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材焦慮”的話題已經被討論很久,但“不夠瘦”對不少人來說始終是困擾。最近又發生了讓人嘆惋的新聞:
“女大學生瘋狂減肥到60斤後昏厥”
年僅二十歲的女生,每天跑步5公里,而且一直沒有吃過一粒米飯,就是為了能夠成功減肥。
減肥的效果確實讓人震撼:她的體重從105斤減少到了現在的60斤;但她最終因為乏力、納差(意指食量減少)四個月,間斷暈厥。
我們之前討論過消費主義引導下“以瘦為美”的審美觀:
很多人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付出高昂的費用,來讓社會認識更瘦更美、也因此更加“自信”的自己。
不少售賣“網紅減肥藥”的商家,打著健康的名義,瘋狂兜售三無減肥產品。
例如一種叫“一粒瘦”的減肥藥,其中的“白色原料”服用後會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厭食、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是死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為了變瘦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有人評論說,像是那位減肥到60斤的女生,她之所以會減肥到這種程度,應該是有一種對自我的厭棄感,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這應該不純粹是體重的問題,更多的其實是心理問題。
就像在減肥的過程中,有人罹患暴食症,暴飲暴食後,擔心自己會因此變胖,過度焦慮,於是想方設法將自己吃下的東西吐出來……實在是令人痛心。
小北身邊不乏很多身材勻稱,卻嚴格控制食量、感到餓的時候卻什麼都不敢吃的朋友,目的是保持身材,否則一不小心就便步入了“微胖”行列。
畢竟在A4腰、直角肩流行的各類社交軟體上,只要不是骨瘦如柴,都很容易被打上“微胖”的標籤。
讓人不禁想問: 究竟多瘦才夠瘦呢?
於是我們驚訝地發現:在物資較為豐富的當下,竟然有這麼多人處於始終處於飢餓和亞健康狀態!
除了怕長胖、不敢吃飽;另一種都市中常見的“隱形飢餓”則是營養不良。
由於工作節奏或工作條件的限制,有的人單位沒有食堂,有的年輕人996,回家之後已經沒有精力做飯,於是“不吃早餐”、“餓了就隨便吃兩口墊一下”和“吃外賣”……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就成了都市人的飲食日常。
但要知道,“吃外賣”和“湊活吃”很容易導致新鮮蔬菜攝入比例過低、鹽偏多、速食品中營養素含量較低等等的問題。
於是,#男子一日三餐吃外賣誘發心梗# 這樣的情況也並不讓人奇怪了▼
讓肖先生的身體雪上加霜”
當代人對待飲食隨意、敷衍、“不專業”的態度,對於填飽肚子都成問題的古人來說,或許是不敢想象的。
放眼歷史,“飢餓”和“營養”一直是困擾人類的重要問題,畢竟健康的飲食和身體,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更是人類文明取得發展進步的基石。
100前的英國,正在經歷對“飢餓”的重新審視,以及對公民健康生活習慣的持續培養中。
《飢餓:一部現代史》中描述的19世紀中期的英國,或許會為我們現在為何飢餓、如何拯救飢餓中的現代人,提供一些思考。
01 飢餓源於無知?
在之前的推文中,小北已經介紹了英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針對飢餓問題的激烈討論。
人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飢餓實際上是一個集體的社會問題。
但就在這樣的時代聚焦之下,“為啥會飢餓”仍然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主題:
一部分人認為,正是因為飢餓者在消費時的無知和低效的選擇,造成了他們的飢餓狀態。
所以當時有一位叫做朗特里的英國人,他1901年在約克郡所進行的貧困調查中,將窮人最喜歡的兩樣食物——啤酒和肉,排除在了必要飲食之外。
因為這些食物的成本和其所具有的營養價值無關。
當然,他雖然列出了最低飲食標準的清單,但他同樣認識到,考慮到當時人們的日常飲食和窮人對營養知識的匱乏,這個標準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
即使那些真正處於貧困中的人並沒有多餘的錢去進行不合理的消費,但仍然有許多次級貧困的狀況,實際上是由“無知或不當的家用開支以及其他浪費性支出”造成的。
特別是在受到來自酗酒和賭博這兩個孿生惡魔的引誘時。
朗特里就提出,減貧不僅僅需要提高工資,還需要“精神和道德培訓”。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不應將飢餓的原因歸咎於飢餓者自身,在當時失敗的政治經濟體系之下,飢餓者恰恰是無法擺脫的受害者。
這就要求國家應該承擔起責任,確保窮人也能有足夠的收入,而不至於陷入飢餓。
但這兩種立場並不是互相排斥的——
要保障飢餓者的集體福利,就要繼續用營養健康和有效利用資源的原則去教育作為個人消費者的飢餓者。
簡單來說,國家應該培養公民成為健康飲食的消費者。
02 飢餓問題都怪家庭主婦?
