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這12個字,是日本關東軍當年形容趙尚志將軍的話。半生戎馬,很多人都認為趙將軍跟楊靖宇將軍一樣,都是1米9的大高個。直到多年後,這樣一張照片被發現:
這張照片拍攝於1932,前排中間這位拿著馬鞭的就是趙將軍,當時他24歲,身高1.62米。這張照片中,有他親密的戰友于天放和張甲洲將軍等人。他們不少都是清華和北大的高材生,東北14年抗戰中,他們多數犧牲。
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都不敢相信端坐在中間的這位略顯稚嫩的面孔,會是趙尚志。因此,照片發現後,文史學者還專門找到趙家後人辨認,確定他就是趙將軍無疑。
拍完這張照片10年後,趙將軍英勇犧牲,年僅34歲。人們都說他和楊靖宇將軍都走得太可惜了,如果他們能活到建國後,那東北抗聯裡至少會出一位開國大將。
然而,大夥兒似乎都忽略了趙將軍犧牲後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的頭顱究竟在哪裡?那個一輩子以他為傲的老父親,在他去世後說了些什麼,讓戰友們落淚?那幾個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哥哥、弟弟、妹妹們,又都做了些什麼,讓人們對趙氏一門欽佩不已?
本期,魂說就為大家梳理趙將軍犧牲後的那些事:
一:頭顱被密埋62年無人發現
趙將軍是在1942年犧牲的。這一年,他剛和另4位戰友一起從蘇聯回國。吸取了早前經歷的很多教訓,此次回國他準備大幹一場。
在他回來前,蘇聯方面稱蘇軍即將跟日本人開戰,讓趙尚志先帶人回來炸燬日本人控制的發電廠。但趙將軍等了兩個月,並沒有等到蘇日要開戰的訊息。在這種情況下,他打算自己先堅持抗日,偷襲敵人在附近的梧桐河警察局。
日本人早就聽說趙將軍回國的訊息,也很清楚他的號召力,生怕他又拉起一支抗日隊伍。於是,便派了兩個偽軍打入了他們的5人小隊伍,這兩人一人叫張玉清、一人叫劉德山。
在去偷襲警察局的路上,他們路過了一個叫呂家(一說李家)菜園子的地方。大夥兒覺得天氣太冷了,便決定找個老鄉家暖和一下。結果,趙將軍剛敲門,背後的劉德山就朝他開了一槍。子彈打中趙將軍的後腰,他倒在了地上。
這時候,趙將軍才明白,劉德山是日本人派來的奸細。他迅速掏出手槍,朝著劉德山連開兩槍,對方當場斃命。此後,20多名警察包圍了呂家菜園子,趙將軍被俘。2月12日,他犧牲在敵人的監獄裡,年僅34歲。
壯志未酬,卻死在宵小之徒手上,可嘆、可氣!然而,更讓人氣憤的是敵人殘忍地把他的頭顱割了下來,帶到了長春,準備邀功請賞。而屍身,則被他們投入了松花江。
趙將軍犧牲後,為了讓英雄瞑目,同志們曾多次尋找他的頭顱。第一次尋找是在1945年,大夥兒在長春搜尋了數次,都沒有結果;第二次尋找是1946年長春剛解放時,我軍又對幾個最有可能的地區進行了重點搜尋,仍一無所獲。直到1987年,一個名叫東城政雄的日本人道出了一些當年的細節:
趙將軍的頭顱被帶到長春後,就被秘密儲存起來了。日本人覺得能抓住這樣一個大人物,是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想把頭顱運到日本。但後來他們還是覺得不好儲存,便準備燒燬。此時,有一個名叫炎虛的僧人,實在不忍心便勸住了他們。
