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望京,早高峰堵成狗。。。
清河之前說過,北京科創聚集地,正在逐漸形成一個U型,京藏/京新高速-北三環-京承/機場高速。
而望京,就是這個U的右上角。。。各種網際網路大牌聚集於此,產業高地,非常光鮮。
突然想到了之前和公眾號《文森地產嗅》作者聊過的話題,網際網路大廠的入駐,對一個區域而言,真的一定是好事嗎?
我嘗試講兩句話,分成幾塊:
1.這條北三四五環科技帶的脈絡
2.產業方的訴求
3.城市經營者的賬本
4.收尾和總結
01
科技帶的形成,市場與政府的拉扯
之前在忘記哪篇文章裡介紹過,中關村是一個被賦予了太多內涵的概念,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變化。。。
北京是最先推行1+N園區的,已經把中關村園區擴大到了北京的每一個區。。。後來上海張江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幾乎各區都有分園。。。目的就是將國家給的園區優惠政策,儘可能撒播到更廣泛的區域,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政府對於產業或者區域,肯定是有高瞻遠矚的規劃的,當然了,市場也有自己的意志,市場最後跑成啥樣,其實就是政府與市場之間拉扯平衡與妥協的結果。。。
1.中關村科學城的拉扯例子
比如中關村科學城,早在2011年,當時規劃的區域75平方公里,是放在了所謂的“中知學”區域,如下圖紅線範圍,骨架就是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構成的H型。。。
中關村歷史上是以中科院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中關村核心區,也就是中關村西區(海淀黃莊與北大之間)和東區(融科),如果20年後的現在眼光來看,無論是當時的規劃還是實施、運營,都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算是歷史侷限性吧。。。
2011年規劃的中關村科學城,在中關村核心區的基礎上,向東擴充套件到了學院路(北航、北科大、林大、地質大學、北語等),向南跨過知春路(中科院、中航體系、航空航天),擴充套件到了北下關區域(涵蓋了北郵、中央財經、北交大,不能再往南了,往前就出了海淀區,到西城區了。。。),基本上把海淀轄區內的高校都涵蓋了進來。這個區域,人口密度差不多是每平方公里2.2萬人,2011年做這個規劃時,區域人口數大概120萬多人,佔到海淀區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比人口數量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比例。。。外來人口:本地人口:在校學生的數量分別是50:40:30萬人,這個比例挺好,外來人口和學生佔到了三分之二,在整體均衡的基礎上,兼具智力、活力、創造力。。。
可以說,這個區域應該是海淀區最精華的部分了,南邊到北二環,北邊到北五環,靠近核心城區,生活配套成熟,人口特徵均衡向好,尤其是四環內,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科創氛圍濃郁。。。
但是,為什麼10年過去了,產業並沒有按照政府的規劃在這個區域內紮根,而是在積極向北、向東溢位。。。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核心,在於權屬問題。。。
之前在講中關村西區的文章裡說過,中關村路東是中科院駐地,海淀區根本動不了中央事業單位,所以只能忍痛把原來海淀鎮的駐地給拆遷了,騰出來四環內的成片開發的空間,這才有了現在的中關村西區。
同樣的邏輯,我們來盤一下上述規劃的中關村科學城區域,看看底層的家底。。。
紅線範圍內,主要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用地兩類。國有土地為4000公頃左右,其中高校佔51%,科研院所佔14%,部隊佔3%,他們的土地都是國家劃撥用地,這加起來就佔據了78%,意味著,在市場主體手中的土地只有22%左右。