作為操持家庭大小事務的婦女,往往成為社會學家和營養學家在關注飢餓問題時的重點物件:
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所有這些努力和干預的物件往往時陷入困境中的母親和家庭主婦。因為女性總是最後一個上桌吃飯的,所以說她們首先承擔其控制飢餓的責任。
社會的歷史總是深深烙上性別的印記。
婦女的此種境況使得她們在上個世紀、甚至上上個世紀的英國,受到了大量的批評。
特別是對那些貧窮的家庭婦女,社會總是給予各種描述來表現她們的無能:
比如說她不會預算,通常在週三就將一週的錢全部花完;更願意購買數量少但不划算的食物;
還有就是說她對營養一竅不通,總是喜歡加工食品,而不願意選擇新鮮和傳統的食品;並且還沒有做飯的藝術,經常將做飯工作外包給炸魚薯條店……
似乎正是由於這些家庭主婦的無知和低效,才真正造成了飢餓。
體質衰退跨部門委員會還宣稱“大部分英國家庭主婦……染上了無可救藥的懶惰和對家庭生活義務的厭惡”。
而社會調查人員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將家庭主婦置於解決飢餓問題的重點位置,不斷暗示“一個真正聰明的家庭主婦在努力選擇合適的飲食時能做什麼”。
從19世紀中期開始,女慈善家就開始上門拜訪,主動提供衛生和家庭管理方面的建議;到了19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官員和檢查員也加入了其中。
正如社會與營養科學已經確定了工人階級家庭主婦需要承擔的新的社會責任,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她們的家庭預算。
然而,20世紀早期的社會和營養調查顯示,家庭管理與其說是要對人們進行道德勸誡的說教藉口,還不如說是一套人們需要掌握的科學程式。
糧食部的節約糧食運動,大概算是國家對消費者選擇的第一次重大幹預。
他們不僅給那些堅持自願定量配給制的人發放承諾書和紫色綬帶,還拍攝了關於糧食危機的短片,並在全國各地的影院播放;
他們印刷了1700萬份包含營養建議和食譜的傳單,舉辦了150場展覽來提倡節約糧食,開設了60多家示範商店;
還有很多教師在全國巡講,向大眾傳播節約糧食的建議,同時還親自進行烹飪示範。
這是一場面向全社會的宣傳普及,從工人階級到富裕階層,都成為了被幹預的物件。
針對工人階級的家庭主婦,宣傳材料主要透過“更深入地瞭解食品營養價值”來節約糧食,這樣“每天消費9-10便士而不是1先令,但卻可能吃得更好”;
對於富裕家庭的人來說,則是要對他們在家庭管理方面“極度無能”的狀況進行改善,因為他們總是“吃的比需要的多”。
他們應該對“食品營養價值科學”有更好的理解,從而只需要消費那些對“健康和效率”至關重要的食物。
但是很顯然,許多人不喜歡富人向窮人宣傳家庭效率:
“這就好像當窮人不得不對自己的家庭實行最嚴格的節約時,來自社會較高階層的人還要對他們進行節約糧食方面的說教,這就太不合適了。”
因此,現在很多對健康、營養飲食的強調,都藉助食品廣告等方式相大眾進行宣傳,還有開放商對家庭高效廚房的設計,這些都將營養科學真正引入了人們的心中和腦海中。
造成現代“飢餓”的原因,除了資源匱乏以外,我們或許更應該反思自己對於營養的意識是否完備。
編輯:王予立,妍書
觀點資料參考:
《飢餓:一部現代史》,【美】詹姆斯·弗農
圖片:影視劇截圖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箱:
##20211120
本期活動
你覺得自己的飲食習慣健康嗎?有什麼“飲食”的小建議分享給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小北聊聊吧!
小北將從留言中選出兩位幸運讀者,送上今天的主題圖書《飢餓:一部現代史》。
《飢餓:
一部現代史》
對於世界、世界歷史來說,“飢餓”都是人類深刻的傷疤。
“飢餓”如何塑造了英國的乃至世界的歷史、政治以及人文情懷?
“反詐app”爆火出圈!年輕人的錢,為啥越來越好騙了?
貧困生買iPad,有錯嗎?
自帶飯勺的小鳥全網刷屏,更獵奇的這些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