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許之地》 是2020年出版的一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回憶錄,更準確一點說,是其回憶錄的第一卷。
《應許之地》
本書從奧巴馬的青年時代寫起,涵蓋了他贏得愛荷華初選、入主白宮、金融危機、奧巴馬健保、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以2011年本拉登之死作為結束。他角逐連任到第二任期屆滿的2017年1月之間發生的事件並沒有被包含在內。
特以《應許之地》為書名,且早在大選結果出爐前(指去年特朗普和拜登二人的美國總統競選)就將出版時間定於選後,這給該書與美國當下的相關性打上了感嘆號。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奧巴馬寫道,他希望透過這部回憶錄,讓讀者感受到總統這份工作在現實中做起來是什麼樣的。於是,全書的大量篇幅被用在了對政策的討論和提供相關的背景資訊上。
不放過每個事件脈絡的奧巴馬,反映在這本回憶錄裡的總體觀感就是筆觸絮絮叨叨,事無鉅細地描繪有利於建構美國社會歷史的脈絡。
從積極的一面來說,該書算得上是一本平實易讀的知識補給,帶領讀者一步步回顧距今已長達十餘年的過往動盪,而從更宏觀的、千禧年後的美國政治整體局勢來觀察,書中所述事件也確實無一不關鍵。
然而,在美國賣破紀錄的《應許之地》,全書亦處處可見他凡事瞻前顧後,力求中間路線的行事作風。所以也有很多讀者認為奧巴馬不善於剪裁、全書瞻前顧後又缺乏論述重點。對於這一部分讀者來說,大量這樣的描述或許不會給人帶來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奧巴馬執政期間,在處理中美關係這一重大問題上,糾結又擰巴,有求於中國但又懷有戒心,把美國政界對華政策的兩面性在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糾結又擰巴的對華關係
“自1970年代晚期,中國採取出口導向的國家管理型資本主義以來,已成為史上發展最快速及促使最多人脫貧的國家。中國曾經只是外國公司利用其源源不絕的低薪勞工獲利的低端製造與組裝中心,如今則以最優秀的工程師與世界級的先進科技公司為榮”。
“中國憑藉鉅額貿易順差在各大洲成為主要投資國,上海與廣州等耀眼的城市發展為金融中心,消費大眾生機勃勃。
鑑於其經濟成長率與經濟規模,各方預料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有朝一日將超越美國,再加上中國軍力強大、具備技能的勞動人口有增無減、政府精明且務實,又有富凝聚力的五千年文化,很明顯可以看出,中國最有可能挑戰美國在世界舞臺的優越地位”。
奧巴馬的上述論斷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奧巴馬執政的這幾年中,中美關係之間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中國在2011年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不斷崛起,美國作為守成國,不免感到壓力山大。
但在發展中美關係的過程中間,奧巴馬遇到了一些麻煩。
在貿易問題上,奧巴馬說他並不支援逆轉全球化,他認為前總統克林頓和布什鼓勵中國加入全球貿易體系是正確的,因為“一個貧窮的中國比一個富饒的中國更能給美國帶來威脅”。
但他也認為:中國從國際貿易體系中獲得的收益常常建立在損害美國工人利益的基礎之上的。
在整體上評價當時的中美關係的時候,奧巴馬認為在較為穩定的表象下隱藏著醞釀已久的緊張氣氛和不信任,“不僅是關於貿易或者別的什麼,還圍繞著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的重新崛起對國際秩序和美國在世界上的位置來說意味著什麼。”
中國在事關國家利益和領土安全等一些領域對美國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而且在與亞洲周邊國家的關係上和重大的國際議題上都採取了更具進取性的姿態。
站在中國的角度來說,從中國對國際政治的傳統理解來說,雖然是更具原則性的姿態,但對西方來說,對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來說是一種挑釁性和破壞,或者是要重構新的秩序:這就使中美關係趨於緊張。
中美之間的大國角力也開始了在這個變化上去互相適應和尋求平衡。
不甘心讓中國“興風作浪”
