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的炮轟金門,是新中國宣示主權的一戰,也是毛主席極具國際視野的大手筆。
要真正理解炮轟金門,就不得不瞭解一下當時的國際形勢,才能更真實地領略到毛主席的偉大戰略眼光。
1958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中國遭受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同時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在國際上又多了一個敵對勢力,而臺灣的蔣幫集團也在美國的支援下,陡然增強其“反攻大陸”的陰謀,金門、馬祖前線驟然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就在這時,中東地區也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長期淪為美英附屬和殖民地的阿拉伯地區,迎來了一輪革命浪潮。
首先是埃及在信仰共產主義的青年軍官納賽爾等人領導下,建立了傾向社會主義的政權,然後向其他阿拉伯國家輸出革命,當時的阿拉伯地區,非常類似舊中國,一方面大量殘留著封建君主領主和宗教勢力,另一方面,這些政權又投靠美英帝國主義,所以,埃及革命的成功,立即引發了聯動效應。
納賽爾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號召力的構想,就是建立一個“阿拉伯聯盟共和國”,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其中,伊拉克爆發了推翻哈西穆王朝的革命,敘利亞和葉門則直接宣佈加入,還有許多國家也在籌備,阿拉伯世界大有建立統一的準社會主義和“大聯盟”的趨勢。
擁有波斯灣和蘇伊士運河的阿拉伯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加上當時阿拉伯已經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洶湧澎湃的阿拉伯革命讓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無比驚恐,立即著手武裝干涉。
英國和法國在不久後發動了針對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俗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美國的動作更快,立即派出龐大的第六艦隊到中東,先頭部隊直接侵佔了黎巴嫩,阿拉伯革命面臨巨大的危機。
被納賽爾等無數阿拉伯革命者奉為“精神導師”的毛主席,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中東地區如此重大的歷史變革,他立即發出聲援,北京60萬群眾走上街頭,聲援阿拉伯革命。
毛主席深知,面對美軍的龐大艦隊,光有聲援是不夠的,必須拿出實際的軍事行動,才能有效打擊美帝國主義,於是,毛主席高瞻遠矚地將打擊美蔣勾結和支援中東革命聯絡在一起。
1958年7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軍委緊急擴大會議上說:“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炮打金門!”
早在3年前,美蔣就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美國第七艦隊常駐臺灣,此時,美軍又晝夜派出軍艦,幫助蔣介石向金門、馬祖前線島嶼運輸軍隊和武器,大有同一條戰線的盟軍的派頭。
不過,毛主席還是看出了色厲內荏的美國人不想被拖入渾水的跡象,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一直建議蔣介石不要把過多兵力部署在金門、馬祖這樣靠近大陸的前線,強調美軍要保衛的是臺灣島,而不是這些緊挨大陸的小島。
但是,蔣介石一意孤行,強調這些島嶼是反攻的基地,絕不能放棄。
這種分歧,就明顯顯示美國其實並不想捲入戰爭,為了驗證美國在臺灣事務上究竟是怎樣的介入深度,需要一次實戰來檢驗。
該怎樣驗證呢?毛主席想出了一個一箭三雕的妙計。
1958年8月23日,一支美蔣的聯合艦隊向金門運輸部隊和給養,福建前線總指揮葉飛請示毛主席怎麼辦,毛主席回答:堅決給予猛烈炮擊,不過,對於美蔣軍艦還是要區別對待,只打蔣艦,不打美艦。
於是,一場曠日持久、影響深遠的“炮轟金門”,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福建前線萬炮齊發,金門島頓時陷入火海,海上的蔣軍軍艦很快就被擊沉三艘,其餘的也都被擊傷,而美艦則露出了“豬隊友”的嘴臉,對蔣軍棄置不顧,倉皇逃竄。
炮擊一連持續多日,蔣軍死傷慘重,同時大批解放軍部隊雲集廈門,大有乘勝進攻臺灣島的架勢。
美蔣都被解放軍的舉動嚇壞了,第七艦隊請求援助,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命令正在中東地區的第六艦隊抽調一半軍艦,立即火速趕往中國沿海。這樣,就瓦解了美國對中東革命的武裝干涉。
同時,美軍在此次炮戰中的狼狽不堪,也再次暴露出其“紙老虎”的本質,成為笑柄,蔣介石蠢蠢欲動的反攻倒算的企圖,也被兜頭一盆冷水撲滅了。
這就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炮轟金門,懲罰蔣介石,調動美軍,支援中東革命,可謂“一箭三雕”!
(參考資料:《八二三金門大炮戰》《國家記憶》《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