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非常殘酷,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野生動物們自然也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摸索出一套與之相適配的生存之道。在這場食物鏈的角逐中,大型食肉動物無疑是脫穎而出的,它們以那些溫順、笨拙的食草動物為食,成為兇猛與野性的代名詞。
“威武雄壯”的獅子
然而,我們卻鮮少看到食肉動物之間互相殘殺,兩個物種互相捕食的情況非常罕見。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捕食獵物說白了就是填飽肚子,當然以省事為主。
食草動物很容易被捕殺,而食肉動物的獵食技巧大致相近,一旦打起來,落入下風的一方不但無法進食,還會有生命的危險。此外,食肉動物大多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它們會對自己的領地進行氣味標記,其它獵食者只要嗅到味道便會自動遠離,避免相遇對峙。
不過,自然界中也有一種與這種現象“背道而行”的食肉動物,它就是猞猁,貓族中天生的優秀捕食者。據說,猞猁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讓狼感到害怕的動物之一,狼見了猞猁都得叫一聲“大哥”,然後趕快扭頭繞道走。狼為什麼不敢與猞猁正面相對?猞猁在森林裡究竟是怎樣恐怖的存在呢?
稱王又稱霸的“大貓”
說到猛獸,人們很自然地便會聯想到大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硬體設施”非常優秀,擁有尖牙、利爪和不俗的爆發力與奔跑速度,還點亮了上樹這一項技能。敏銳靈活的身姿讓它們像叢林中來去無影的刺客,擅於不經意間發起襲擊,並一擊斃命。
尤其是老虎與獅子,前者是“森林之王”,後者是“草原之霸”,它們的威懾力可謂是凌駕於百獸之上,所以,人們對這兩種猛獸往往充滿了崇拜,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虎文化與獅文化。例如,古人常用 “虎將”來形容軍人勇猛善戰,也用“獅吼”來形容聲音的霸道強勢。
“大花臉”老虎
不過,動物界中的強弱並不是絕對的,一些體型較小、看起來不太起眼的動物依然能夠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稱王又稱霸,猞猁便是其中的一位。猞猁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比較陌生的動物,俗稱“大貓”、“山貓”,對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耳朵上那標誌性的兩撮叢毛,神似京劇演員的兩根翎。
它們的長相酷似貓,但體型比貓大多了,體長80 到~130 釐米,體重18~32千克,四肢長但尾巴極短,連後足的長度都沒有,普遍只有110~240毫米的長度。背部呈現粉棕色或灰棕色,全身分佈著淡褐色斑點,腹部與四肢內側都是雪白的,尾部末端則是深深的黑色。
貓亞科猞猁屬下面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和短尾貓,雖然短尾貓在廣義上也是猞猁家族的一員,但它與另外三種猞猁相比外貌體型差異巨大,側身斑點極不明顯,人們通常不會把它叫作猞猁。
猞猁的分佈範圍較為廣泛,歐亞大陸的北部、中部高海拔的僻靜森林與山區都是它們喜愛的棲息地。它們喜歡住在岩石或山體的洞穴中,以野兔、鳥、鹿等作為獵食物件,行動敏捷並擅長爬樹。
猞猁的平均壽命大約在12~20年,繁殖能力也很強,每年的2~4月是其交配期,雌性猞猁一窩可以產下4只幼崽。猞猁是孤獨的獨居動物,通常只為了交配而聚集在一起。通常不會將食物帶回巢穴,除非是需要餵養幼崽的猞猁母親。
作為孤獨和隱蔽的捕食者,猞猁很少被人類看到,它們善於避開人類定居點,因此我們對它們缺乏太多的瞭解。不過,其巨大的毛茸茸的爪子、粗短的尾巴和長長的耳朵簇毛使其很容易被發現。在雪地中,猞猁巨大的爪子充當天然的“雪地靴”,幫助它們能夠在積雪厚實、寒冷惡劣的森林和山脈中穿行。
猞猁是一種機會主義捕食者,通常會吃掉它能夠殺死的任何獵物。由於體型太小,它們的戰鬥力長期以來都被人們低估了,實際上猞猁絕對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如果沒有老虎、花豹等更大型的貓科動物存在的話,它們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百獸之王”。
歐亞森林中的還能被稱為“獸中之王”便是狼了,但白俄羅斯動物學家瓦迪姆·西多羅維奇透過多年觀察與研究發現,包括狼在內的森林百獸都十分懼怕猞猁的氣味,它們一旦嗅到被猞猁標記過領地,都會避而遠之,這是為什麼呢?
