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招商證券)
1.擁抱醫藥製造,配置白馬成長和低估值
1.1醫藥整體當前具備業績下限和估值彈性
一方面,醫藥需求端永遠存在未滿足需求,醫保籌資正增長給行業託底,增速有下限。另一方面,醫保行為(帶量採購)加速優勝劣汰,倒逼全球創新,醫藥的科技屬性(相比消費)雖然加劇了估值波動但也帶來估值彈性。
1.2基本面強化下的估值分化在板塊間、板塊內趨勢不減
市值分佈表現出兩個特徵:消費類板塊市值萎縮較多,被科技類板塊替代(生物藥、CXO、醫療器械等)。市值向頭部企業集中,如前四家醫藥公司(恆瑞、邁瑞、愛爾、藥明)佔到全行業市值的25%;又比如生物藥板塊內前十大公司市值佔比達到約90%。
市值分化背後是估值分化:一方面源於基本面的分化,高景氣板塊(如CDMO等)業績增速可以超過40%;另一方面,以基本面最超預期的CRO+CDMO為例,2017年以來以此經歷了“陸股通→醫藥基金→全市場基金”的不斷加配。
1.3陸股通+醫藥基金變化正在積蓄
全市場基金持續加配一線龍頭,但是陸股通和醫藥基金先後不斷提高非一線標的的配置比例,我們認為醫藥基金對低估值窪地的挖掘和差異化定價將是2022年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1.4堅定三大屬性,配置白馬成長和關注低估值
從板塊和標的選擇標準來看,繼續聚焦三大屬性“市場屬性—海外”、“製造屬性—技術”、“價格屬性-消費”
製造屬性:技術自主可控,不僅具備成本優勢,還能夠不斷進行產品迭代,提供內生增長動力,如CDMO、部分醫療器械、原料藥。
市場屬性:海外市場貢獻將大幅緩解政策壓力,提供估值彈性,同時往往亦代表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如CRO/CDMO等;
價格屬性:終端消費定價能力,規避醫保降價的政策壓制,如消費醫療。
2.藥品板塊:繼續關注疫苗以及國際化預期下的創新藥的投資機會
2.1疫苗優質投資屬性不變
對於當前時點的靜態結果,以IRR為衡量指標,疫苗的投資屬性優於藥品。以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苗(沃森生物)及PD-1(君實生物)為例對比,高IRR由回報端,回報時間曲線及投入端共同決定。而我國疫苗產品的支付體系將使疫苗面臨的價格壓力顯著低於藥品。
2.2市場屬性角度新冠疫苗已經率先完成出海
截至2021年9月,根據海關統計資料,我國人用疫苗出口額累計達到755.32億元(主要為新冠疫苗)。從市場屬性上看,新冠疫苗率先完成出海銷售。根據出口人用疫苗企業註冊地,佔比最高的北京(國藥&科興)2021年1-9月累計出口貨值為698.4億人民幣,天津(康希諾)出口貨值為18.13億,安徽(智飛)出口貨值為8.62億,成為我國疫苗品種的出海的先例。
2.3新冠疫苗對疫苗企業的EPS貢獻至少持續至明年
根據全球新冠疫苗接種進度及疫苗供給推算,海外的新冠疫苗的需求將持續至2022年末。全球75億人口中,接種過至少一劑新冠疫苗比例為49%,全球仍有37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且在接種分佈上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美洲及歐洲接種比例相對較高,非洲接種比例極低。歐美正在推行加強針接種將進一步稀釋疫苗供給。假設全面接種需求為總人口80%,加強接種需求人數為已接種疫苗人數的50%,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空間仍有40億人口。從疫苗供給的角度,2022年Moderna及BioNTech/輝瑞疫苗產能各為30億劑,對應30億人口,從接種節奏上考慮,全球新冠疫苗接種需求至少將持續至2022年末。
2.4常規疫苗重磅品種陸續上市,國際化預期正在開啟
2021年新獲批上市的常規苗在2022年有放量預期,2021年受到新冠疫苗接種擠壓的常規疫苗品種將在2022年恢復。2021年常規疫苗中獲批上市的重磅產品有智飛生物的微卡、康泰生物的PCV13,2022年將是放量的元年。預期萬泰的2價HPV高增速的勢頭也將延續至2022年,沃森的PCV13將同樣保持增長。
