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所確立的王位世襲制度是在經過幾十年的混戰後才得以取代禪讓製成為一種常態。夏朝立國之初先是王族內部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接著政權又被后羿、寒浞等人篡奪。直到幾十年後夏朝王族成員少康才使夏王朝的統治逐漸步入正軌。夏朝在少康的帶領下進入了中興時代,到了少康的兒子季杼統治時期夏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季杼在位期間發明了用獸皮製作的甲。
兵士穿上這種甲以後能遮擋敵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因此戰鬥力得以大大增強。季杼在同東夷各部落的戰鬥中一直打到了東海邊。季杼的兒子帝槐在繼承祖父、父親開創的基業後繼續征討東夷。隨著九夷部落紛紛前來朝貢覲見標誌著天下終於徹底太平了。帝槐在位時期夏王朝正如同盛開的槐花一樣:國泰民安、經濟繁榮。帝槐在位二十六年後帶著對太平盛世的美好眷戀依依不捨地走了,留給了子孫後代一個欣欣向榮的王國。
帝槐以後歷經帝芒、帝洩、帝不降、帝扃(不降弟)、帝胤甲直到孔甲(不降子)五代六帝的統治一直比較穩定,然而從孔甲以後夏王朝的統治力開始日漸式微:王室內部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臣服於夏王朝的各部落則紛紛叛離。就在夏朝的統治日薄西山之際東方的商部族卻日益壯大起來。《詩經》裡有一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族的始祖名叫契。
契的母親是簡狄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次妃。然而契卻不是帝嚳的兒子,反而是簡狄吞鳥卵而生下的孩子。相傳簡狄一次外出時在路上見到一枚鳥蛋。簡狄也沒多想就直接吞吃了這枚鳥蛋,可就是吃了這枚蛋以後簡狄就神奇地懷孕了,而生下來的孩子就是日後商朝人的始祖契。這在我們今天看來當然屬於不折不扣的神話故事了,不過卵生的神話在東方諸族中其實是分佈很廣的。
秦人的祖先女脩相傳是吞燕卵生子大業,清朝祖先布庫裡雍順據說是天女佛庫倫吞神鵲的紅果所生。如果撥開神話色彩的外衣大致可以推斷這些民族的祖先很可能是以鳥類為圖騰的某支部族。商朝人以鳥類作為自己的祖先圖騰崇拜就正如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崇拜鳥類的商部族是一個怎樣的部族呢?商部族的早期首領中有的用天象作名號:昭明、昌若、冥、恆......有的用日干作名號:上甲、報乙、報丁.......
從這些名字可以看出商族人在當時對天文曆法已有相當的認識。相比之下夏王朝的君主使用日干為名號是在商君上甲以後。由此推斷商部族的歷法很可能比夏部族先進。曆法知識在古代主要是應用於農業生產,所以這也可以從側面反證商部族的農業生產水平可能並不比夏部族落後。商部族既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同時也有那個年代高水平的工藝技術。《管子·輕重篇》說:“商朝的先王用牛馬駕車,有利民眾,天下都學他們的製作”。
商部族的始祖契曾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命為司徒、受封商地。夏朝建立後商部族的歷代首領作為夏朝附庸者繼續得到重用。契的孫子相土發明了馬車:相傳相土用槽喂、圈養之法馴養馬匹。從此馬成為了商族人最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由此可見這時的商族已從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進入定居畜牧和農業種植時代。相土用武力向東方一直擴張到黃海之濱和附近海島。
相土的曾孫子冥曾擔任夏王朝主管土木工程、水利建設等事務的司空。大禹當年雖完成了治水工作,但後世疏於管理導致夏朝中期黃河再度氾濫。負責水利建設的子冥帶著自己的兒子王亥在黃河岸邊辛勞十餘載才終於馴服這條為患極深的河流。可就在治水工程行將結束之際子冥卻不慎失足墜入河中淹死了。子冥殉職後兒子王亥繼任成為商部族的領袖,同時接替父親完成了最後的治水工程。
商部族是夏王朝的附庸。商族的首領為了替夏朝治水殉職了,所以夏王朝打算讓王亥接替他父親繼續擔任司空。誰知王亥對入朝做官一點興趣也沒有,而是一再懇求夏王允許他回到自己家族的封地生活。王亥回到自家封地後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終於馴服了牛這種動物。王亥不僅用牛代替人耕種田地,而且還用牛從事運輸繁重的物品。這就使商族民眾得以從繁重的耕作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效率、農作物產量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當時除了商部族以外其他各部族仍處於相當落後的農牧業社會階段。這些部落沒可以代替人耕作的牛,也沒商部族的人那麼豐富的農業曆法知識,所以這些部族的糧食產量始終難以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這些缺糧食的部族中有的盛產金銀等貴金屬、有的有豐富的畜產品。如果商部族能用自己多餘的糧食去換取金銀、畜產品對雙方都是有利可圖的。問題是自此之前商族人並沒對外貿易的經驗。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遠距離的人口流動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商族人對外面的世界其實知之甚少。身為部落首領的王亥自告奮勇出來組織貿易團隊。王亥早年曾跟隨父親在夏王朝的都城生活過很多年,又為了治水跑遍了黃河流域各部族的聚居地。王亥為了方便對外貿易又發明了牛車:他就駕駛著牛車在各部落之間來回做買賣。各部落都把前來交易的商族人稱為“商人”,他們用來交易的物品被稱為“商品”,他們所從事的交易業務被稱為“商業”。
