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南,美國海空軍開始對越南進行狂轟亂炸。在對北越進行的早期空襲中,美國飛機在中空飛行,不進人高射炮的射程。只有在實施俯衝攻擊,高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時,才會遭到猛烈的防空火力。1965年3月,美軍在越南戰區開始實施“滾雷”行動,,對北越目標進行持續性空襲的作戰計劃。這次作戰行動是美軍空中作戰重大升級的標誌。實施空襲不再僅僅是為了報復南越地區游擊隊的攻擊行動,而是全方面打擊北越。
隨著局勢的升級,中蘇兩國開始加大援越的力度,提供大量高炮等武器,蘇聯還提供了當時極為先進的薩姆-2防空導彈。1965年4月5日,海軍的1架RF--8A“十字軍戰士”戰術偵察機在河內拍攝到了六芒星形狀的薩姆-2導彈發射陣地。海空軍高層決定先發制人,轟炸導彈陣地,但被白宮否決,白宮認為這可能會傷及蘇聯或是中國的顧問,加強兩國對越的援助力度。到7月4日,估計有4個導彈發射場已經完工或接近完工,第5個發射場也正在順利地建設中。
▲薩姆-2導彈陣地,火控雷達在中間,六部發射架在六角
薩姆-2防空導彈,蘇聯代號S-75“德維納河”,出口越南的是B型,由一部火控雷達、一部指揮方艙、一部裝置艙和六部發射架和其他勤務車輛組成。SNR-75雷達負責制導,由於酷似日本藝妓的扇子舞,北約綽號“扇歌”,左側的拋物面天線用於傳送無線電指令訊號,中間的矩形天線用於探測方位角,右側的矩形天線用於探測高度角。由於“扇歌”的探測範圍只有水平和俯仰各10°,還配備了可以360°掃描的P-12目標指示雷達。S-75使用的V-750導彈採用兩級結構,第一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採用硝化甘油作燃料,第二級為液體,採用紅煙硝酸和混胺燃料。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大約為30km。
▲“扇歌”雷達
1965年7月25日,1架RB-66C電子戰機接收到“扇歌”雷達的清晰訊號,這部雷達正在河內附近的導彈發射陣地進行測試。美國對這部雷達並不陌生,之前就曾對東德境內部署的薩姆-2進行過周密的電子偵察。而且,中國、蘇聯、古巴都曾用這種導彈擊落過美機。美軍已經成功生產出了針對薩姆-2防空導彈制導雷達頻率的雷達告警接收機。但是在越戰初期,幾乎沒有戰術飛機安裝這種裝置。執行轟炸任務的編隊只能額外編入一架RB-66C 電子戰飛機對北越的雷達進行實時監測,為編隊提供告警。
▲機腹佈滿天線的RB-66C
一天後,一支編隊執行對一所兵工廠的轟炸任務。正當編隊在目標上空盤旋時,RB-66C的告警接收機突然收到了來自“扇歌”雷達的訊號,電子戰軍官立即向編隊發出暗語“藍鐘響了"。厚厚的雲層使得編隊無法看到下面的情況,一名飛行員看到一個“會飛的電線杆"突然衝破雲層,他下意識地猛拉操縱桿,擺脫了那個東西。當他再向下看的時候,導彈已經爆炸,擊落了一架飛機。
▲一架被擊中的F-4“鬼怪”戰機
薩姆-2投入使用後,不準攻擊導彈陣地的禁令被解除,空軍組織了一次代號為“鐵手”的報復行動,由54架F-105戰機組成的編隊轟炸導彈發射陣地和人員營區。但是越軍早有準備,2個發射陣地上的薩姆-2都是木製的假目標,並且在戰地周邊部署了高炮,美軍共損失了6架F-105和一架RF-101,其中一架受傷的F-105在返航時遇上控制系統故障,撞上了另一架F-105。
8月11日,海軍的1架A-4E飛機被導彈擊落,海軍也加入了空軍的報復行動。在隨後的2天裡,從“中途島”號和“珊瑚海”號航空母艦起飛的艦載機搜尋該地區的導彈發射陣地。他們不僅一無所獲,反而被高射炮擊落了5架飛機。
慘痛的經驗教訓表明,派遣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並配備特殊裝備的機組人員去如此危險的目標區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次慘敗給一名年輕的飛行員查克·霍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5年後,他成為一名3星中將,在海灣戰爭中負責指揮多國空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