國際化預期上,萬泰2價HPV已經獲得WHO組織認證,智飛生物微卡在“一帶一路”國家有較大空間。WHO PQ認證將為發展中國家採購疫苗開啟通道,結核病在發展中國家負擔沉重,微卡在結核病防治領域具備重要價值。
3.CXO:看好製造端CDMO及原料藥板塊,科學服務板塊受益於下游景氣與國產化,關注新興板塊CGT CDMO
3.1CDMO:依然是最具長期確定性增長的子板塊之一
作為醫藥行業確定性最高的領域之一,高景氣度下相關公司亦蓬勃發展:根據招商醫藥統計,涉及CDMO業務的上市公司已有逾20家。
從投資角度看,CDMO兼具市場屬性(國際競爭力領先)與製造屬性,亦是我們重點推薦的板塊。(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2CDMO:招商醫藥“4C”分析框架
招商醫藥對CDMO提出“4C”分析框架:Capacity + Capability←→Clients &Contracts,以更好地進行分析比對、判斷優秀公司。
3.3CDMO:從產品進階之路,看國際轉移方興未艾
CDMO的產品進階:從專案角度,越往後產品越關係到最終制劑質量,客戶越慎重。許多企業仍在非GMP中間體向GMP中間體的升級過程中,哪怕頭部CDMO做到API商業化的專案數量亦多為個位數,藥明康德於2020年剛實現了商業化製劑CDMO零的突破,這也恰恰證明了CDMO向國內的轉移才剛剛開始!
3.4CDMO:商業化訂單帶來“量”的飛躍,後周期企業蓄勢待發
無論從宏觀資料(全球CDMO市場88%均為商業化訂單)還是微觀案例(依魯替尼在商業化後放量迅速),可以看到商業化訂單有更強的規模效應,亦是CDMO企業的心之所繫。而商業化生產,不僅僅是建廠,體系、技術均須長期積累。
建廠過程:工藝和工程的結合、自動化體系、具體的設計等往往均需要公司的經驗積累。
而建好產能只是第一步。除了美國FDA、歐盟EMA/EDQM、日本PMDA、中國NMPA等認證,EHS(環境、健康、安全)亦包含大量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
由於商業化訂單往往需要現場審計,故受疫情影響延緩,而我們預計未來CDMO企業將迎來更多商業化訂單。
3.5原料藥:上下游拓展逐步驗證,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
中國原料藥企業經過20餘年發展,隨著原料藥企業不斷加大技術投入、 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同時亦可進行基於原料藥既有能力和優勢的業務拓展:
向CDMO/CMO拓展:在發展中與海外客戶積累了合作信任關係,部分優秀企業向更前期的CDMO業務發展,獲取更高毛利、更多訂單;而原料藥企業在API工藝質量研究與驗證生產能力,後端商業化生產的能力和體系,均具備比較優勢,可承接商業化訂單放量。
向製劑拓展:原料藥企業具備生產成本優勢,迎接“帶量採購”紅利,有助於快速放量。原料藥企業已陸續在集採中中選,有望形成品種新格局;同時,部分優秀企業未來亦可實現海外放量,開啟更高天花板。
3.6生命科學服務
研發階段:分析框架
我們認為生命科學服務行業研發階段市場極具發展潛力(2025E將達3687億元,CAGR12%),但產品種類繁多、企業佈局分散。
商業化生產階段:生物反應器、層析介質&細胞培養基佔生物藥生產成本比例最高,有望優先出現國產替代
相較於科研階段,生產環節成本控制壓力大,國產更易滲透。國家藥品集採政策逐步落地,價格壓力下藥企對成本控制重視度提升,對效能優異、供應穩定、價格合理的國產生命科學上游企業產生迫切需求。
以單抗為例拆解生物藥生產成本:以一個10g/L表達量、15000升培養規模的單抗產品為例,其成本主要包括裝置投入(佔比48%)、耗材投入(佔比30%)以及原料試劑投入(佔比15%)。
裝置投入:生物反應器投入最高、佔裝置成本的27%。
耗材投入:層析介質投入最高,佔耗材成本的95.8%以上,其中Protein A介質佔比86.2%。
原料試劑投入:細胞培養基(無血清)投入最高,佔試劑成本的84.5%。
