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插圖的是一組:參觀毛主席故居中南海的系列紀念章。 中南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所在地。佔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
狹義的“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金朝時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為形成於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築大都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佈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元朝的太液池範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為界。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定“內紅牆”,御苑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清帝喜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曾將光緒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臺。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南海成為俄軍駐地,苑內文物陳設被掠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抵達北京後,居住於中南海儀鸞殿。溥儀即位後,曾在中海西岸集靈囿修建攝政王府。
1911年清帝遜位後,中南海被袁世凱佔用,成為北洋政府總統府,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此後中南海又先後被用作北洋政府的總統和總理辦公地,以及張作霖的“帥府”。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中南海作為公園對民眾開放。
1949年後,中南海成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駐地和部分國家領導人居住的地方,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因此,中南海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層的代稱,有如以白宮代稱美國官方。
中南海目前不對公眾開放參觀。1977年至1985年曾對公眾開放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豐澤園、瀛臺等。
勤政殿曾經是中南海的正殿,坐北朝南,共有五開間。康熙皇帝題殿額為"勤政"。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在這裡辦公,處理有關變法改良的國家大事。現在勤政殿已被拆,遺址處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豐澤園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兩組四合院式建築。當年園內有數畝稻田,在位的皇帝按照雍正之後的規矩,每年仲春亥日先來這裡演耕再去先農壇親耕。豐澤園內的主體建築是頤年堂,東側的菊香書屋是毛澤東主席的故居。
豐澤園
頤年堂
菊香書屋
靜谷位於豐澤園西側,是個自成一體的園中之園。園內的主要建築有長廊、春藕齋和桂秀軒。
靜谷
懷仁堂位於豐澤園東北,原為儀鑾殿舊址。儀鑾殿於光緒時用三年的時間建成,慈禧太后遷入居住並在此殿召見大臣並處理政務。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把從事過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囚禁於瀛臺,自己就在儀鑾殿親自訓政,使得儀鑾殿取代了紫禁城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政治中心。後來儀鑾殿被火災焚燬,重建的宮殿名為佛照樓。袁世凱執政時將其更名為懷仁堂,用於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這裡舉行過若干重大會議。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北岸,建於明代,是將一個數丈高的小平臺改建而成,作為皇帝閱兵和選拔武狀元的地方。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在紫光閣接見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國使臣並接受了他們遞交的國書,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
萬善殿原為明代的崇智殿,清代順治年間修葺後更名為萬善殿。殿額"普度慈航",殿內供奉佛像。傳說順治皇帝體弱多病,加之國事纏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為僧的念頭,後經孝莊皇太后勸阻未成。興修萬善殿,是篤信佛教的順治皇帝為他欽佩的名僧所建。
順治皇帝早逝,康熙皇帝奉母命多次到五臺山朝聖,民間便有了順治皇帝其實未死,而是到五臺山出了家的傳說,由此還演義出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 中南海流水音亭為明代所建,是北京現存流杯亭中最古老的一座,位於中南海南岸,為韻古堂東面建於水中的一座方亭。在亭內石砌的地上鑿刻有九曲水槽,上懸清乾隆帝手書“流水音”匾額。亭後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有水道引水入亭,在亭內水道中盤旋迴轉之後,排入湖中。這裡是皇家御園,乾隆帝曾在此處賞賜群臣,遊宴賦詩。現為國家機關重地,遊人難得一見。
流水音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涼亭。在涼亭內觀望水雲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雲水和亭臺樓榭謠相輝映。 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太液秋風",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南海位於中海之南,以蜈蚣橋為分界。南海的主要建築都集中於瀛臺。瀛臺上有著金碧輝煌的亭臺宮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動場所。及至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於瀛臺,這座熱鬧一時水中島嶼日趨冷清,後來光緒皇帝死於瀛臺的涵元殿中。
牣魚亭,居瀛臺東北邊水中,為南海勝景之一,清乾隆年始建。 牣魚亭,顧名思義,此處養魚甚多。瀛臺牣魚亭與流水音隔水相望,兩邊均有五曲石橋通連瀛臺,使瀛臺更富於神話中方壺勝境的氣派。
牣魚亭
中南海,原來叫“西苑太液池”,是離紫禁城最近以水面為主的皇家林苑。南海水中的小島瀛臺可稱是整個苑景的冠頂明珠。小島的南端,正對中樞殿堂有一座迎薰亭,黃綠琉璃瓦覆頂,主亭四周如同蓮瓣託蕊,圍繞四座連體小亭,金碧溢彩,十分絢麗。
迎薰亭
翔鸞閣位於瀛臺北部,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瀛臺的正門。翔鸞閣座南朝北,高兩層,上下共有房十四間,左右延樓共有房三十八間。
翔鸞閣
涵元殿位於翔鸞閣之後,為瀛臺的正殿。此處是清皇室在瀛臺遊玩和擺宴的主要活動場所;康熙和乾隆時,這裡又是皇帝宴請王公宗室和大臣權貴之處。涵元殿的熱鬧風光隨光緒皇帝死於此處而消逝。
補桐書屋是太湖石上的一個小院落,院內南屋名補桐書屋,北屋名隨安室。雍正年間,身為太子的乾隆就在這裡讀書。當時當時院中有兩株老桐樹,其中一株因病枯死,後又補種一株。枯死之樹用其材製成四琴存在屋中。北屋的隨安室之名,就是取其隨遇而安的意思。
新華門原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還為上下各有七間房的寶月樓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
傳說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香妃入宮後思念家鄉終日悶悶不樂,乾隆皇帝就建了寶月樓,還在樓對面建了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後來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縊死了香妃。這段傳說虛構的成分居多,儘管如此,後人還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寶月樓原本不與外邊相通,及至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還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大門,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
新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