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軍棋,對於裡面的各種棋子及其作用也都了熟於胸,那麼也一定知道,在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很特別的棋子——旅長。
作為軍棋中的中級子,它起著“掃下充上”的作用,既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吃掉棋盤上70%的小子,又能假裝司令掌控棋局走勢。
就連著名的軍棋理論家喀斯麗曾經寫過《亡命之旅——用旅的最高境界》這樣的文章,來讚歎旅長用法的精妙高深。
那麼你們知道在現實的軍隊編制中,旅長是多大的官,一個旅究竟有多少人?我們總能在新聞影視劇中聽到步兵旅,混成旅,合成旅又有什麼不同嗎?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軍事天地,去看一看那些關於“旅”的精彩故事!
01 旅的前世
軍隊的編制一直與國家政權,民族興替息息相關,“旅”的誕生和演變也是緊緊跟隨中國近代史的步伐。
關於“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清朝的部隊編制以營為單位,每營配置500人。而每5個營組成一協,也就是一個旅,因此最初的旅就有2500人。
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清政府徹底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醒來。他們深感當時的湘軍、淮軍、防軍、練軍又腐敗不堪重用,根本沒有與外敵一戰之力。
於是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清朝開始籌謀一場大刀闊斧的軍制改革,大肆購制洋槍洋炮,編制與訓練也向西方看齊,建立了清末的第一支現代化陸軍——新軍。
新軍的編制效仿德國,採用“鎮協標營”4級編制。
他們將陸軍最大的戰術單位設為鎮,相當於師級部隊,在鎮之下又設立了協,也就是旅的前身,其下是標(團級),再下是營(同如今營級)。
而當時又有“三營為一標,兩標為一協”的說法,因此一個旅換算下來足有六個營(營的規制正常500,少的二三百,多得七八百),兩三千人之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存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中華民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況是一個新的政權誕生,為了提高軍力,摒棄封建殘存國民政府也進行了三次軍改。
第一次軍改由國民黨南京臨時政府牽頭,他們將清朝遺留下來的“鎮協標營”4級編制變更為“師旅團營”,其下又設連,排,班三級,奠定了現代軍隊編制的雛形,“旅”和“旅長”也正式出現。
然而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頻發,在很多地區,民國政府也不過是個擺設,為了肅清內亂一致對外,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國民黨第二次軍改也拉開帷幕。
北伐軍隊被分成8個軍,除桂系李宗仁統領的第七軍以旅為單位外,其餘七個軍皆採用“三三編制”,即一軍轄三師,一師轄三團,一團轄三營……以此類推。
1928年12月北伐戰爭結束,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都成為過去時,國民黨政府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權,新的軍改也隨之而來。
在1929年國民黨召開的編遣會議中規定,國民黨政府軍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為甲、乙、丙 3種。
其中甲種師規制最大,下轄3個旅共9個團;乙種師次之,下轄3個旅共6個團;丙種師最末,下轄2個旅共4個團。
1939年,國民黨軍隊再次進行改編,變師為軍,每軍下轄三個旅共9個團,這種編制一直實行到抗日戰爭結束。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開始設立“整編師”,施行北伐軍類似編制。然而沒等“整編師”正式整編完成,1946年的時候國民黨又恢復軍,取消旅,讓旅這一編制從國民黨舞臺消失。
而就在國民黨頻繁進行軍改的同時,共產黨的軍事編制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02 旅的今生
喜歡看抗日影視劇的朋友一定發現過這樣一個現象,共產黨的部隊通常是以師或者團的形式出現,但卻幾乎看不到旅。
比如抗日經典《亮劍》,主角李雲龍就是獨立團的團長,雖然叫做團,但是它的實際編制卻足足有八個營,各地方小隊加起來足有一萬來人,遠遠超過一個團該有的規模。
其實不僅和當時混亂的局勢有關,還和共產黨奉行的軍隊編制有關。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建立革命軍隊的開始。