沒有感情的“屠狼機器”
馬、鹿、狍、野兔和狐狸等動物害怕猞猁氣味不難理解,因為猞猁經常捕殺它們,心裡早就存在深重的陰影了,為了避免淪為猞猁的美食,它們當然得躲得遠遠的。但是為什麼狼也會害怕猞猁呢?
孤狼
狼在人類的傳統印象中,絕對是兇狠與殘忍的代表,它們在犬科中體型偏大的動物,甚至比猞猁更加佔據優勢。並且,狼還是群居動物,常常成群結隊覓食。狼群社會等級森嚴,由一個實力最強大的狼王所統領。
於是人們便先入為主,認為狼比猞猁更厲害,它們生活區域重疊時,猞猁會寡不敵眾,受到狼群的壓制。然而,研究結果卻表明,猞猁不但不害怕狼,反過來,狼群的發展被猞猁限制著,對於狼群幼崽來說,猞猁簡直就是堪比“天敵”的存在。
在白俄羅斯的納利博基森林中,便是猞猁稱王,狼咬死猞猁的現象鮮有發生,倒是猞猁殺狼事件頻發,據統計,在1997-2015年間,至少有10只狼被猞猁殺死,其中2只是成年母狼。猞猁還對狼的幼崽造成極大的威脅,是不折不扣的“屠狼機器”。
- 猞猁善用兵法策略
那麼,體型不佔優勢的猞猁是如何戰勝狼的呢?狼群為什麼還會害怕獨自行動的猞猁呢?實際上,猞猁並沒有逆天到能夠以一己之力挑戰群狼,平時,它們不會主動去挑釁狼群,甚至在遇到成年狼時,往往也是以對峙為主,不會隨意發動攻擊。因為即便是成年雄性猞猁,在成年狼面前也可能會面臨戰敗的風險,它們不願意拿自己的性命做賭注。
但狡猾的猞猁懂得恃強凌弱,它們經常殺死幼狼,有時也會襲擊懷孕晚期的母狼。狼雖然經常以群體規模出現,但若是森林裡食物較為充沛,它們也經常會單獨出來覓食,聰明的猞猁很擅長捕捉到落單的孤狼。
猞猁在於狼的搏鬥中,也會運用兵法策略。比如,猞猁也會結伴群起而攻之,在圍攻落單的狼時,也不會衝動地一擁而上,而是派出一隻猞猁進行追蹤,剩下的猞猁沿途埋伏,陸續擔當偵察重任。它們會在狼的必經之路隱蔽下來,在狼毫無防備或是放鬆警惕時發動致命一擊。
並且,就算是面對狼群,猞猁也懂得“集中優勢兵力圍而殲之”,因為它們會先攻擊較為弱勢的亞成年豺狼與懷孕中的母狼,導致狼群減員,整體戰鬥力有所下降,剩下的狼即便戰鬥力再強,也無法抵擋猞猁的群體攻擊。
歐亞森林中狼幼崽存活率極其低下
猞猁對狼幼崽的捕殺絕對不是個例,它們會定期的在自己的領地範圍內搜尋狼的巢穴,伺機除掉那些沒有戰鬥力的狼崽。
“我來吃小孩了”
猞猁對狼最大的威脅就在於此,大量的幼狼與懷有身孕的母狼被猞猁殺害,狼群繁殖力大打折扣,隨著時間的推移,狼就更不可能與猞猁競爭了,狼群還很可能面臨絕後的風險。
受到猞猁的壓制,歐亞森林地區的狼幼崽存活率極其低下。以納利博基森林為例,每年的冬季,狼幼崽的死亡率達到了40%~60%,甚至出現高達90%的狀況,幾乎很少有狼幼崽能夠順利長大成年。
反觀同一生活領域中的猞猁幼崽,它們在冬季的存活率竟然是80%,遠高於狼。即使是在5月份,猞猁幼崽的存活率也維持在60%以上,與狼幼崽相比,它們面臨的生存威脅更小,更容易存活下來。
猞猁是捕殺食肉動物的“慣犯”
猞猁的存在可以說是導致了狼群成員構成的變化,大部分狼群都沒有了小狼,狼群從家庭群轉變成了主從群。猞猁既然能夠獵殺狼,那麼比狼弱小的動物更不在話下了,“遇狐殺狐”、“遇貉殺貉”,猞猁簡直是捕殺食肉動物的“慣犯”。
研究人員對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一部分的赤狐與貉做了放射性標記,然後將它們放回棲息地。經過幾年的觀察,64只被標記個體裡有34只都被猞猁或狼殺死了,超過研究樣本的一半。