就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實際上,美國在中國崛起之後,美國是感到不安。按照傳統的國際戰略思維理論,中國的崛起,一定會在各個領域對維持現有國際秩序、自由民主秩序的美國會構成很大的挑戰。
美國的戰略學者們對此是有準備的,但是也清楚美國社會還沒有做好和中國衝突的準備,所以其實美國的精英都很不安。
其實雙方都很清楚這兩個國家因為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一樣,現在在國際社會各個方面肯定衝突時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厲害,而且隨著兩國相對實力的消漲,實際上對美國很多方面是越來越不利的。
中美關係的變壞當然不是起於特朗普上臺,在奧巴馬執政的前期已露苗頭,後期就很明顯了,重返亞太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即TPP)就是奧巴馬政府部署的針對中國的兩步棋。
奧巴馬政府之所以對中國陷入冷戰心態,逐漸失去自信,根源在於對中國的崛起感到焦慮。
奧巴馬從對西方包括自身崛起的霸權興衰歷史的認知出發,認定崛起之國最終勢必要挑戰現有霸權。
無有例外,等到中國羽翼豐滿再來遏制與圍堵,為時已晚,不如在中國當下這個崛起還未起的階段,遏制、圍堵乃至打敗中國,把中國納入到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和國際秩序來,免得中國“興風作浪”。
美國又不敢拿中國怎麼樣
可是 美國又不敢拿中國怎麼樣。
奧巴馬任內幾年的中美關係和前幾屆美國總統的不同之處是:前幾任總統是開低走高,而奧巴馬跟中國的關係是開高走低。比如說克林頓和小布什,他們在開始上任時,對中國都持比較強硬的態度。
奧巴馬上臺後部分的繼承了前兩屆總統的對中國政策,作為一個少數族裔的總統,他對於不同於美國主流的聲音,至少在表面上還是有一點理解和同情的,所以他一開始就致力於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他與以前的幾任總統還不太一樣。
但他當了總統一段時期,對總統事務比較熟悉後,就開始知道美國對中國在以下這幾個方面是必須依賴的。
第一:在國際事務上,如果美國要想維護世界和平,要想減少當世界警察的成本,離不開中國的合作。比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要想採取國際集體合作,進行常規武器的控制,控制核擴散等等,如果中國不合作的話,美國的成本就會很高。
第二:在區域問題上,比如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局勢的問題上,如果中國政府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的話,也會影響到美國政府的戰略佈局。美國這幾屆總統都不希望在東亞被拖住太多的資源。
第三:隨著美國希望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果採取合作態度,對美國有好處。在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間,中國都採取了幫忙和合作的態度,幫助美國度過了危機,也穩定國際經濟秩序。
奧巴馬卸任後兩國關係的發展
在奧巴馬卸任後的這四年多里,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不斷攀升,對抗明顯加劇,從貿易到人權、從臺海到南海,從朝核危機再到感染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美關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的主軸之一。
近幾年,美國的對華戰略圈也接近完成對華政策的辯論,結果就是對華強硬派崛起佔據了話語權,所以特朗普一上臺就對中國擺出一副強硬態度,幾乎沒有過渡期,這在美國國內其實是有一定基礎的。
其實美國的態度是一貫的,主要是美國不少短視的外交家和國際問題專家缺乏對戰後國際政治演變和歷史的基本認識,採取了比較強的挑釁姿態,導致中美關係最近幾年的惡化。
中美兩國無論在國際環境還是在經濟上依賴性都很強,美國需要中國的一面,而中國如果想進一步發展的話也需要美國的合作,雙方戰略合作緩和關係的空間還是存在的。
對我國來說,華盛頓毫無底線的打壓除了及早拋棄對美的幻想,也激發起了危機意識,使我國看清了自己的戰略短板和劣勢,並著手準備修復。建立一個安全的經濟和科技邊界,將科技、金融和軍事方面的戰略漏洞和短板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