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筆者見到年近七旬的郝萬山教授,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談吐優雅。作為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全國示範教學主講人、中醫專家,他是如何認識養生保健的呢?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體原本就有很好的自動最佳化調節機能,這種“自調機能”可調節我們身體內環境各個器官之間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也調節人體對外環境的適應性和順應性。這種調節機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健康的保證。
郝萬山強調,不良情緒與情感會干擾和抑制人體的自調機能,從而導致生理功能的失調,繼而產生各種疾病。《黃帝內經》說,怒則氣上,怒傷肝;喜則氣緩,喜傷心;思則氣結,思傷脾;悲則氣消,悲傷肺;恐則氣下,恐傷腎。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身疾病,就是說不良情緒和情感對健康的影響。而情緒需要自己控制,所以健康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種慾望,各種不正常的情感、雜念和不良習慣。因此,健康需要自己管理。
郝萬山說,在病人面前,自己是醫生,醫乃仁術;在學生面前,自己是教師,育人為本,身教重於言教。故應加強身心修養,做到寵辱不驚,處之淡然,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談及日常生活,郝萬山說,家庭一日三餐,堅持多吃粗糧,少食葷腥厚味。即使節日聚餐,也都點到為止。所以多年來,他的體重比較穩定,身體各項體檢指標均在正常範圍。
養生的關鍵在於養心
澆花要澆根,養生要養心。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需心來醫。郝萬山說,養生不需要特殊的保健品,把心態調整好是重要的。養生要從養心入手。醫家主張養心,就是修養心性;易家主張洗心,就是改變心志;儒家主張正心,就是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家主張靜心,就是使心靈安定寧靜;佛家強調明心,就是使心思清明純正。氣功家主張修心調心,即修養調攝心性。這些養生家都是從調心入手來養生。所以我們要正確瞭解和認識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定位,正確恰當地評價自己,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有滿足感和幸福感;有效率地工作與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從容應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
心理平衡調節為方
在郝萬山看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緒困擾是百病之源,容易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在遇到不順心的時候,要儘量不懊惱、不煩躁。因此,心理平衡的調節方法很重要,他向大家推薦幾種方法:
宣洩法:如喊山、跳舞、唱歌等。
轉移法:如果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陷在裡面出不來,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
心理疏導法:找心理諮詢師或長輩師友,傾訴自己心中的糾結,請對方解說開導。
以情勝情法: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這樣的案例在醫案、小說中有很多。
改變觀念法: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就可能柳暗花明,峰迴路轉。
四個原則和四個快樂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說:“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郝萬山很看重善良對養生的作用,他認為善良者能長壽。故要提高道德修養,多讀書,多學習,只有自己的視野寬了,才能夠胸懷博大,遇寵不驚,臨危不懼,每臨大事有靜氣。
在日常生活中,郝萬山嚴格遵循“四個原則”,這就是放鬆原則、專注原則、愉悅原則、理智原則。並要做到“四個快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沒樂找樂。多年來,他就是在快樂中教學、臨診、著述的,而且樂此不疲。現在,他每週有四個半天出診,每次要看三四十位患者。他並不覺得疲乏,也不勉強,很樂意為病人服務。
花甲之後,郝萬山有一個新發現,就是要有意識地培養一些新的興趣,不僅可以調節生活,而且可以增加活力。閒暇時,他喜歡聽音樂和攝影,這些愛好總能讓他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放鬆。
自調機能需要鞭策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是愉快,淡是淡泊,一個人不過多地追求物慾,他體內的正氣、真氣,就會很好地發揮作用,即自調機能發揮作用,那麼就會少生疾病。
郝萬山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很多人以為有病沒關係,找醫生就能看好,自己不需要注意。實際上,疾病都是長期以來自身不經意間慢慢形成的。如果每個人都隨時利用自身的調節機制,就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讓自己健康長壽。”
人到老年,自我調節機能下降了,各種慢性疾病就多起來了,這時候就要採取各種手段來鞭策我們的自調機能。郝萬山指出,養生就是運用各種手段,透過改善血液迴圈和促進經絡氣血執行,激發、促進、推動人體的自調機能,進而起到調節身心,促進健康的作用。郝萬山說,運動是促進自調機能的方法,但老年人運動要輕、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