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錯車和錯過車哪一個更遺憾。
這是前幾天我在微博瀏覽時看到的一個話題,評論下林林總總都是大家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平凡又深情。
“我和你分別以後才明白,原來我對你愛戀的過程全是在分別中完成的”。
為什麼會有人一直愛一個人,大概就是:無論你是否還是你,我都願意愛你。可是,為什麼沒有結局的人又會相遇。
1971年的香港碼頭,一個賣口香糖的小女孩遇見了一位年輕的美國水兵,這個水兵經常來買小女孩的口香糖。
最後一天,他站在她面前久久未曾離開,沉默良久問道:“‘我愛你‘用粵語怎麼說?”
這位水兵在說出“我愛你”後轉身離開,自此杳無音訊。
而她也至今未婚。
這是香港女星惠英紅的故事。
她說一輩子不可能忘記,在那個艱難困苦的日子裡,水兵的出現像一束溫暖柔和的光,牽引她、救贖她,度過那段黑暗的時光。
“如果再遇到他,他真的向我求婚,我真的會答應他。”
現在的惠英紅站在了頂峰,卻一直不放棄尋找那束曾經溫暖過她的光。似乎沒有什麼能夠形容她的愛情,種種經歷只讓我想到了“浪漫至死不渝”。
七天的緣分,一句“我愛你”,讓她用一生來懷念。
她的故事簡單又難忘,聽過的人都會道一聲可惜。想要尋找安慰的話語,卻張張嘴不知從何說起。
大家惋惜惠英紅的深情,轉而在現實的生活中依舊笨拙書寫自己的愛情。
愛是什麼?我又該如何表達?
每個人對於愛情的觀點不盡相同。
有的人明媚大方表露愛意,有的人隱藏愛意埋進心底。
我不知如何定義愛與被愛,只是覺得我們不該僅侷限於條框內所限定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深愛與否。
在一次和朋友的閒聊中談到了愛情觀。她說她已經想好了自己的未來模樣,卻獨獨少了愛情。
她也有對愛情的嚮往,卻又不甘於愛情的束縛。“我想過,可我也怕失去。”所以乾脆一個人邁向生活的旅途,追求無人敢夢的自由。
所以,沒有人可以定義我們自己,就算是選擇孤身一人,不被這世界理解,可倘若你選擇的是無人能懂的自由,那結果如何,也就沒有深究的意義。
愛你和愛別人的人生都一樣有趣。
至於愛情,當代年輕人似乎都是又渴望又逃避。怕自己被愛情遺忘,也怕自己深陷其中。
現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快餐化的愛情似乎已成為常態。
橫空出現不少高呼“愛情自由”的男女在網上針鋒相對,一邊譴責一邊相擁,眼底滿是不屑。
他們口中所謂的愛情短暫又迅速,迷茫又無助。
看看周圍,有人會和認識一兩天的人秀恩愛,有人會在酒吧與剛認識的人擁吻……好奇怪,大家的節奏快速而熱情。我們想要置身事外,卻又彷彿隨波逐流。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這樣寫:“人生漫長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
在我看來,兩個人的相遇像是共同踏上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
我深知有些人沒有足夠的信念一直走下去,所以在旅途的一半便匆匆下車。
雖未與我們共同走向終點,卻也陪我們見識了另一般風景。
窗外的風景無可替代,若是執意要走,那花也送你。至少不要忘記這輛車上也有值得駐足之處,並不是回想起來只餘遺憾。
電影《匆匆那年》算得上是遺憾的代表。我在高中時期的某個夜晚開啟電腦觀看此劇,一邊痛哭一邊譴責變心的陳尋。
直到現在,想到陳尋和方茴的錯過,仍舊遺憾。
其實這不止是陳尋和方茴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縮影。不過電影為了戲劇衝突,更增狗血罷了。
大家在怒斥陳尋移情別戀的同時,心疼方茴的孤獨無助。
可是卻忽視了二人步調不一致導致這段愛情的無疾而終。
離開學生時代的純純愛情,成人世界的光怪陸離致使潛在的矛盾開始打破象牙塔。
兩個人在短暫的相遇之後背道而馳,愈行愈遠。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擁有愛的能力,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摸索愛的方式。
陳尋用劈腿來逃避褪去激情的愛情;方茴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妄圖挽留這段瀕碎的情感,這段戀人的分道揚鑣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初戀情的結尾。
故事的最後,方茴對著鏡頭笑得如釋重負。
他們彼此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將這份愛意都埋藏進心底。
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描繪我所期望的未來,可是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我們都將面對選擇。
或許會因為貪戀路邊的風景而錯過一輛車;或許因急於奔赴而誤上一輛車。
“你兩手空空,為什麼心事重重”
人終有一別,遺憾在所難免。
正是在追尋這條崎嶇不平道路的過程中才能讓我們變得無比勇敢,在告別不愛的人之後獲得新生。
這個短暫的相遇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意義,在這個彼此為伴的日子裡也曾有過歡聲笑語。
對方的離開不過是在風浪中怯了場,但這依舊是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結局就扼殺相遇,我們的成長需要別離,也正是因為相遇,我們的故事才會一直延續下去。
“不管我多麼平庸,我總覺得對你的愛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