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於解放戰爭期間的戰俘和一些逃亡的國民黨軍官進行了集中關押和改造。
據稱,當時被關押的國民黨軍官戰犯共計達一千餘名。
經過長達十多年的改造,到1959年,開始對國軍戰犯逐步進行特赦,先後共分七個批次。
1975年的這次特赦,是涉及到戰犯最多的一次,共計290名,楊公柱也是其中之一。
一直到1983年之後,國軍後人楊公柱終於和他離散了將近30年的妻子和孩子見面。
據他的女兒周德蓉回憶,父親特赦後,父親第一次見面喊我:“周同志,你來了”。
這是父親入獄以來和她說的第一句話,看著已經年邁的老父親,周德蓉心中百感交集。
一、父女分離將近30年:周德蓉對父親又愛又恨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作為國民黨高階軍官的楊公柱以為自此以後國家就會太平了。
沒有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戰爭,也不存在黨派之間的爭奪,但是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蔣介石就再一次在大陸發起了內戰。
解放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決定了對於被關押的戰犯的新政策:“不審不判不殺,給予人道主義待遇,組織政治學習並且積極參加勞動改造,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酌情提出處理辦法”。
於是,包括楊公柱在內的這些國民黨戰犯們相當於參加了“沒有期限”的思想和勞動改造。
1945年,伴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他的女兒也來到了這個世界,作為一名軍人,也是作為一名父親,楊公柱可謂是雙喜臨門。
根據僅存的一些歷史記載,楊公柱女兒的降生也是一件趣事。
那一年8月份,楊公柱被調任到昆明進行駐防工作,在進行準備工作時,沒想到突然有一群士兵衝了出來,這些士兵身後還跟著端著槍正準備掃射的排長追擊逃兵,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楊公柱在情急之下,也開了幾槍,試圖掌控住局面。
沒想到,突如其來的槍聲驚擾了他身邊的妻子周建民,還沒等到預產期,就生下了他們的女兒。
楊公柱希望自己的女兒以後能夠賢良淑德,就為她取下了“德蓉”二字。
那一天剛好是15日,也是日本人投降的日子,楊公柱心情很好,也沒有怪罪那個排長,那些原本要被追殺的逃兵也得到了豁免。
如果內戰沒有爆發,這一家人自此以後就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在女兒還不到兩週歲的時候,楊公柱就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在周德蓉的記憶中,父親陪伴自己的時間是在太少了。
從她能記事兒的時候開始,童年中就很少出現父親的身影。
周德蓉七歲那年,一直沒有蹤跡的父親突然回到家,陪伴著她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童年,一家人也真正其樂融融的生活了幾年。
然而沒過多久,一家人就被突如其來的“抓捕令”分開了。
當時年紀還小的周德蓉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被抓走,只記得母親每日的哭泣與擔憂,以及在父親公訴那天暈倒在法院外的母親。
因這個原因,周德蓉一直不太喜歡父親,雖然她也並不知道父親是為什麼被抓走的,但她父親的名字總是和一堆國民黨軍官的名字放在一起。
杜聿明他們可都是“叛國”的戰犯啊,在周德蓉看來,就是父親楊公柱讓自己成了“國民黨戰犯的女兒”,成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
有人問她的父親哪裡去了,她就說:“我沒有父親,他已經死了”。
周德蓉的母親是共產黨的後代,她的外公是共產黨偉大的革命家,因此她把自己的姓氏也由楊改成了周,此後她就叫做周德蓉了。
周德蓉對於這個以前是“國民黨軍官”的父親,充滿了怨恨。
一直到1975年,周德蓉從廣播中聽到了楊公柱被特赦的訊息,在監獄中待了20年的父親終於要被放出來了。
然而周德蓉並沒有要去接自己的父親回家的想法,甚至狠下心來,勒令自己的母親和弟弟,不允許楊公柱踏進家門一步。
楊公柱在監獄裡改造了20年,自己也深知對不起妻子和兒女,沒有臉面請求他們的原諒,更不期待會有人來接他回家。
當時國家對於這些特赦的國民黨戰犯都有安排,願意回家的就被家人接走,或者安排工作,或者就此度過晚年。
像楊公柱這樣的情況,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了四川老家。
1975年,楊公柱已經60多歲了,沒有工作,沒有親人,吃穿都難以維持,生活困苦。
他也不好意思聯絡妻子和兒女,後來楊公柱輾轉著回到了之前任職的昆明,好在這裡還能找到他以前的一些戰友和在黃埔軍校就讀時期的同學們。
楊公柱就這樣,今天在這個戰友家住幾天,又到另一個同學家中住幾天,靠著他們的接濟,楊公柱的生活也勉強能夠維持。
到1984年,楊公柱已經快80歲,年紀大了身上也有不少毛病。
他害怕臨死前也見不到妻子和女兒最後一面,決定給女兒發個電報,想要和他們再見一面。
周德蓉接到電報之後,雖然很猶豫,但最終還是決定去看看。
到醫院之後,周德蓉看到父親的身體和臉色因為年紀和病痛的折磨,情況看起來很不好,這令周德蓉心中有些難過和後悔。
“周同志,你來啦”,聽著父親小心翼翼地叫自己周同志,周德蓉十分恍惚。
這是父女二人將近30年之後的第一次對話,父親的這句“周同志”,實在是充滿了太多的情感和含義。
叫自己的女兒同志實在是太過於疏離,楊公柱也知道,女兒怪他是國民黨的軍官。
無論是周德蓉改姓還是鄙夷國民黨,楊公柱用一句“周同志”,向女兒邁出了第一步。
雖然對於父親的感情依舊十分複雜,但周德蓉不想讓父親覺得自己還在怨恨他。
她決定接過照顧父親的責任,將父親接回家一起生活。
二、國民黨高階軍官楊公柱為何鋃鐺入獄?
