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弱多病者可安全實行的正規斷食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日斷食一餐,即廢除早餐(不吃早餐) 實行一日兩餐制,對於改善體質、增進健康,同樣具有一定的效果。
有的人以前並不知道不吃早餐對身體有益還是有害,只是自然地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但是,一聽現代營養學家說“不吃早餐對身體有害,會導致營養不良”,就趕快改變原來的習慣,從第二天早上起,即使肚子不餓,也強迫性地要進早餐。
在一天之中,早餐作為最初的營養來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早上不僅要攝取足夠熱量的營養,還要保證早餐有足夠的動物性蛋白質。另外,為了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正常代謝,還必須攝取含維生素豐富的蔬菜、水果等。一般的民眾,受到這樣宣傳的影響,自然會對廢除早餐感到恐懼不安。
當然,之所以人們很容易接受現代營養學,以致使所謂的“合理地攝取充足而平衡的營養”成為潮流,也與戰爭年代食物缺乏、人們飽嘗飢餓之苦的影響密切相關。
近年來,由於脫離貧困而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過於追求.飽食、美食,享受口福,結果,使營養過剩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
不僅肥胖的兒童越來越多,而且食物缺乏時代很少見的糖尿病、痛風、心臟病等所謂的“富貴病”也逐年增加。最可怕的是,直至目前,被這些疾病纏身而整天身體倦怠乏力的人們,並未真正認識其發生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深刻地對自己平時的飽食、美食行為進行反省,而是仍然以為身體缺乏什麼營養。有不少人,甚至在營養過剩而消化不良、毫無食慾的情況下,還千方百計地攝取營養。這樣,就使本來可以治癒的疾病,更加惡化,以致斷送自己的一生。因此,筆者認為,這些可憐的患者,實際上是錯誤營養學的犧牲品。
人們為了身體健康,重視日常的飲食生活,考慮如何攝取必要的營養,吃什麼樣的食物為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必須注意營養量的多少。
那麼,一個人究竟每天攝取多少營養為好呢?關於這一問題,雖然現代營養學家進行了長期艱苦的研究,但至今還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最近,由於肥胖症、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所以,現代營養學家不得不對其原來的學說作一定的修正。如以前盲目地崇拜高熱量和高蛋白,現在則主張合理地攝取均衡營養。不過,還遠遠沒有擺脫高熱量、高營養學說的束縛。如果人們仍然按照這種營養學說去做,那麼,結果也不會比現在好多少。
1935 年,M·C麥基曾用小白鼠做實驗,證明用低營養飼料餵養的小白鼠,存活期遠遠超過普通飼料餵養的小白鼠。用飼料餵養的小白鼠,存活期僅 600 天;低營養飼料餵養的小鼠,存活期則長達 1150 天
以後,又有許多學者,透過動物實驗,證實少食者的壽命確實超過飽食者,給現代醫學造成很影響。例如,1960~1961年,美國病理學家貝爾格用小白鼠做實驗證明,吃六成飽的小白鼠,不僅比飽食的小白鼠存活期長,而且患病率也極低。
另外,很多學者經過多途徑研究(包括上述動物實驗),相繼發表論文,指出飽食的危害性。不少學者認為,飽食是導致中老年疾病的主要原因。
首先,飽食可引起體內中性脂肪(飽和脂肪)過多蓄積。眾所周知,妨礙人們長壽的最大因素就是血管的老化,即動脈硬化。長期以來,為預防動脈硬化,營養學家一致認為應防止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為達到這一目的,就應儘量少吃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如肉、蛋等。然而,是否吃含膽固醇少的食物的人,就比吃含膽固醇多的食物的人患中老年疾病少呢?那倒不一定。例如,日本山形縣和秋田縣的人,與其他府、縣的人相比,吃肉、蛋等含膽固醇多的動物性食品較少,但腦血管意外的患病率卻是日本最高的。
長期飽食使體內飽和脂肪蓄積,是加速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攝取糖分的人,也容易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此後,人們逐漸清楚,不僅是食糖,即使米飯、麵條等飲食,如果長期飽食造成營養過剩的話,多餘的營養也會轉化為脂肪,加速動脈硬化。
可見,要想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就不可過多地攝取營養。也就是說,昨天攝取的營養,今天必須全部消費掉,這樣才能達到物質出入平衡,不至於造成體內營養過剩,從而避免脂肪的蓄積。而在昨天攝入人體內的營養還沒有被徹底消費之前,最好不要再攝取食物。如果這樣來認識問題的話,那麼,廢除早餐,實行一日兩餐制,不是比目前實行的一日三餐制更合理嗎?