我們認為出於成本控制考慮,投入佔比最高的裝置、試劑及耗材更容易進行國產替代:核心裝置——生物反應器、核心耗材——層析介質&核心試劑——細胞培養基。
3.7 新興板塊:細胞與基因治療技術發展迅速,市場不斷擴容
根據Business Research估算,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市場規模在2020年已經達到43.9億美元,從2015年至今CAGR達到25.5%。今年由於COVID-19的爆發對運營和供應鏈產生了負面影響,預計市場在2023年能夠完全復甦,有望在2025年超過154.8億美元。
行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有:研發管線數量快速增長:2020年CGT全球pipeline數量已達到約1200個,並躍居排名第三;獲批產品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全球共推出超過30多種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約990家公司從事下一代療法研發和商業化;預計2020年後,FDA每年將收到200多個IND,並且到2025年,每年新批准10至20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大量合作研發的簽署:在2012-2018年間,共簽署了351個基因治療聯盟,總交易額為410億美元;行業獲得投融資青睞:根據國際再生醫學聯盟的統計,2018年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融資數額達到97億美元,16-1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88%。
4.器械板塊:成本、迭代、全球化缺一不可
4.1手術量推動耗材和手術費提升,非外科手術持續加速
中國醫療機構執行手術分級管理。這裡的手術主要指開放性手術、腔鏡手術及有創操作,因此介入納入統計範圍;只有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可以開展,社群衛生中心、門診部診所(口腔科除外)原則上不得開展
外科手術量增速趨於穩定,非外科手術處於加速爆發期。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住院手術人次6,930萬,考慮到中醫醫院本質上是綜合醫院、兒科是多領域手術在兒童的應用,不納入佔比分析的技術;婦產科+婦幼保健院合併考慮,剔除約530萬例剖宮產;據之前測算的手術領域分佈比例,1. 外科 48.3%2. 腫瘤 5.6%3. 婦產(不含剖宮產)14.9%4. 眼科 11.0%5. 內科(含介入) 9.1%6. 耳鼻喉 4.7%。
外科床位建設趨緩一定程度上拉低新建手術室增速,手術裝置+耗材將持續受益手術量的增長。手術室增速,其中外科床位數+層流升級預計能保持5-10%,日間手術帶來的新增日間手術室需求則有望再拉動5%增長;手術裝置(硬鏡+能量)伴隨手術量有望保持10%以上增速,進口替代存在機會但會是個緩慢的過程;耗材受益於手術+非手術操作,增速則進一步高於手術裝置。
4.2出海+製造屬性是醫械企業基本面的保障
海外市場免疫政策風險,渠道能力和產品質量不可或缺。海外市場不受集採影響,行業景氣度帶動內生增長。擁有全球研發體系和商業化渠道的南微醫學,市場需求的持續增加提升企業全球化能力,依靠全球行業景氣度實現高速增長;產品質量提供點的突破,渠道能力拉開面的覆蓋。邁瑞醫療藉助疫情實現了歐美髮達地區高階醫院的突破,持續匯入其他產品線;振德醫療藉助疫情海外收入大幅增長,英國子公司提供成熟渠道。
成本優勢決定國記憶體量市場的勝負,成本能力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耗材降價對產品毛利率產生了較大壓力,透過規模效應對單位成本的控制是顯而易見的答案。隨著產業集中度持續提升,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受益明顯;對成本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愛博醫療原材料的自產自研能力鞏固產品的領先性。