值得注意的是,楊公柱不喜戰爭,作為國民黨高階軍官的他,尤其抗拒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於是當時準備提交脫離國民黨黨籍的申請。
然而正值國共內戰爆發,楊公柱是國民黨軍的高階將領,他的妻子周建民又是中國共產黨的後代,為此免不了也遭受一些懷疑,
如此,楊公柱為了保護妻子和女兒,自己偷偷開始了逃亡生活。
但試想一下,一個國民黨的高階軍官,帶著許多國民黨的高階軍事機密,在內戰時期突然不見了,國民黨方面勢必不會善罷甘休。
所以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楊公柱還在過著逃亡的生活。
1952年,國民黨已經敗退臺灣,成立初期的新中國已經將大陸國民黨的殘餘勢力悉數掌控,天下基本太平了,得到訊息的楊公柱終於決定回來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楊公柱已經逃亡了五六年之久,他無法確認妻子和女兒是不是孩子還在這裡生活,更不知道妻子是否已經改嫁。
他回來之後小心翼翼地先到鄰居家裡問清了情況,才回到家和妻女一起團聚。
當時楊公柱為了減少外界的懷疑,他的行動連家人都沒有告訴,走之前還傳出了他是和其他女人一起出走的訊息。
從1945年內戰爆發一直到1952年,期間楊公柱一直在逃亡。
主要是因為妻子共產黨後代的身份,加上楊公柱又試圖急切地想要與國民黨脫離關係,使得這一時期他一直都在躲避國民黨的威脅和追殺,不留在妻子女兒身邊也是這個原因。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一直都在持續地對大陸內部的國民黨參與勢力進行徹底的搜查和肅清,楊公柱長期擔任國民黨高階軍官,即便沒有參與到內戰當中,也在被抓捕的名單當中。
他們找了很久才找到楊公柱,並在1955年11月來到家中將其抓走。
周德蓉記得很清楚,當時有人特別著急地敲門,開門之後才知道是來抓父親的,而父母都無能為力,只能任由他們作為。
直到很久之後周德蓉才知道,對於早晚有一天會被抓捕這件事情,父親其實早就知道,這是他作為一個軍官的基本敏感度。
儘管楊公柱在逃亡,他也知道國民黨敗退臺灣,知道杜聿明、黃維還有許多曾經與他一起共事的國民黨軍官,都相繼被抓捕入獄。
因此,回到家之後,楊公柱很早就開始寫公訴材料。
因為不知道是否會波及家人,楊公柱還和妻子商量將他們的兩個兒子送回了四川老家。
對於父親被抓,或許沒有比周德蓉感受更加深刻的人了。
當時楊公柱以國民黨籍軍官的身份被判處勞教,母親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都沒能和父親再說上一句話就暈過去了。
年紀幼小的周德蓉不理解政治,但對於入獄拖累家人、讓母親痛苦的父親一直都心懷怨恨。
即便如此,周德蓉的母親,卻總是和她說父親是一個很好的人。
三、抗戰老兵楊公柱:革命年代的英雄
“英雄不問出處”,這個被幼小的女兒視為“祖國的叛徒”的國民黨軍官,其實是一名偉大的抗日英雄。
然而這一點,周德蓉也是在許多年之後,從一些的一些抗戰老兵的敘述中拼湊出來的。
此前,楊公柱與周德蓉父女二人雖然算是消除了隔閡,但對於女兒提出的一起回家住的想法,楊公柱拒絕了。
他提出,自己要和妻子回北京住。
期間,周德蓉與父親的接觸也並不多,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見上一面,楊公柱對待她一直也都十分客氣和小心。
但是在2000年,父親年紀已經90多歲了,母親年紀也大了,兩個老人無法自己照料自己,周德蓉決定將父母接到昆明,自己親自照顧他們。
住在一起之後,二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明顯的好轉。
據周德蓉所說,她對父親的瞭解實在是太少。
小時候不懂事不記事,那樣的印象就一直留在心裡,一直到父親已經90多歲了,自己也50多歲了,才開始瞭解父親的過去,知道父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她坦然說到:“瞭解父親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
2001年,有媒體聯絡到周德蓉,想要採訪楊公柱,考慮到父親年紀大了,周德蓉就在一旁陪著父親。
很難相信,她這個做女兒的居然是和報道新聞的媒體記者一起,第一次聽說父親以前的崢嶸歲月,也才真正知道為什麼哪怕父親被抓起來。
母親總是說“你的父親是個好人”,能夠在國民黨軍中擔任高階軍官,楊公柱自然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十期炮兵科,抗日戰爭時期,楊公柱多次率部上戰場殺敵,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崑崙關大捷中都有楊公柱的身影。
因為在戰場上總是衝在前線,楊公柱的身體上有七處傷痕,在腰部的地方還有彈片。
知道一直以來是自己誤解了父親之後,周德蓉心中更加後悔,父親什麼都沒有做錯,她應該為有這樣的父親而驕傲。
楊公柱老了之後,也才真正和家人待在一起穩定下來。
經過媒體的報道,漸漸地也有一些以前的抗戰老兵過來看望他,回憶起以前一起打仗的日子,他們心中都十分感慨。
現在,周德蓉一直擔任雲南“關懷老兵”計劃的負責人,“我是一名抗戰老兵的後代,但我對父親有愧疚”,周德蓉如是說道。
原來是楊公柱去世之後,許多抗戰老兵前來悼念,周德蓉這才知道父親近些年來一直在默默地幫助這些和他一樣的抗戰老兵。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周德蓉開始關注這些抗戰老兵的生活,以此追尋那一段她缺失了的父親的革命年代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