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鐘意飲茶,呢種“鐘意”,根本唔可以用文字語言形容!三五知己、親戚朋友相約茶樓,談天說地,品嚐美食,已經成為部分廣東人嘅日常。
廣東人對“飲早茶”的熱愛,不僅僅因為它有豐富的點心可以吃,更因為廣東人追求中庸自得的生活觀。
週末不用上班的廣東人每天晨起梳洗後出門,到茶樓“霸位”,然後點上一壺茶和幾個點心,跟朋友聊聊天、與親戚閒話家常,不但能讓自己在忙碌的日子裡得到喘息,而且還能夠維繫親情,增進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感情。填飽了肚子,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因此廣東也有個說法叫“嘆早茶”。廣東話中的“嘆”是享受的意思,因此可見,在廣東人心中喝早茶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和文化。而且老一輩的人更是猶愛喝早茶,在廣州的各個大小茶樓裡,都可以看見幾桌單人或三兩老人一塊點幾盤點心,喝一壺茶一早上。
相傳,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早茶鋪類似於街邊支攤,被稱“二釐館”的地方,釐即價格,提供茶水及三兩茶點供路人歇腳閒話,以茶為主點為輔,門口掛著一個寫著“茶話”的牌子,雖然條件略顯簡陋,但客人絡繹不絕,這便是茶館雛形。
據說當時廣東的“二釐館”,遍佈大街小巷,還有一首民謠這樣唱:“去二釐館飲餐茶,茶銀二釐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食物很好吃又便宜),最能頂肚(飽腹)冇花假(沒有假的)。”
廣東人的茶文化及飲茶之道在我泱泱華夏飲食文化中絕對是具有鮮明特色和獨到之處的。
廣東稍大一點的鄉鎮上都會設有一處規模不算小且裝修考究、氣氛溫婉美好且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的茶樓,大一點的縣級以上城市更不用說了。茶樓一般都設在交流便利、地段和人氣都不錯的地界兒,而且通常都是一、二樓相聯相通的,且樓梯都較寬敞而坡度緩和,適應方便著茶客們親親熱熱地聊著大天上下樓,顯得非常親切和諧。通常一進入茶樓的大門口往左右兩邊看就有很多服務員推著各種餐車,裡面有各種點心,真的能讓人錘鍊三尺。
廣東茶樓不同於內地餐廳飯館的最大之處就是,它一大清早就開始開門迎客了!而此時如果你是在北方的省份比如說是在南京、北京或是哈爾濱、西安等城市裡,八九點鐘這個點兒,幾乎所有的館子都還是大門鎖、二門閉、三門呼呼大睡呢。而此時此刻如果你散步或騎行在廣州的街頭,抑或是珠海、中山、江門乃至於是澳門、香港、海口,各種檔次的茶樓門裡門外、樓上樓下已經是人聲鼎沸、熱熱鬧鬧、門庭若市了!男男女女的茶客們似乎都願意起早去茶樓佔個好位置,拉著拖音帶調還蠻好聽的廣東話,幾乎清一色都是呼朋喚友、拉親帶故、很少看到象四川成都茶館裡一個人靜靜飲茶而享受清歡的。
其次,廣東人上茶樓飲茶不像四川或江浙一帶的茶客純粹是去喝茶,頂多來一盤茴香豆什麼的,廣東茶樓一大早就開火,煎炒烹飪炸蒸煮全上陣,蝦餃、鳳爪、奶黃叉燒包、皮蛋瘦肉粥、白灼菜心生菜、各種腸粉炒粉一應俱全,而且廣東茶樓的茶點食品做工十分講究,比如廣東茶樓蒸出的包子跟北京、濟南的大包子不一樣,它小巧好看、包子皮特別鬆軟香甜,那包子餡是切得十分整齊劃一的雞肉丁、蛋黃、奶油、馬蹄、香菇、紅蘿蔔丁、蝦仁、香芹菜……味道比內地的那一股白菜味和豬肉味要鮮美香得多啦!
在平平淡淡的漫長日子裡,廣東人已不僅僅把去茶樓飲早茶看成是一種簡單的消磨時間和業餘消費了,隨著人文的滲入和浸染,它已升格為一種易接受、上檔次、方便實用的會友聊天、洽談生意的很好的方式方法,這種方式方法以及茶樓的文化氛圍及場所場合,會讓人感覺到平等、融洽、隨和、自在。
既有吃有喝又輕鬆無壓力,聯絡了感情,交流了資訊,讓人體會到在慢條斯理的早茶之中,生活和時間都變得有滋有味,呈現出生命的趣味與豐富多彩!這種生活中的豐富多彩也深深植根進廣東人的血脈和親情友情之中,成為廣東省有別於其它地域的優良風俗之一。而文化的不斷延續和發揚,也讓廣東的茶樓早茶文化更增添了不少精彩的細節,如:問位點茶、揭蓋續水、行叩茶禮、睇(看)數埋單、點心單蓋印等等,其中有特色和不失風度禮節的用中指和無名指點選桌面的叩茶致謝禮,已漸漸在大江南北的餐飲場館盛行,作為吃飯喝酒飲茶時向為自己斟酒續茶之人感謝的公認禮數動作。
談到廣東茶樓,除了欣賞和讚美茶樓那麼多精美巧妙、噴香可口的點心和各式各樣美食以及廣東廚房師傅們細心製作、認真仔細、一絲不苟的餐飲敬業精神外,那昇華於餐飲美食之上的人文禮貌、以客為上、尊重顧客的優良服務品質也是一直以來讓許多北方朋友們津津樂道、很想讚美幾筆的好品質。在廣東生活,無論你走進哪座城市的哪座茶樓,無論節日假日還是平常時光,每當你和朋友邁入茶樓大堂的那一瞬間,迎賓服務小姐含笑又悅耳之一聲親切的:老闆!您好!歡迎光臨!請問幾位?讓你頓覺如浴春風,如樂如歌,心情為之舒爽,那種被別人尊敬與禮待、真誠善美待客之道的溫暖與友好。
早茶,濃縮著老廣東的萬種情態。置身於輕鬆愜意的環境,現實社會的浮躁與焦灼,全然被茶點蒸騰的香氣吹散,餘下茶香氤氳的寧靜。
廣東人對早茶的熱忱,彰顯了他們處變不驚的行事哲學,也詮釋出老廣人“不急不緩、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