耗材的迭代和評判標準取決於本土臨床外科和介入科醫生,中國單體手術量和醫工結合為耗材企業提供了引領全球的可能性。
4.3帶量採購為“強研發”企業渠道賦能,創新規避降價
耗材帶量採購目前已經形成“國家—省級—地市”格局,從金額(使用量)、標準化等角度對不同耗材進行競價談判,降價趨勢難以逆轉,如果只有存量博弈將沒有贏家,“國內依靠成本提升份額+創新術式新產品+海外市場”才是出路。(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帶量採購削弱企業原本的渠道優勢,行業商業邏輯由原先的“渠道為王”轉換至“研發當先”。強研發弱渠道的創新企業在集採中機遇大於挑戰。從兩次全國集採的結果比較來看,人工關節集採的結果相對溫和,行業生態和企業經營能力得到了充分尊重,取代冠脈支架集採的強勢殺價。療法創新依託全新產品,藍海領域的市場競爭不具備集採的先決條件,依靠創新突圍集採包圍圈。
現有適應症的全新治療方式:手術機器人、體內導航系統等,商業模式持續搭建,仍需時間的檢驗;適應症的拓展、新材料的使用:外周介入、鐵基支架等,隨臨床推廣不斷壯大由於人口優勢,中國在很多細分領域是手術量最大的單體市場;在術式傳播過程中,中國醫生遠超歐美日的個人手術量為耗材升級創新創造絕佳的契機。
5.消費板塊:醫美消費量趨勢明確,藥房關注拐點
5.1醫美服務量增速超20%,非手術類持續提升
國內醫美服務市場規模達1176億元,非手術量佔比提升。2020年國內醫美服務量為20.5百萬,2016~2019年服務量年均複合增速為24.8%;非手術量的佔比持續提升,從2016年的70.4%提升至2020年的74.1%。
中國醫美滲透率僅為發到國家的1/2~1/5,非手術服務量有望伴隨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不斷增長。2019年中國、美國、日本、韓國醫美滲透率分別為2.5%、6.5%、4.8%、12.8%。2019年中國、美國、日本、韓國非手術醫美滲透率分別為1.8%、4.3%、3.9%、9.3%。
5.2醫美產品差異化決定價格,新興細分領域享有高溢價
國內玻尿酸專案量佔比高於海外,差異化品種價格穩定性強,可以透過產品組合形式提價。國內注射玻尿酸佔比已顯著高於海外,看好存在差異化的玻尿酸產品,因其企業出廠價格穩定性強,不受終端價格戰擾動,並可透過打造產品組合的形式提升價格。例如愛美客的嗨體系列,頸紋針引爆市場後,相繼推出定價更高的熊貓針、泡泡針。
注射類產品迭代並邁向合規,新興細分領域產品享有更高溢價。在醫美細分領域中,具有先發優勢、創新優勢的產品,通常享有更高的溢價;2021年三款再生醫美產品獲得Ⅲ類證,再生填充類產品定價直接對標進口玻尿酸品牌,目前3款再生產品的出廠價格約0.3~0.5萬元/針,終端價格約1.3~2萬元/針,可為民營醫美機構帶來高經濟效益。
5.3口腔醫療服務行業長期複合增速近20%
口腔行業過去5年門診和住院人次複合增速分別為8.98%和7.45%,客單價根據專科醫院資料推算複合增速達到9.15%;最終推動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2019年達到1,547億人民幣,過去10年複合增速近20%。
5.4正畸在口腔診療中地位突出,體現在量和附加值
從診療量來看,正畸在口腔專科診療專案中量的佔比為22.5%。美國2015年口腔診療(procedure)量約5.89億,檢查、預防性治療佔比77.3%,而在22.7%的口腔專科治療中正畸量僅次於口腔內科和修復。從產品價值角度講,正畸附加值與種植相當。根據士卓曼公佈資料,2020年全球牙科材料和裝置市場約合1764億元人民幣,隱形正畸產品規模約合257億人民幣佔比為15%。
報告節選: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資訊,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