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通常的叫法是“知了”,但各地俗稱都不同。在山東不少地方,將這種昆蟲叫“截柳”,並解釋說,蟬在柳枝上產卵時,尾針會把柳枝的區域性外皮截斷,而讓帶卵的柳枝枯死落地,以便於其卵入土發育成若蟲,故名截柳。這個說法似乎也有道理,但知了產卵,未必都在柳樹上。說蟬為截柳確有點牽強附會。
在山東,對於知了的成蟲,多數讀音為Jie liu,有寫作節留、截柳的,有寫作接留、節流的,雖然寫法不一樣,但讀音都一樣。而對於知了若蟲,有的叫節留猴、節流鬼、截柳龜、接留龜,還有的地方叫仙家、爬茬兒。
那麼,這個俗稱叫“截柳”的正確寫法是什麼?按照蒲松齡的說法,有音就有字,有字就有音。蟬的俗稱截柳,正確的寫法是蠽蟟或蛣蟟。
蠽蟟,漢典上的拼音是jié liáo,解釋是一種蟬的別名。在古代,蟬還有些名字叫“蟭蟟” (讀音jiāo liáo)、蛣蟟(jie liáo)或蠽蟧 (讀音jié láo)。無獨有偶,在膠東有的地方將知了叫“界聊”,其讀音與漢典上“蠽蟟”的讀音完全相同。
在有些古籍中,將蟬既有稱為蠽蟟的,也有稱為蟭蟟的。如宋代沈括 的《夢溪筆談·雜誌一》中就說到:“蟭蟟之小而綠色者,北人謂之螓,即《詩》所謂‘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頂深且方也。” 張光厚 《大地》詩:“竹梢牆角月斜西,枝上蟭蟟獨自棲。”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人們就叫蟬為蟭蟟了。明 代的吳承恩在《西遊記》「孫行者一調芭蕉扇」中也說到:“行者見他閉了門,卻就弄個手段,拆開衣領,把定風丹噙在口中,搖身一變,變作一個蟭蟟蟲兒,從他門隙處鑽進。”這裡面的蟭蟟蟲,也是一種小型的蟬。
從古至今,有些古漢字的讀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略有變化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將“蠽蟟”和“蟭蟟”連說若干遍,自然就有“截柳”的讀音了。
世界上的蟬有2000餘種,在我們北方能見到的也就四種,最大的那種最常見,也就是常說的“蛭蟟”(知了)。還有一種常見到,個頭很小,在我們壽光家鄉叫“哨錢兒”。另外還有兩種很特別,也很少見,人們據其叫聲稱做“杜蟟”和“歪蚰啊”。最後那種“歪蚰啊”的小蟬,筆者小時候聽過它的叫聲,未見過其形。“杜蟟”這種小蟬,筆者小時候抓到過,現在還能從樹林裡偶爾聽到它的叫聲。
上面的話說了那麼多,就是告訴大家一件事,北方有些地方所說的蟬名俗稱“截柳”,正確的寫法是蠽蟟或蛣蟟。
在這裡也想問一下南方的朋友,你們那裡蟬的俗稱是什麼?在典籍上有文字記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