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反覆,用送餐機器人代替服務員送餐的餐廳似乎多了起來。在很大程度上,送餐機器人緩解了招工難的問題,還能提高送餐效率、吸引食客目光,對餐廳來說似乎是一大益事。
不過,服務員小哥們卻開始憂慮未來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送餐機器人為什麼越來越多了?
送餐機器人的增加,小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來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工已經成為餐飲行業的一大負面因素。招工難只是一個方面,疫情對餐飲行業日常經營的影響,也讓一些店鋪無力承擔原有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無接觸送餐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而送餐機器人則很好地避免了用餐時無意之間的疫情傳播。
送餐機器人通常具有多層托盤,單層托盤負重高達10KG。憑藉搭載的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系統,依靠編碼器(encoder),陀螺儀(IMU),鐳射里程計(lidarodom),鐳射雷達(lidar),影象模組(imagemodule),UWB,WIFI等保證定位精度和穩定性,實現在餐廳等多種應用場景中穩定高效的執行。
相比人工服務員,送餐機器人的效率更高。以收盤清桌為例,送餐機器人可以一次收4-8張桌子的餐具,是人工的三倍。
同時多級協作可以讓多臺機器在同一工作環境下透過中央整合樞紐智慧協作,高度配合,更進一步地提升送餐效率。
根據餐廳使用資料,一臺機器人每日平均傳菜量達到300盤以上,而在節假日高峰期單日傳菜量可超過400盤。相比一名服務員一天200盤左右的傳菜量,送餐機器人的效率已達到服務員的1.5~2倍。
除此之外,送餐機器人也已經成為一些餐廳的風景線,例如海底撈火鍋在引進送餐機器人之後,不但送餐效率得以提升,還吸引了不少食客的關注,甚至還有一些食客會專門因為送餐機器人前來體驗。
另外,至少在海底撈中,送餐機器人的存在並沒有取代人工服務,而是將他們從送餐工作中解放出來,能有更充足的時間服務其他食客。
機器人取代服務員?還言之過早
雖然相較於傳統的服務人員,送餐機器人在效率、成本以及衛生等方面均有不錯的優勢,但要想對人工進行整體替代還為時尚早。
首先機器人產品仍然存在環境適應性的問題,送餐過程中如果出現客人不在座位或機器故障等現象,仍然需要與人力運營結合才能保障餐廳有序經營。
另外,在就餐高峰期,人流擁擠的狀況會對機器人行進造成明顯影響,影響送餐效率。因此,有些餐廳在高峰期索性就將機器人閒置。
其次,受制於技術的限制,不管是送餐機器人處於什麼價位,它的功能都較為單一,只能做到迎賓、點餐、送餐等有限的功能。如果在未來的開發過程中能加入更人性化的功能,相信送餐機器人會更受歡迎。
根據中國產業資訊網資料,目前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滲透率僅為3%,其中送餐機器人滲透率還不到1%,可見機器人要在餐飲業普及還很遙遠。
機器人作為輔助工作的一種工具,可以負擔重複、基礎的勞動,把服務人員從以往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工作人員去承擔需要溝通、更具操作難度的事情中去。這樣的使用方式,也許是更為適合的人機協同的模式。
圖源:擎朗機器人官網、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