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中擁抱最大的確定性。
文 | 華商韜略 王寒
縱使電商行業改朝換代,也不影響他們從一個平臺遷往另一個平臺,繼續叫賣老百姓需要的碗筷頭繩指甲刀。
【爆單了!】
“來我直播間,一次性紙杯100個只賣9塊9,還給大家全國包郵!”
李濤坐在碼得高高的貨箱上,沒有穿鞋。他一邊衝大喇叭喊話,一邊“天女散花”般地拋擲自家產品。底下站著三個人,都舉著手機。紙杯落到鏡頭上,一條氛圍感十足的搶購影片也就誕生了。
“到位!”李濤卸下表演狀態,隨即跳下貨箱。
這裡是義烏,和李濤一樣的主播不計其數。他們吆喝的商品包括指甲刀、抽紙、洗衣液、垃圾袋、毛巾、臉盆……總之,在你的腦海中與9塊9包郵聯絡在一起的東西,他們都賣。
以李濤直播間出售的一次性紙杯為例,某寶上100只同類型的產品均價在20元左右,如果添加了瓦楞、加厚、環保等設計,價格能翻上一番。
但李濤們竟然只賣9塊9,而且還包郵,怎麼賺錢?這讓消費者困惑了許多年,卻不妨礙他們一次次下單。
事實上,從原材料到人力,中國發達的製造業把小商品成本拉得極低,多數僅為3、4元。
另一方面,在義烏,有穩定單量的商家普遍只需1.5元,甚至還衍生了幫人代發的生意,賺取1—1.5元的差價。
就算所有成本都按最高計算,9塊9包郵商家還能淨賺2元,單量越高,賺得越多。
只是在直播帶貨盛行的當下,他們的成本中增加了直播間的坑位費或主播的佣金,相應的風險也隨之產生。
李濤的賣力給直播間帶來了不少流量,差不多成交了6萬單。按照先前跟紙杯商家劉娜講好的20%佣金比例,李濤今天進賬12萬元,月入10萬的目標超額完成。
當晚,工廠待發的貨物堆積如山,工人們需要連夜打包,儘早把這幾十萬個包裹送出去。
劉娜站在一旁,用手機計算器簡單加總了包括李濤在內的幾個主播促成的成交額,大約30萬筆,去掉60萬佣金和180萬成本,還剩60萬利潤。
圍觀的人湊上來搭訕,“老闆發大財哦,一晚上賣30萬單。”
劉娜沒有答腔。她深知,爆單不易,運氣的成分很大,如果單量太小,還有可能虧本。
事實上,自9塊9包郵誕生以來,這就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生意。
回望它的發展歷程,選擇這個行當的商家宛如吉普賽人,每當他們以為找到了電商世界的歸宿,卻又不得不拖著他們的大篷車,遷往另一片新大陸。
【“背井離鄉”】
說起9塊9包郵的誕生,要先回到2003年。
那一年,中國深陷非典泥沼。為防控疫情,阿里巴巴要求500名員工全部在家辦公。在此期間,淘寶網站正式上線。
自那一年起,中國電商開始迅猛發展,線上消費的習慣得到快速培養。CNNIC 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0.4%的使用者表示未來“肯定會”進行網路購物。到2005年,淘寶成交額已經突破80億元。
然而,與訂單暴增同時到來的,還有消費者的抱怨——發貨慢、價格高的問題一度制約了淘寶使用者增長。
淘寶急需找到一家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的快遞,來最佳化淘寶購物體驗,同時降低成本。
但彼時不論是中國郵政(22 元 / 單)、順豐(20 元 / 單),還是通達系(18 元 / 單),都無法滿足淘寶把價格降到12元以下的需求。
出人意料的是,此時,以承接海關報單、商務合同為主要業務的圓通老闆喻渭蛟站了出來。他相信,雖然每單價格壓到那麼低,但淘寶的高單量能夠達到“用規模換效益”的雙贏局面。
事實證明,他賭對了。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快遞公司,圓通的日單量上升了20000件,三年內,淘寶件就達到了28萬件,迅速衝到行業第一。
一時間,過去拒絕過淘寶的快遞公司紛紛回頭,想趕上這趟快車。而加入以後,為搶佔地盤,快遞業開始大打價格戰,每單價格與日俱減。
9塊9包郵,終於具備了誕生的土壤。
那些日子,是小商家的蜜月期。一來每單都能賺點錢,二來,9塊9包郵的標籤打出去,往往能帶來不錯的流量,甚至帶動店鋪其他非9塊9商品銷量。