實行一日三餐制的人,在晚餐的時候,往往將營養豐富的飲食飽飽地吃上一肚,夜間又活動不多,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昨日晚餐攝人的營養還沒有怎麼消費,就又接著吃早餐,這樣,自然會造成物質出人不平衡,長期入多出少,每每導致體內營養過剩。
因此,目前應該極力糾正“飽食營養學”的錯誤,提倡正確的“少食營養學”。而廢除早餐,實行一日兩餐制,正是“少食營養學”所讚賞的模範飲食生活形式。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擁有一日三餐制的人佔大多數,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對一日兩餐制優越性地深入研究,一般的人幾乎見不到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如果有大量研究資料證明,一日兩餐制確實比一日三餐制優越的話,那麼,要不了多久,就會得到學術界的支援,也會逐漸被廣大民眾接受。不過,儘管目前缺乏研究資料,但根據大量實踐者的經驗,也可對廢除早餐的是非問題作出有力的回答。無數事實證明,科學的發展,往往是實踐比理論先行,這一點千萬不可忽視。因此,我們不能否認事實,應該尊重人們廢除早餐而實行一日兩餐制的寶貴經驗。然而,許多現代醫學和現代營養學者,在對待廢除早餐的問題上,卻不顧客觀事實,輕率地加以否定。這是非常遺憾的。
廢除早餐,由一日三餐制變為一日日兩餐制,究竟對身體有益還是有害呢?若想對這一問題具有發言權,最好還是首先親自實踐一下,以便詳細觀察廢除早餐後身心究竟有何變化。如果自己不實行,單憑主觀想象,或僅從理論出發,靠簡單的熱量計算,就得出結論,必然使一般的民眾得到錯誤的營養觀,以致出現眾多的受害者。這是十分可怕的。
僅僅觀察短期內(1~2個月)廢除早餐者的身體情況就得出結論,也是不恰當的。如一些現代營養學家,見到有的學生偶爾一次不吃早餐就去上學,結果上課時因低血糖而暈倒,便以此為例,大肆宣傳廢除早餐之害。這是非常不公正的評價。若想真正評價廢除早餐的是非,就應該詳細觀察長期(最起碼1年)廢除早餐者的身體情況。因為只有長期廢除早餐的人,身體才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而突然廢除早餐的人,其身體是很難適應的。所以說,一些現代營養學家,以不恰當的例子來否定廢除早餐的優越性,是過於輕率的。
一般來說,長期實行一日三餐的人,廢除早餐而實行一日三餐後,起碼需要兩三個月的過渡期,身心才能稍微適應。若完全適應,最少也需半年時間。在過渡期間,由於身心不適應,出現種種不適的反應症狀,是非常自然的。因此,不應抓住這時期的某些症狀,就大論廢除早餐之非。而且,身體虛弱的人,慢性病患者,特別是胃腸病、肝臟病、糖尿病等患者的早餐,在過渡期間比一般人出現的反應症狀為重。如很多人不吃早餐,快到中午時就感到身體倦怠乏力,或出冷汗,手發抖等情況;有的在午餐前感到飢餓難忍,呵欠連連,頭暈頭痛,或覺得前頭部拘緊沉重,像被什麼東西裹住似的。儘管身體虛弱或有慢性病的人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反應症狀,但並不能說明廢除早餐對身體有害,而只能說明越是反應症狀明顯的人,越有必要透過廢除早餐來改善體質。
與此相反,平時身體健康的人,即使不吃早餐,也不會出現那麼明顯的痛苦症狀,而且能夠較快地適應一日兩餐制的生活。上午飢餓時,反而覺得身心格外爽快,工作起來更加輕鬆。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樣,斷食過程中不出現反應症狀,是人類本來應有的正常現象,也是健康的象徵。而廢除早餐後出現種種症狀的人,說明其失去了人類應有的功能,也是不健康的徵兆。透過廢除早餐,即每日斷食一頓,逐漸改善體質,進而使疾病得以治癒,就可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若是反應症狀完全消失了,就說明自己完全適應了廢除早餐的生活,體質得到明顯改善。如果人們確實完全適應了廢除早餐的生活,就不會再有非吃早餐不可的要求。因為他們永遠難以忘記不吃早餐而在上午出現的身心爽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