現在商朝的國都郊外。
青銅頭盔和青銅面具。
周武王畫像。
周文王二年,周人攻滅邘國(故址在今天的河南沁陽北);周文王三年,周人攻滅密國(在今甘肅靈臺),五年又攻滅黎國(即“耆”,遺址在今山西省長治縣境),消滅了大量的殷商附庸。周文王六年,周滅崇,接著周文王又向南擴充套件勢力,周人的勢力一直延伸到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此時商朝的勢力已經極為孤立,最後姬發滅商奪取天子之位,不過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已。
殷商青銅鼎。
周文王畫像。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早期王朝國家的侷限性。無論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以至於後來的周王朝,天子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區是十分有限的,天子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區就是所謂的王畿,王畿周圍則是依附於天子的小國,而王畿內部也並非是鐵板一塊。所以綜合來說,當時的天子實際上更像是一個“貴族頭子”,而不是一個國家首腦。夏商周王朝也不過就是貴族國家的聯盟而已,這也就決定了,一旦天子的附庸遭到了討伐,被全部殲滅,天子就會陷入孤立,很容易被諸侯取代。
商代的青銅矛。
周天子畫像。
綜合來說,夏商王朝的滅亡,也不過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已,但同時夏商王朝末期的統治者的種種行徑也無疑推動了王朝的崩潰,更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