消費者買了覺得價效比高,東西不錯,就會認準你的店反覆下單。
但好景不長,隨著淘寶使用者的劇增,以及海量商家在此聚集,單憑9.9的標籤並不足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很容易沉入電商的汪洋大海。
2008年,淘寶開始藉助搜尋、排序以及一系列資料工具做流量生意,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困境。
這種情況下,要露出自己的產品,商家要麼刷單,要麼斥巨資買展位、買廣告。
對他們來說,產品主打價效比,但增加曝光意味著成本的增加。以前每件還能掙個兩塊錢,現在不虧就不錯了。
致命的打擊發生在2014年前後,淘寶對外公佈了最新的關於出售假冒商品的管理規則,與此同時,將重心放在大牌雲集的天貓,對淘寶許多個體工商戶都是散養的態度。
沒有了平臺的支援,大批9塊9包郵商家從淘寶退場。
如果說淘寶是它們的故鄉,那如今的局面就可以用背井離鄉來形容。
他們去了哪裡?是的,拼多多。
【從拼多多到直播間】
2015年,主打社交電商模式的拼多多在微信群裡火了。
“砍一刀”和日用百貨相結合,擊中了下沉市場老百姓的消費習慣。人們發動自己的親戚朋友,今天我幫你砍,明天你幫我砍,把互幫互助發揮得淋漓盡致,網上購物也似會也變成一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遊戲。
此外,拼多多的免費資源位對於9塊9包郵商家的實際效果可能比投放廣告來的明顯。
舉個例子,拼多多會和商家協商,比如前1000件1元包郵,後500件3元包郵,之後恢復9.9包郵,總的展示時間是1個小時。
咱們來做個簡單的算術,假設商家總成本為5元,那麼前一千單虧損4000元,後500單虧損1000元,從1501單開始,每單賺4.9元。也就是說,總單量大約達到2500單時就能扭虧為盈。
與此同時,銷量和評論也會加權在產品上。
對於消費者來說,花低價買到了好產品。對商家來說,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口碑。對於平臺來說,好產品權重上升,未來更有機會推給需要的使用者,轉化率也會提高。
這本是三贏的遊戲,如果不考慮成本的話。但事實上,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存量消耗得很快,拼多多的拉新難度也越來越高。
資料顯示,2016年拼多多新使用者獲取成本僅為10元,到2018年就飛漲至102元/人,到2019年第一季度更是高達286元/人。
這種情況下,拼多多急需尋找一個流量窪地。此時,正是短影片大火之時,而快手使用者與之有很大的共同性,契合了它的需求。
2019年,拼多多與快手簽訂合作協議。其中,約定拼多多商家可接入快手主播資源做商品直播推廣。
就這樣,9塊9包郵開始在快手露臉。
他們中間,許多和劉娜一樣找有粉絲基礎的主播帶貨,賺點剩下的毛毛錢。有的甚至自己當起了主播,苦心編段子攢流量,等待爆發的到來。
當爆單的訊息從同行那裡傳來,他們會像牌桌上的人那樣,向勝利者投去豔羨的目光,看他怎麼把一把爛牌打出同花順的效果。
他們知道,這有賭博的意味。但他們同時也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直播電商只是他們臨時停靠的站點。
縱使電商行業改朝換代,也不影響他們從一個平臺遷往另一個平臺,繼續叫賣老百姓需要的碗筷頭繩指甲刀。
而他們的營生,又關係著成千上萬的工廠和家庭。他們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佔比。
如果平臺企業能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我們距離共同富裕也將更近一步。
參考文章:
1、鈦媒體:快手拼多多VS抖音淘寶,攘外先需安內
2、中國企業家雜誌:阿里打假那麼努力,最終卻逃不過這場鬧劇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