但在建軍之初,共產黨根基薄弱,部隊也都是東拼西湊,來源不一,因此並沒有什麼統一的規制,千八百人的敢稱師,二三百人的也能叫團。
當然像《亮劍》那樣遠超正常編制的,也不在少數。
這種現象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優秀軍事人才加入,隊伍不斷壯大,紅軍才開始進行正規整編。
確定以師為基本戰略單位,其下設團,再下設營,都為“三三編制”。而營的組成人數也是500左右,一個師加起來大約有5000人。
後來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兩黨組成了抗日統一戰線,軍事力量相對薄弱的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編制,即我們都十分熟悉的“新四軍”和“八路軍”。
當時國民黨奉行甲、乙、丙三級師的編制,因此在共產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旅”。
但由於共產黨只獲得了三個丙種師的名額,所以共產黨的第一批“旅”也僅僅只有六個,它們分別是:
一一五師下轄的三四三旅(6500餘人)、三四四旅(5000餘人);
一二〇師下轄的三五八旅(5000餘人)、三五九旅(5000餘人);
一二九師下轄的三八五旅(5000餘人)、三八六旅(5700餘人)。
隨著八路軍的不斷壯大發展,人數也在不斷地擴張,最開始的“兩團制”旅也升級為“三團制”,總數量也直逼萬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百團大戰爆發,共產黨的兵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新高。
為了進行整合約束,八路軍實行“三團制”甲種旅,“兩團制”乙種旅,將人數分別控制在七八千和五六千之間。
此後隨著武力升級,人員增多,獨立旅、警備旅、教導旅、新編旅和騎兵旅等紛紛加入,旅在共產黨軍隊的編制中也正式確定下來。
直至解放戰爭尾聲,全軍進行整編,戰略單位變為軍,其下設師團營連等,旅開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銷聲匿跡了幾十年。
直到1985年,旅才因為集團軍的出現而重回大眾面前,成為由營或團組成的副師級軍隊組織,按分工的不同人數也由三千到九千不止。
03 步兵旅,混成旅,合成旅的異同
其實步兵旅,混成旅,合成旅都是同一級別,在很多地方也存在交叉和重疊,只不過它們組成形態與火力值各有不同。
首先是步兵旅,它是最常見,也是組成最簡單的,由它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全部是由步兵組成,不具備輔助類兵種。
因此它的作戰存在侷限性,通常與防空兵、炮兵,雷達兵等進行協同作戰,可以用於主戰線推進或者進行一些日常的警戒維護等。
當然大家也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步兵全部都是徒步行走,隨著現代化軍隊建設的推進,步兵旅也進行了升級,摩托車,卡車,坦克等都是其運輸和作戰工具。
例如以摩托車為主要工具的中國陸軍摩托化步兵旅,其編制由11個營組成,全旅總共有士兵4000—4500人左右。
至於混成旅,重點在一個“混”字,它是由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各種兵種混合編成的獨立旅,屬於綜合型部隊,特殊時期的特殊編制型別,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尤為常見。
一個混成旅通常約有4000多人,分別由3陸戰營,1裝甲營,1炮兵營,1通訊連,1教導隊,1工兵連,汽車連,警衛連,偵察連,衛生連,修理連,直屬保障分隊組成。
它主要根據具體的作戰需要,將不同型別又互為互補的作戰單位組合到一起,增強綜合作戰能力,最大的優點就是靈活。
一個混成旅中至少有3個正團職單位或6-9個副團職單位組成。
相比於步兵旅混成旅的歷史悠久,合成旅則是2015年超級軍改後的產物。
這次軍改,把各兵種的職能進行細化,組建各兵種旅,用現在的合成旅取代之前的機械化師,精簡為軍、旅、營、連建制(新疆軍區還保留軍師團架構)。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把以前的師精簡整編,合成一個新的旅。
通常一個合成旅共由9個營組成,共計6000餘人,其中1/3為一線戰鬥人員,2/3為後勤保障人員。
可以說合成旅指揮高效,作戰靈活,是我國新興戰鬥力的典型代表。
結語:
如今我國正在重點建設235旅、58旅、190旅、139旅、188旅這五大王牌旅,並且獲得很大成效。
有媒體曾這樣贊到:“中國機步旅戰備水平高,從日常轉入戰時,42小時全旅、全員、全裝啟封拉上戰場。”
“哪有什麼現世安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作為一名普通人,一個平頭老百姓,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努力生活,認真地建設家園,讓他們為自己守衛的人民和國家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