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概互聯的轉折點
自當年新浪網採用VIE架構在美股成功上市,一路以來,眾多網際網路科技股紛紛走向海外,要麼在港交所上市,要麼登陸美股市場。前者以騰訊為代表,後者以阿里巴巴為代表。
使得大家把中概股和網際網路科技綁在了一塊,某種程度上說中概股多數會聊這些網際網路企業,而說起網際網路企業也容易想到中概股。
但並非很多人都知道中概網際網路ETF的存在。事實上,由於中國實行外匯管制,中國散戶大多數時間都是在A股自娛自樂。
直至2014年滬深港通相繼開通,走上與港股的互聯互通之路,投資者們開始關注港美股的投資機會,而尤其關注的自然是這一批平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最多的網際網路企業。
在這之前,聊起中概互聯大家通常都會感慨中國最優質、商業模式極好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在外上市,使得國內股民無法分享到這些企業成長的紅利;
要麼便是吐槽上證指數十年停留在3500點,是因為最能代表經濟增長的一眾網際網路企業沒在A股上市。
事實上,若股民在滬港通開通之時便買入騰訊控股,當時騰訊股價大概100港幣左右,持有至今,騰訊最高升至773港幣,最新價格為509港幣。
然而進入2021年,中概股畫風突變,紛紛大幅下挫,股價腰斬或許只是平均水平。這當中,既有因“雙減政策”被團滅的教育股;也有因管制或稅收問題大跌的電子煙概念股;而反壟斷更是讓騰訊、阿里、美團等網際網路大廠股票聞風喪膽。
股民們不禁問道:中概互聯還有未來嗎?
二、反壟斷與網際網路生態
對於股民,這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股價大跌那必定是出現了什麼問題,而且因股價調整通常也會隨之引發對公司未來深深的憂慮。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從兩個角度來思考就可以了。一是反壟斷是否會導致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在其所屬領域地位不保?二是同樣被反壟斷多年的美國網際網路巨頭還好嗎?
我們知道網際網路天然有巨頭通吃的特點,各賽道里排名前三的企業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後面的企業通常便只是陪吆喝的了。
比如社交領域,我們已經把FACEBOOK、騰訊當作社交的代名詞了;
比如電商領域,原來是阿里、京東雙巨頭,即便拼多多靠著農村包圍城市低價策略和病毒式“砍一砍”傳播等戰術爭得目前電商老二位置,但也只是將電商領域演變為阿里、拼多多、京東三國殺格局;
再比如本地生活領域,美團、餓了麼(阿里)傲視群雄;短影片領域,抖音、快手、影片號佔據大部人的注意力;長影片領域,優愛騰,外加小破站嗶哩嗶哩;遊戲領域,騰訊、網易;支付領域,騰訊、阿里…
今年掀起網際網路反壟斷
之所以會這樣,一是因為網際網路本身這種無邊界性特點,以前的線下生意你只能圍繞本地人口開展,就算有外來消費者慕名而來,始終你的客戶群體有限,而網際網路改變了這點,當下的商家只要觸網便意味著全中國的生意。
而後面隨之而來的流量黑洞,大家發現線上流量比線下還貴那都是後話了。
二是因為網際網路本身就有自我增強從而形成壁壘的特點。
百度搜索引擎技術很好,大多數人用它來搜尋,進一步讓其搜尋更精準;
10幾億人都在用微信溝通,你不用跟與世隔絕已經沒區別了;
今日頭條透過標籤和演算法精準推送資訊,客戶用得越多其有更多標籤和使用者畫像,推送也更精準,抖音也是一樣,讓你欲罷不能。
從以上角度來看,反壟斷或許不能改變什麼,當網際網路巨頭髮展至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反壟斷只是讓巨頭們講點“武德”,不讓資本無序擴張,不能說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
或許反壟斷某種程度上會讓網際網路巨頭們降低發展速度,但其實發展那麼快對它們是好事嗎?
屠龍少年最終變成那條龍,霸權的“二選一”,大資料殺熟,不論如何,這些都是使用者無法接受的。如若沒有反壟斷,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最終這些平臺與使用者的關係如何演變不可想象。
三、美股科技巨頭與反壟斷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美股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在反壟斷的這些年表現如何。
據天風證券研報《規範發展,終回常態》統計,因反壟斷被實質性罰款較早的有:2017年6月,谷歌因“濫用在搜尋引擎市場的支配地位操縱搜尋結果,不公平地把客戶引向自己的購物服務”,罰款24.2億歐元。
在2018年7月、2019年3月又分別罰款43.4億歐元和14.9億歐元,三年共計罰款82.5億歐元。
而2019年7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與Facebook就使用者隱私達成和解,Facebook被要求支付50億美元。
而亞馬遜、微軟、蘋果,這幾年也一直處於歐盟和美國反壟斷的調查與訴訟之中。
而從股價走勢上看,谷歌、FB在相應罰款的月份也未見太大幅調整。反而恰恰是這些年,FAANG集體走牛帶動納斯達克指數不斷創出新高,幾大科技巨頭也牢牢佔據美股市值前幾位置。
之所以會如此,核心原因除了上文講到的網際網路無邊際生態和自我增強特性外,科技巨頭本身極具競爭力的技術、研發投入和資金實力也讓它們自身不斷迭代發展,相繼走出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比如Facebook相繼收購Whatsapp、Instagram,最終成為近30億月活使用者的全球社交巨頭,近期更是改名為Meta,直至元宇宙未來。
亞馬遜則從全球最大書店進化為全球最全品類的電商網站,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的2002年又切入雲計算,現應成為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公司,雲計算業務帶來的利潤佔比過半。
谷歌、微軟亦在手機作業系統、雲計算等領域讓自己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屹立於科技行業和美股市場。
行文至此,判斷已然清晰。這波調整或許成為為數不多佈局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時機,而實際上部分聰明資金已經察覺,中概網際網路ETF成交量急劇放大便是明證。
昨日和朋友聊完,他第一反應便是中概網際網路ETF 能買嗎?
從中概網際網路ETF成分股權重構成來看,騰訊和阿里兩大權重股就佔了超過50%。而從這些年漲幅來看,美團、拼多多、京東表現亦不俗,騰訊與阿里經營規模和市值盤子都太大,漲幅未必能跑贏二線網際網路企業。
因此我建議其騰訊與阿里權重合計佔28%的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30指數,對應的ETF有正在首發的廣發中概互聯30ETF和嘉實中概互聯30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