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慶國
吳茱萸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將近成熟的果實。其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胃、脾經,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助陽止瀉的功效。
吳茱萸可溫肝、腎、脾、胃四髒之陽,祛除體內寒溼之邪,而兼以辛通之性。其功用可以用“三溫一導”概之。
溫肝散寒止痛
本品辛苦性熱,主入肝經,辛散苦洩,性熱祛寒,既能散肝經之寒邪,又能疏肝中之滯氣,並有止痛之效,故為治療肝寒氣滯疼痛之要藥,可治以下諸症。
其一,肝寒頭痛。肝之經脈上行於巔頂,若肝受寒侵,邪氣循經上行於頭,可致肝經頭痛,表現為巔頂疼痛為主,遇寒則發,著風則劇,得溫則減,伴乾嘔,吐冷涎,《傷寒論》以吳茱萸湯治之,即本品配伍人參、生薑、大棗。後世醫家尊張仲景之法,用吳茱萸湯治療此證有良效。《朱氏集驗方》治痰飲頭痛背寒,嘔吐酸汁,不思飲食,用吳茱萸、茯苓等份為末,煉蜜丸服。筆者治此病,常於吳茱萸湯中加川芎、藁本、羌活、細辛等,效果更佳。
其二,肝寒疝氣。吳茱萸治寒疝腹痛,臨床上最為常用。如《醫方簡義》導氣湯,即用吳茱萸湯加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治療寒滯肝脈的疝氣疼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奪命丹,用本品為主,配伍澤瀉研末制丸服,治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疼者。
其三,肝寒痛經。肝脈環陰器而絡小腹。若寒凝肝脈,血室不溫,肝脈拘攣,氣機不運而血凝不行,每發為少腹疼痛,自感寒冷而不溫,且每至經期則疼痛加劇,疼痛甚者可導致暈厥,並伴四肢不溫。對於此症,《金匱要略》用溫經湯治之,以本品配伍當歸、桂枝、川芎、丹皮、乾薑、半夏等。另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治血虛寒厥而內有久寒者,即以本品配伍生薑、當歸、芍藥、桂枝、細辛等,也甚為恰當。
本方對於因肝經寒凝而致痛經不孕、習慣性流產、胎停者,也是適宜之方,筆者用此方治療此類產孕患者每取佳效,服此方成功懷孕生產者六十餘人。
溫胃制酸降逆
本品辛苦而熱,入胃經,熱能溫胃止痛,苦能制酸降逆,故對於胃寒嘔吐、呃逆、吞酸等有良效。
其一,胃寒嘔吐。《傷寒論》陽明寒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治“嘔而胸滿者”,亦以吳茱萸湯主之。此證由於胃虛寒凝,寒飲內停,胃氣不降而上逆,故以吳茱萸湯治之,溫胃降逆祛寒而痊。
現代運用吳茱萸湯治療耳源性眩暈伴嘔吐者,亦有滿意的效果。現代研究證實,本品能顯著減少硫酸銅引起的家鴿嘔吐頻率,與生薑配伍能加強其止嘔作用。臨床上嘔惡之症頗為多見,痰飲致嘔者,治以小半夏湯,或加茯苓;熱嘔者,治以連翹、竹茹;寒飲者,則以吳茱萸湯為最佳選擇。切忌一遇嘔證即用小柴胡湯之法。
其二,胃寒吞酸。吞酸之症,不獨為肝鬱所致,胃中寒者亦可致吞酸醋心之疾。本品溫胃祛除寒邪,寒邪去則吞酸可愈。如《兵部手集》載,治每醋氣上攻如釅醋,以本品一味一合,濃煎頓服即效。《太平聖惠方》治食已吞酸,以本品加乾薑同用,為末服,止酸功效更強。實驗研究證明,乾薑與吳茱萸湯可以減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本品的水煎液口服有止嘔及抗鹽酸性胃潰瘍、吲哚美辛加乙醇性胃潰瘍作用,這可能是其治療胃酸過多及吞酸的現代機制。
此外,本品不僅可以單味治療胃寒吞酸,與黃連相伍,亦可治療肝火犯胃之吞酸嘔吐,如《丹溪心法》之左金丸,以黃連六份,少佐一份吳茱萸,作丸服,為治肝火鬱熱吞酸之名方。筆者治療胃酸過多的患者:屬寒者,只加本品、煅牡蠣即效;若為寒熱錯雜者,則加黃連。至於黃連與本品之比例,全憑對病情寒熱比例的判斷,或等量、或萸少連多、或萸多連少,並不侷限於左金丸6∶1的比例。
溫腎止瀉止噦
《本草綱目》說本品“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溼解鬱之功”。中藥學講義一般將本品歸為肝、胃、脾經,實際上,本品亦入腎經而有溫腎之效,例如,《湯液本草》說其“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而《雷公炮製藥性解》也言其“入肝、脾、胃、大腸、腎經”,因此,本品可以治療脾腎陽虛,下焦寒溼洩瀉、噦逆證。治療下焦寒溼洩瀉,當用《證治準繩》之四神丸,以本品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治脾腎虛寒,五更洩瀉或久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等。《仁存堂經驗方》有單用本品煎汁加鹽少許服治“多年脾洩”之法,並解釋道,“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蓋吳茱萸能暖膀胱,水道即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
此外,對於虛寒所致嬰幼兒腹瀉,以本品研末,熱飯混勻為餅,溫敷於臍部及周圍,用紗布固定10小時,亦有止瀉之功。有臨床研究報道,治療此病35例,總有效率97%,其中1次治癒者高達28例。
外用導火下行
本品除內服外,外用也有殊功,主要起引火歸元之效。此法療效確實,筆者用之頗多,可資讀者參考。
其一,治咽喉口舌生瘡。《本草綱目》載本品治喉舌生瘡,並詳解用法為“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此法當今用之臨床,確有療效。有臨床報道稱,以此法治療口腔潰瘍110例,結果痊癒103例,好轉4例,3例無效。此法筆者常用,治口腔潰瘍,一般敷一夜即效,口瘡減小或消失,療效確實且效捷。
其二,治高血壓。本品外敷足心有降血壓作用,一般用吳茱萸粉18~30克,醋調敷足心,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等。一般敷12~24小時血壓下降,自覺症狀減輕。也有將本品與川芎等分為末,填臍內治高血壓者。有臨床報道稱,以上述粉末5~10克填臍內,外用傷溼膏固定,每3天換1次,1個月為1療程,治療高血壓84例,總有效率93%。此法筆者令患者試過,效佳,尤其適用於急性血壓升高者,對於長期高血壓則不太適合。
因本草書中言吳茱萸有毒,故當今臨床用量很少,藥典指導用量為內服3~5克。但筆者認為,臨床上這樣小的用量基本上不能起到溫肝暖胃溫腎的作用。按照張仲景的用藥經驗,吳茱萸與桂枝的用量差不多,經常用到三兩、一升,甚至二升,按當時的實際計量標準來算,三兩約相當於45克,一升相當於125克,二升相當於250克。由此可見,張仲景使用本品用量很大,絕不是現在的3~5克。故筆者常用量從10克起步,量病情輕重可用至50克,只要病機屬於肝胃寒凝者,從未出現過毒副作用,故建議讀者參考用之。外用適量。本品辛熱而燥,易耗氣動火,故非肝胃虛寒者不宜服,陰虛有熱者忌服。一般患者不宜久服,久有寒凝者例外。
編輯:董俊彤
稽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