並且,統計資料顯示,猞猁平均捕殺赤狐個體的時間是16天,而捕殺一隻貉的間隔時間大約是29天,累積下來一年捕殺赤狐和貉的數量分別達到了23只與12只!
赤狐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猞猁捕殺的赤狐與貉中,只有約43%的個體會被當做獵物吃掉,大多數的都是被猞猁咬死之後拋棄在叢林之中,這說明猞猁捕殺這些食肉動物很可能不是為了食物。
猞猁行兇的真實目的
那麼猞猁為何還要花費大量的力氣去襲擊這些食肉動物呢?它們主要的食物來源——野兔絕對是更加容易到手的美食。經過研究,科學家認為猞猁行兇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後代的存活機率。
猞猁捕殺赤狐、狼和貉的時間節點與它們哺育幼崽的時期相吻合,且以消滅“生力軍”為主。因為猞猁幼崽的應變能力和自保能力比起成年個體來說差了許多,常常面臨狼、狐狸等食肉動物的威脅。
猞猁幼崽太過軟萌
並且,猞猁與狼、狐狸的食物種類相差不大,它們還面臨著生存空間、水源、食物等一系列方面的競爭。所以,為了猞猁種群的安危與繁衍,猞猁不得不在特定時間段內耗費大量力氣對狼、狐狸的幼崽進行集體獵殺,消滅潛在的多重威脅。
猞猁的存在是維護生態平衡
由此看來,猞猁的確算是比較自私且可惡的生物了,但自然界就是如此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切都是為了自身種族的生存繁衍。並且,猞猁的作用也很大,它們能夠維護森林中的生態平衡。
作為野兔的天敵,猞猁存在的地區,兔子的數量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兔群中一段時間就會大規模爆發一種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由於兔子活動範圍極其廣泛,導致病毒在短時間內傳播開來。
兔子也能成為“殺手”
猞猁不僅會大肆捕殺野兔,還不會感染這種病毒,切斷了病毒傳染源,有效抑制疾病的廣泛傳播,森林棲息地的生態平衡得以維穩。
結語
生物圈食物鏈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已經相當成熟完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環都是萬萬不可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中大型肉食動物的存在對於那些被殺的小動物來說非常殘忍,但如果缺少了頂級肉食者,整個生態位結構必然會崩塌。
澳大利亞的兔子曾氾濫到百億隻
過去,猞猁由於獨特的耳部簇毛,被宗教人士視為“撒旦”的象徵,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都被當做害獸而遭到大量捕殺,好在這一種群繁殖能力較強,沒有出現瀕危的徵兆。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知道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也開始有意識地對猞猁群體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