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講述17,18世紀的外國戰爭電影中,比如南北獨立戰爭,常常會看到兩邊軍隊排出方陣,每個人手裡都會拿一杆老式的超長的步槍。然後第一排的人射擊,射擊之後蹲下裝彈,同時第二排的人繼續射擊,射擊完之後蹲下裝彈,同時第三排的人射擊……
以此類推,然後就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排隊槍斃”,因為雙方軍隊互相射擊,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朋友就要問了,那為什麼都有槍了,還要採取這樣的“排隊槍斃”的方式來“送人頭呢”。其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要宣告一點:“排隊槍斃”這個戰術,這個陣型,是在當時最先進的最實用的陣型。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從幾點來看
火槍本身
早期的槍支並不像現在這樣,裝彈,射擊。看過類似南北獨立戰爭這種電影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早期的火槍,打完一發子彈之後,需要大量的時間裝填彈藥:裝填火藥,用一根杆子捅一捅,再把彈丸裝進去……相比今天的裝填彈藥方式,過程非常複雜,非常原始。
另外因為是比較原始的槍械,所以有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精度差,效能低,射速慢。
試想一下,雙方士兵如果不採用這種“排隊槍斃”的陣型,而是打“塹壕戰”,每個人都躲在壕溝裡,打完一發子彈只用一秒,裝填子彈卻要半分鐘。
即便是小規模戰役,即便是打一天都打不完,更別說彈藥消耗問題了。
所以採用這種陣型的最主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配合火槍本身的特性。
火槍陣作用
剛剛提到了,因為射速慢火力差的問題,導致如果採用單兵作戰的方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因此如果想要保持持續性火力壓制,就必須要進行不間斷的射擊,這也是為什麼火槍陣或出現幾排的人,輪換射擊的原因。因為這樣是可以保持持續輸出火力的最佳方式,依據這樣“齊射”的方式,來彌補火槍本身的一些缺陷。
其次,所有陣型其實都是“搞人心態”的,從“陣型”這個東西發明出來開始,就是起著一個“擾亂敵方軍心”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古裝劇裡可以看到,雙方交戰,一方如果排出的陣型又宏大又震撼,會使敵軍不戰而退。
火槍陣也是同樣的原理。因為交替開槍,火槍陣射出的大量彈丸像雨點一樣打在敵軍身邊,多少會把別人“心態搞崩”。就像一二戰和現代戰爭一樣,以密集的火力輸出方式,起到震懾的作用。
那火槍陣豈不是很無腦?只要雙方排好隊形,然後互相射擊,那不就是看誰人多誰就贏了嗎?
軍樂
或許這個角色會被大家忽略掉,就是“軍樂團”,因為火槍陣也並非只有一種方式,肯定是需要變換的。可是在戰場上都是“你死我活”的,誰會安靜下來聽從指揮官的命令變換陣型呢?
這就是軍樂的作用,因為有了軍樂的輔助,在戰場中,根據平時的訓練,大家都會按照軍樂的旋律來進行操作,比如說如何前進,後退,轉變方向等等。
依靠著軍樂的聲音傳播方式,使得整個戰場上計程車兵可以高度協調作戰。
刺刀
隨著火槍陣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武器——刺刀。就像前文講的那樣,火槍本身因為並不可靠,炸膛,損壞等等是常有的事情;另外如果擊退敵軍,僅僅依靠火槍的彈丸去追擊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那樣還會打亂陣型。因此刺刀在當時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火槍只是換了一個作戰工具,刺刀衝鋒已然是無法捨棄的冷兵器時代的戰術
結論
因此火槍陣並非“無腦”,當然了“排隊槍斃”確實也是個事實,但是火槍本身就是個冷兵器戰爭朝著熱兵器戰爭過渡的產物。因此像“陣型”“大規模傷亡”“送死”這種關鍵詞,其實和冷兵器時代非常相像,冷兵器時代計程車兵也是,排好陣型,然後大家一起衝上去打,因此戰術思想不會做出太大的變化。然而火槍陣和這些陣型的唯一區別就是,射程更加遠,威力更加大,僅此而已。
所以在排好陣形之前,士兵很有可能就是被“亂殺”,但是如果不調整好陣型,反而會白白葬送更多計程車兵。只要陣型調整好,就能夠迅速壓制敵軍。
因此“排隊槍斃”雖然看上去雖然“很蠢”,但是這是戰爭方式過渡的形式。當然了那會兒不僅僅是火槍陣,還有炮兵,騎兵,這些兵種協同作戰,才能夠在一場戰役中取勝,僅僅依靠火槍陣,那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