王亥因此被後世視為開啟中華商業史的鼻祖。王亥的生意做大了就難免招來其他人的眼紅嫉妒。據春秋戰國時期晉、魏史官所著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王姒洩十二年(公元前1803年)王亥又一次帶著貿易團隊趕著牛車去和有易族進行貿易。誰知有易族拿了商部族的貨卻不肯給錢,反而包圍並殺害了勢單力薄的王亥及其隨員。王亥的弟弟王恆在混亂中僥倖逃回自己的部族。
這對商部族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被有易族搶走的貨物倒在其次,可首領被人殺害可謂是奇恥大辱。最要命的是有易族還把王亥發明的牛車給搶走了。牛車這玩意在我們今天看來當然不稀奇,然而在當時卻是隻有商部族才掌握的高科技。這玩意落到敵人手中沉重打擊了商部族的對外貿易。逃回來的王恆趕緊率領族人發動了對有易族的報復性戰爭。王恆透過這場戰爭洗刷了兄長被殺的恥辱,同時從敵人手中奪回了對自己的部族至關重要的牛車。
當夏朝的統治日漸衰落時商部族的農業、商業都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終於夏朝迎來了最後一代君主夏桀。夏桀在中國歷史上通常與商朝的末代之君紂王並稱桀紂。後世凡是出現亡國的昏君、暴君往往都會被人用來對比桀紂。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據說他最荒唐的時候甚至把老虎放在鬧市,而他自己則以聽取人被老虎捕食時的慘叫聲為樂。
原來臣服於夏王朝的各部族漸漸不來朝賀了,生活在夏朝直屬統治區的臣民們也發出了寧願與夏桀同歸於盡的吶喊聲。與此同時商部族的首領成湯在繼承祖先基業後又得到了伊尹、仲虺兩位賢人的輔佐。如果說成湯的先祖王亥是商人的祖師爺,那麼輔佐成湯的伊尹就是廚師的祖師爺。時至今日伊尹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仍被奉為“廚聖”、“烹調之聖”。
伊尹早年其實就是給成湯做飯的一個奴僕。伊尹做出來的食物不僅美味可口,而且能充分做到營養均衡搭配。伊尹的飲食觀是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健康,因此他每天都要為成湯準備一碗鮮美的藥膳。擅長廚藝的伊尹還十分懂得說話的藝術:他的話既說得好聽,又能讓聽者領悟到一番大道理。伊尹第一次被成湯接見時就以烹飪之道比喻治國之道:治理江山社稷像熬湯一樣要掌控好火候和放料的尺度。
火候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用料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只有這樣才能熬出一鍋好湯。治國不能太過寬仁也不能太過嚴苛:過於寬仁相當於放縱不法惡行,過於嚴苛則勢必激發民眾的反對。多年後老子將伊尹這番話總結為:“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在闡明這個道理後又進一步指出:人生在世最大的功業便是救萬民於水火。既然天下百姓苦於夏桀的暴政,那麼推翻夏桀的統治就是當下最大的不世之功。
成湯在這一席話激發起雄心壯志後就把奴隸出身的伊尹提拔為輔佐自己的右相,同時被任命的左相是夏朝車官奚仲的後代仲虺。仲虺教人民用莊稼的秸稈飼養牲畜,用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同時還重視手工業的發展。成湯得到伊尹、仲虺兩位賢人的輔佐可謂是如虎添翼。伊尹為刺探夏朝的情報就帶著禮品假意去向夏桀朝貢。伊尹回來後將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向成湯彙報時建議待時而動。
伊尹認為:“夏自建國以來已歷經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夏桀暴虐無道導致民有怨恨,但在諸侯中仍有一定威信。反觀商國地域不過七十里。要以小博大、以弱克強就必須先掃清外圍羽翼”。這就是說成湯必須儘可能爭取更多的部族支援自己,同時要先消滅掉那些仍忠於夏王朝的部族。緊鄰商國西部邊境的葛國就是夏桀的耳目之一,所以成湯首先就消滅了葛國。
這時本來臣服於夏王朝的很多部族都已叛離了,不過在東部地區夏朝仍有三個忠誠的屬國:韋(今河南滑縣東)、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濮陽境內,一說在河南新鄭境內)。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而且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成湯滅葛以後又征服了一些不歸順商的諸侯、方國。成湯這一系列舉動被後世稱為“十一徵而天下無敵”。然而韋、顧、昆吾三個方國仍執意以商為敵。
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成湯和伊尹率軍先對韋國發動進攻。韋國連求援都來不及就被商軍滅亡。隨後成湯揮師東進乘勝將顧國也給滅了。韋、顧二國的土地、財產、入民盡歸商所有。昆吾見韋、顧二國被商湯所滅立即整頓軍隊準備決戰,同時派出使節向夏桀報告了商湯滅韋、顧二國的情況,可商湯還是搶在夏桀插手干預之前就打敗了昆吾。至此夏朝的外圍羽翼已被全部剪除。這就意味著滅夏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和仲虺、伊尹率領由七十輛戰車和五千步卒組成的軍隊西進伐夏桀。夏桀則調集夏王朝的軍隊開出王都準備迎戰。夏商兩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或說在今山西城安邑鎮北)之野相遇後展開了大會戰。正是此戰宣告了夏王朝的滅亡。商湯被參與滅夏戰爭的各部族推舉為天子。商湯在吸取了夏朝滅亡的教訓後要求臣屬“以寬治民”,同時透過安撫夏朝遺民、冊封夏王室後裔來緩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