集體用地為510公頃(歸屬於村集體或者合作社),這部分算是可以商量著用起來,不過即便把這部分加進去,中關村科學城“中知學”區域範圍內,非劃撥用地的比例也只有差不多30%。
可以說,在劃撥用地佔大頭、機關大院普遍存在且形成割裂的權屬格局下,海淀區可以放手發展中關村科學城的空間並不大。。。再加上軌道、鐵路、快速路、河流等元素的切割,進一步壓縮了中關村科學城的騰挪空間。
所以,雖然規劃是圈定了這個區域,但市場的力量在積極尋求外溢。。。產業像是流水,只會往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流淌。。。政府心裡也非常清楚,所以規劃也在與時俱進的升級調整。。。
2.政策配合開啟產業空間
2019年,政府再次調整規劃,把中關村科學城擴大至海淀區全域,整體思路和當初把中關村科技園逐步擴大至北京各區一樣,希望先進帶動後進、扶持政策雨露均霑。
擴大後的中關村科學城,打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似乎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有一橫一豎兩條產業帶:豎的是中關村大街高階科創功能聚集發展軸,基本上是G7沿線(或者軌道13號線沿線),從西直門開始,經過中知學核心區(即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核心區,也就是此前說的原中關村科學城範圍),向北經過上地軟體園組團和永豐組團。。。橫的是北清路科創發展走廊,核心點是永豐組團,向西是山後的翠湖區域,向東是生命科學園以及未來科學城(後者屬於昌平了。。。所以沒有在海淀的規劃裡體現出來。。。)對於產業而言,地面都是北京,到底是海淀還是昌平,具體行政區劃的約束其實並不突出。。。如果單純只看上面海淀區的規劃,還是容易對趨勢發展形成誤判。。。
把朝陽區、昌平區乃至順義區等利益相關方的規劃拼到一起,就可以對產業帶延展有更客觀的認識。。。
02
產業在流動,看似無序,其實有章
剛才介紹過,大望京區域早年間承接了國貿區域外企的外遷,最近幾年彙集了阿里為代表的眾多網際網路企業,成為U型的右上角,與上地西二旗為代表的U型左上角,遙相呼應。。。這世界變化快,中國更是日新月異,五年前的規劃,都可能不周全。。。
1.非傳統規劃區域的意外崛起
U字中間連廊,也就是北三四五環這個區域,發展一度有些滯後,但是最近幾年,幾個點狀的強化,依然可以讓趨勢逐漸顯露端倪。。。這應該是純市場主導的力量吧。。。舉幾個例子。
知春路區域:大家都知道,位元組跳動的大本營是知春路區域,幾萬人分散隱藏在十幾棟樓裡。。。
方恆已經滿了,到了晚上9點以後,正是網際網路人的下班高峰期。。。三環邊上車水馬龍,各種擁堵。。。
對面的中坤廣場,在緊鑼密鼓地裝修,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位元組這個大本營會逐漸強化。。。
京東對翠宮飯店的改造已經完成,雙11之後就會搬進去,保守估計1-2萬人吧。。。
太陽宮區域:
京承高速的起點,就在它與北三環的交叉口,太陽宮區域,在這裡,位元組又租了十萬方的辦公空間。。。
可以裝幾萬人?其實,這裡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務區,但是一方面隔壁太陽宮百盛改造後成為了大眾汽車的總部,一方面這裡往北高速去望京和未來科學城都非常便利,算是被好運砸中了吧。。。
亞奧區域:之前亞運會、奧運會,有效帶動了四環南北這片區域的發展,但是講真,北辰的能力確實有些侷限性,基本上就沒有留下太出彩的商辦專案。。。中軸線最近幾年的發展,才逐漸給人一種商圈逐漸形成的感覺。。。
2.以中軸線的逐漸成型為例
對於產業方來說,選擇辦公地址,租金只是要素之一。。。應該是周邊產業基礎、生活配套、交通狀況、員工通勤、客戶距離、企業形象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
中軸線區域,最大的優勢除了帝都龍脈,就是環境吧,四環內是奧體中心,四環外是奧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沒有高大建築群的遮擋,中高區基本上都是park view。。。
清河有時候在想,為啥辦公就一定要往高樓林立的國貿擠呢?為啥一定要往逼仄的中關村擠呢?為啥要往吃午飯都成問題的金融街擠呢?擁擠和堵車,圖啥類?每天俯視奧森公園,它不香嗎?
