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如今遍佈除南極洲之外的世界所有大洲
一項最新英國自然科學研究發現,現代蛇類之所以能成功生存繁衍於世界各地,必須要感謝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並滅絕包括恐龍在內大多數物種的那顆天外來物——隕星。
科學家表示,當時有少數幾類蛇種在絕大多數地球物種面臨滅頂之災時,由於可以穴居地下,並可以長時間休眠和經受飢渴煎熬,最終得以有機會演化成今日的3000多種遍佈世界的蛇類。
地質考古證據顯示,大約6600-6500萬年前白堊紀和古近紀之交的時候,一顆隕星撞擊在今日北美墨西哥灣附近,引發大地震、巨型海嘯和幾乎遍及全球的野火,接踵而來的是塵埃遮天蔽日、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暗無天日。
研究顯示,當時地球動植物物種的76%都遭遇滅頂之災。但是,在地球物種大滅絕中,小部分哺乳動物、鳥類、小型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則排除萬難倖存下來,並在災難過後開始繁衍和擴張。
災星變福星
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主導上述研究的克萊恩博士(Dr Catherine Klein)介紹說:“在那個食物鏈崩潰的環境中,一些蛇類不但能夠倖存而且得以繁盛,並開始擴張到其他的大陸和大洲,適應那裡的新環境。”
“如果沒有隕星撞擊幫忙,蛇類生存空間不大可能擴張到今日現狀。”
據介紹,當隕星撞擊墨西哥時,遠古蛇類與現代蛇類的區別不大,也是依靠爬行和吞食獵物生存。不過,當時得以倖存的蛇類擁有多數其他物種沒有的特長,比如可以在長達一年之久的時間裡不吃不喝,並且可以在黑暗中捕食。另外,當時倖存的蛇類主要生活在地下或濃密雨林中,以至於一方面避開了大火和惡劣的外部環境,另外也可以獲得稀缺的水分。
由於絕大多數天敵或其他可能的食物競爭者都被消滅,使得幸存蛇類可以逐漸遷徙到世界多數大洲並繁衍演化成更多種類。在蛇的遷徙和演化過程中,一些生存環境適合的地方開始出現巨型蛇,比如東南亞雨林中的巨蟒,以及某些海域長達十米的巨型海蛇。
巴斯大學研究者透過對化石和蛇類基因區別繪製出現代蛇類演化史的框架
大滅絕和新紀元
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顯示所有現代蛇類都可以溯源到6600萬年前那次隕星撞地的大毀滅事件。世界上現有蛇類—從草蛇、樹蛇、海蛇、響尾蛇、眼鏡蛇到雨林巨蟒,所有分化和演化均發生在那次大災難之後。
科學家介紹說,自然演化史上任何導致半數以上物種滅絕的事件都可定義為大滅絕。研究顯示,地球迄今為止至少出現過五次大滅絕事件:
巴斯大學米爾納自然演化中心的朗瑞奇博士(Dr Nick Longrich)指出,每次大滅絕之後,地球上的物種就會迎來一次翻天覆地的“全面創新”時代。
蛇類屬於當今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物種之一,“足跡”遍及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存在於從沙漠到海洋的幾乎所有生態環境,最小蛇種只有釐米,最大蛇種則長達數米。
蛇類在生態鏈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有助人類控制注入老鼠等“害蟲”的數量。儘管如此,一些蛇類由於生存環境與人類重疊,也正面臨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