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長劍10大家都很熟悉了,這款武器算是國內對地戰術巡航武器的壓軸裝備。對於對地巡航武器來說,研發中要解決彈體外型、材料、導航等多種難題,但是其中最複雜的還是要屬發動機問題了,也是大家常說的“心臟病”。那麼對於國產巡航武器的“心臟病”又是如何解決的呢?這還得說是多虧當初蘇聯解體,國內專家利用留學時的老同學關係搞到了重要的渦扇技術。
根據社交媒體報道,國產巡航武器發動機的主要渦扇技術,之所以能夠較快解決,還源於一段軼事。否則以國內渦扇航發的技術儲備,長劍10等武器的研發還要延遲很長一段時間,而這一切都要從1992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說起。
蘇聯解體後,不少加盟國脫離蘇聯,但這種突然變化也導致這些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出現混亂,處於極度困難時期。而當時西方國家巴不得這些國家趕緊削弱實力,之後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控制,於是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而我們正是抓住了這一關鍵時期,利用東歐國家國防研製單位經濟困難,急於推銷自己的產品技術換取現金外匯,獲得一大批關鍵的外匯技術。
而在獲得渦輪技術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姚紹福老先生,姚先生1954年從華中工學院畢業,59年成為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副博士。之後一直在航天事業上不斷奮鬥,1997年還成為工程院院士,他是國內飛航式導彈武器總體設計的專家。由於姚老在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的留學經歷,他在關鍵時刻主動出擊,利用留學時期的老同學關係,透過民間貿易的渠道,進行了一些列的學術交流合作,而這些合作成果就是引進了小型渦扇發動機技術。
這一技術在當時到底有多麼重要呢?從這麼一個事可以看出來。當時劉華清參觀三院的引進產品成果時,對於小型渦扇發動機技術是連聲稱讚,說這是抱回了一個金娃娃。而在此之後,姚紹福並沒有停止相關工作,而是先後組織了對於該發動機的國產化工作。由於小型渦扇發動機技術先進,當時引進的也只不過半成品,還需要進一步搞清楚發動機的關鍵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而這款小型渦扇技術很可能也應用到了著名的Kh-55 上面。
於是姚紹福組織開展發動機的地面設計和發動機反向設計,透過這個半成品完成了國產小型渦扇發動機的初步設計。而如果沒有這個半成品的渦扇作為底子,那麼從頭開始的國產渦扇技術研發,必然還要經歷多年的摸索。姚老先生此舉為國內的巡航武器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後來的長劍等系列巡航武器能夠快速迎頭趕上,這都和抓緊機會引進技術有很大關係。
s
其實從國產巡航武器不難看出,很多關鍵技術的基礎都是國外引進吸收的,說是80年代靠歐美,90年代靠東歐俄也併為過。而後透過國內的進一步研發完全實現了國產化,以至於在日後進一步就相容幷蓄得以發展為世界頂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條腿走路,之所以國內的軍事科學技術能夠在愛短短的30年之中追上歐美技術,引進技術絕對是功不可沒的。而隨著國內技術和國外技術的不斷縮短,能夠透過引進方式快速彌補差距的視窗期已經所剩無幾,很多關鍵技術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實力打硬仗了。但是相信在攻堅克難方面,軍工人也依舊不會讓我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