這個區域目前是5號線(往北連線天通苑區域)、8號線(往北連接回龍觀西二旗區域)、10號線、15號線(往西是清華)彙集,碼農們過來上班也很方便的好嗎。。。
後來清河發現,這個觀點已經不算新穎了。。。因為很多機構已經不是設想,而是行動。在逃離那些傳統商圈。。。
一般說逃離CBD的時候,常見的邏輯是說CBD區域租金高企,愈發擁堵,而外溢區租金更低,環境更好,吸引中小企業向副中心遷移。。。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安貞門中軸線附近彙集了天圓祥泰、北投、中海、城奧等一批品質比較高的專案,幾年時間,逐漸吸引了幾千平米以上的大客戶入駐,促使整個區域進去了良性上升的通道。。。
文森地產嗅是一個我關注的公眾號,作者是每天在租售一線打拼的業內人士,從它的文章裡看到,亞奧中軸線區域的辦公樓租金也都在10元以上了,幾個頂尖專案已經幹到了13-15元,與國貿CBD、中關村核心區已經基本持平。。。
那科技類企業呢?這龍脈中軸線,會是他們的菜嗎?(根據筆者瞭解到資訊,天圓祥泰是該區域目前唯一可以提供3萬平米辦公物業供大型公司辦公使用的超甲級樓專案)
熟悉清河的讀者朋友可能知道,這個區域我最喜歡德國暖男GMP操刀設計的亞洲金融大廈(亞投行大廈)。
據說,網際網路大廠TX除了在鼎好大手筆租賃之外,也在亞投行大廈拿下了大片的面積。行了,這個新型商圈,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填充,逐漸成型。。。
03
產業是真落地了嗎?穿透到背後都是一筆賬
回到文初清河丟擲來的問題,網際網路大廠入駐一個地方,對當地而言,一定是好事嗎?
我比較認同趙燕菁教授關於城市發展歷史的觀點:
一是城市管理者和當地政府,最終都要回到一個最本初的出發點,就是為自己的納稅人服務。二是城市更新的兩個核心問題,產權統籌,財務平衡。
無論是公共服務,還是城市更新,你琢磨下,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
清河之前介紹過,國內的網際網路大廠,多數都屬於勞動力密集型。。。如果是小企業,可能還不值得仔細計算,但這可是動輒幾千幾萬人呢,給區域公共服務會帶來不小的壓力,必須計算。這大量的人口,每天早晨來晚上走中午靠外賣,當地政府一定會算賬,這紅紅火火的企業運營,給當地貢獻了啥?
公司本身或者它的上下游生態,是不是我的稅收貢獻者。。。當然,也不是隻看它自己,還要看它是否可以有利於培育區域的產業生態,從而孵化出更多的稅收貢獻者?
它是否有效拉動了轄區內的就業,還是它的員工都是住在其他區、只是過來上個班?它是不是有效帶動了區域價值(尤其是房產價值)的提升?
這還只是收入項,還要考慮成本項,區域內的公共服務品質是否被擠壓?道路是不是更擁堵、停車位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各種快遞員和外賣小哥是不是越來越多越集中、環境是不是越來越不好管。。。
可能這個問題在1年左右這樣的短期內,還不是很明顯,但如果放在3-5年這樣的期限上來看,就會明顯的多。。。物流行業算是殷鑑之一吧。。。
04
算賬是認知方式,千萬不要羞於算賬。。
突然想到了早年間一個朋友的經歷。。。他新加入一家百貨公司,參考行業做法,年底搞各種優惠大促,也就是常見的滿多少錢減多少錢,結果,那年人氣特別旺,人山人海的。
但最後一算賬,公司是虧的,據說是因為大家都是新手沒經驗,滿減政策算錯了。搞成了真正的“賠本賺吆喝”。
大家都是處於經濟社會,各種商業行為連線了整個社會,不要羞於算賬。
算賬只是認識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並不一定是絕對或者單一的判斷標準,但是如果賬都算不過來,那肯定是隱藏了一些咱們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可能差異點在於是算短期還是算長期吧。。。有些人是隻看短期,有些人是犧牲了短期利益,但是換來了長期繁榮。
長期來看,一定是各方都受益的模式才會長久持續。。。
如果一種合作,有一方是持續吃虧的,那你一定要小心了,你看中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盯上的,可能是你的本金。。。
還是那句話,不動產行業本身就是和政策緊密相關的,政府規劃指引、政策拉抬或打壓,與市場力量之間肯定一直會相互拉扯。。。多算一算,沒壞處。
有時是合力,有時是消耗,有時是側面,不同參與者其實大多是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而已。
與商辦酒店這樣的業態相比,產業相關的業態(產業園、工業園、物流冷鏈、資料中心、配套居住等),與政策的關聯度更高,換言之,也就更需要尋找自己與政策之間的切入角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清河三思,筆者是我們文森地產嗅的好友,希望他的內容給大家帶來行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