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類是唯一需要在分娩時尋求助產的靈長類。對於人類女性來說,分娩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有些情況下甚至是致命的。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由於懷孕和分娩期間出現的併發症,每天有約830名婦女死亡。
人類產道有多奇怪?
之所以會這樣,是和人類女性的產道結構有關,首先就是人類產道較為狹窄,據估算,20世紀60年代,新生兒無法順利透過產道的全球機率為3%,即每1000次分娩中出現30次新生兒難以透過產道的情況。
其次就是人類女性產道呈現扭曲結構,人類女性產道上部或者入口呈圓形呈橫向(從左至右)橢圓形,這被認為是分娩的理想狀況,但人們並不清楚為什麼產道下部呈明顯縱向(從前至後)橢圓形,這種扭曲結構通常需要胎兒透過狹窄產道時進行身體旋轉。
為了設身處地地瞭解母親的生產過程,設想你即將臨盆。當胎兒進入產道時,因為入口是呈圓形呈橫向(從左至右)橢圓形,他極可能頭朝下,面向你的一側。
然而因為出口是縱向的,所以他在中途時,他必須把臉朝向你的背部,他的後腦部抵著你的恥骨。這時,他的雙肩朝向你身體的左右兩側。當胎兒還在你體內時,他仍然面朝後,但隨後他將把頭稍微轉向一側,這樣的旋轉幫助胎兒的肩轉位,從而才能適應產道出口的變化。
然而人類母體的產道與胎兒尺寸大小具有嚴密的一致性。人類女性的平均骨盆開口,最大直徑是13釐米,最小是10釐米,而胎兒頭顱從前到後的平均長度是10釐米,雙肩跨度是12釐米。對絕大多數母親和胎兒來說,扭曲結構的產道增加了分娩的困難與危險。
人類進化出來這樣的產道在哺乳動物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繁衍和演化是以後代的延續作為保證的。但是,人類的生育卻一直為分娩所困擾。這兩者之間顯然是想矛盾的。科學家一直想破解這個進化難題。
人類女性產道為何如此狹窄
首先,關於人類女性產道為何如此狹窄,科學界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相對較窄的產道可能是人類權衡分娩、內臟器官支撐以及直立行走方式之後的結果。
在兩百萬年之前,隨著人類的進化,從而失去了更多的諸如體短、手長以及大腦較小等猿類特徵。人類的身材更高,手臂更短而腦容量更大。早期的直立人大腦容量有800毫升,晚期的直立人大腦容量已達到1200毫升,與現代人的大腦1350-1500毫升的容量相差不遠。但是,這種腦容量的變化已經影響到女性分娩胎兒,而人類女性的產道在以前只是適應於較小大腦容積的胎兒。
人類腦容量的增大意味著從出生起人類嬰兒的大腦體積要遠大於其他哺乳動物,也就是導致進化與自身結構相沖突。一方面,女性不得不為了直立行走而保持狹窄的骨盆和產道,但另一方面,胎兒巨大的頭顱使得透過狹窄產道時更為困難。
為了降低分娩時的風險,人類進化出較短的妊娠期,使嬰兒頭部能夠安全透過產道,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後果:嬰兒在大腦充分發育之前就已經降臨人世。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的發育僅僅是成人大小的四分之一,新生兒的腦容量僅為400毫升,成年之後可達1400毫升左右。大腦已經發育成熟達到97%是在寶寶三歲的時候,而寶寶5歲的時候,大腦的大小和容量已經跟成人很接近了,基本建立起記憶、學習、動作的控制等等的大腦功能相應的結構了。
因為大腦沒有充分發育,所以胎兒的頭骨在出生前後並沒有完全癒合定型,受到擠壓時能夠改變形狀,這就能使胎兒在分娩時易於透過女性的產道,這個最標誌的特徵就是囟門,人出生時留有的囟門就是要讓大腦骨縫延遲癒合。
因此,這是人類在進化中適應自然選擇而獲得的一舉兩得的舉措,既可以讓分娩比較順利地進行,又可以讓大腦容量在出生後增長較大。
人類女性的產道為何呈現扭曲結構
那為什麼人類女性的產道又會呈現扭曲結構呢?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Katya Stansfield和合著者在《BMC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為解釋人類為何進化出形狀如此複雜的產道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小組認為,盆底肌的支撐功能可能影響了人類產道形狀的演變。他們對骨盆底進行廣泛的生物力學建模後發現,發現骨盆底呈圓形或者橫向橢圓形時變形、應力和應變最大,而縱向橢圓形延伸則增強了骨盆底的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產道入口圓形呈橫向(從左至右)橢圓形,而產道下部呈明顯縱向(從前至後)橢圓形。
那為什麼入口不進化成縱向橢圓形呢?科學界認為骨盆入口橫向延伸的進化趨勢受到平衡起立姿勢時前後身體幅度的限制,而不是由於兩足運動的效率,縱向較深入口需要更大的骨盆傾斜和腰椎向前突起,這將危及脊椎健康和直立姿勢的穩定性,女性對骨盆入口和出口的不同要求可能導致了產道彎曲的進化。這是人體結構發展與進化之間的妥協。
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應該知道女性生產究竟要付出多大的辛苦與風險,所以,我們應該要體貼自己的妻子和母親,她們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