隨後,炎虛又向日本人提出請求,希望能讓自己帶走趙將軍的頭顱,安葬在般若寺內。日本人挺給他面子,便同意了。當時正是日本人最囂張的時候,炎虛也不敢聲張此事,便默默地把頭顱埋在了寺廟的某處。
日本人透露的這一情況,很快傳到了抗聯老兵李敏耳朵裡。多年來,她一直在苦苦尋找老領導的頭顱。接到這一訊息後,她馬上趕到了長春般若寺。遺憾的是,炎虛高僧早就離世,頭顱埋在哪裡無人知曉。
本以為馬上就要找到了,線索卻又斷了。就在大家都要放棄希望時,2004年,也就是趙將軍離世62年後,寺裡翻修時工人們在後院北牆根下挖出了一個無名頭顱。
一開始,大夥並不相信這會是趙將軍的頭顱,因為當時他們都誤以為趙將軍是一位個子高大、身材魁梧的北方漢子。而這個頭顱從大小上來看,極像一個女性頭顱。直到鑑定結果出來,頭顱透露的資訊與趙將軍犧牲的時間、年齡、身高都完全相符,大家才意識到:這樣一個名將的頭顱一直都被密埋在牆根下,62年來無人發現。
二:父親以他為傲
能找到趙將軍的頭顱,對趙家後人來說,顯然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所以,一聽說頭顱找到了,他們便來到祖父趙振鐸墳前告知他。他們都知道,祖父趙振鐸一生都以能有趙尚志這樣的兒子為傲。
趙振鐸共育有11個子女,趙尚志是他最疼愛的第3子。當年他聽到兒子犧牲的訊息,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死後,在我墳前戳個板兒,上面寫“趙尚志之父”五個字足矣!
說這句話時,70高齡的趙振鐸沒哭,但孩子們都哭了。
或許,從兒子參軍那天起,趙振鐸就已經料到了這一天,畢竟兒子的這一身正氣,都是從他這兒學去的。
趙振鐸是熱河人,能文能武。他的性格,頗有點兒古代俠客的意思。明明可以在朝中做個小官,他卻見不得百姓被欺壓,回到鄉里創辦清鄉會,並擔任會長;明明是晚清秀才,他卻受不了封建的那一套,他不許女兒裹腳,要求兒子“路見不平,一定要拔刀相助”。
這樣的個性,讓他在當地很有名望,鄉里人被官僚欺負了,也都願意找他出頭。最後,官府們實在受不了,便一把火燒了他家,他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逃到了哈爾濱謀生。
就是在這裡,年輕的趙尚志開始了自己不凡的人生。在父親看來,這個兒子真的很爭氣。
家裡弟弟妹妹多,他就和二哥四處做雜役賺錢養家,又是在鋪子裡當學徒,又是賣燒餅,什麼苦活累活他都幹過。但就算是這樣,17歲的他還是能考上黃埔軍校第4期,對於趙振鐸來說,再沒有比這個更讓他“有面子”的事情了。
兒子從軍後,就開始四處奔波了,趙振鐸見到他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了。老伴開始在他面前唸叨:“都怪你,從小就把兒子往這條路上帶!”每次聽到這話,趙振鐸就只是苦笑。兒子自有他的志氣,他這個當爹的唯願他平安。
1931年的一個深夜,許久沒回家的兒子,終於出現在父母面前。他骨瘦如柴,滿身是傷,連站都站不穩。母親慌了,哭著把兒子拉進屋。
這是趙尚志第二次被捕了,回家前他在敵人的監獄裡被折磨了數月。敵人發明了一種名叫“披麻戴孝”的酷刑,在肋骨上撕開口子並撒上鹽,再給他纏上紗布。過了一段時間,傷口會結痂,會跟紗布粘在一起,他們再硬生生地把紗布一條條扯下來。如此數次後,趙尚志的肋骨處已經不成樣了。
母親和弟弟妹妹們哭個不停,是59歲的老父親給兒子處理的傷口。趙振鐸知道幹革命苦,卻不知道鬼子會那麼狠。他輕輕地幫兒子褪下凍得跟鐵皮一樣的棉衣,再把那滿是膿血的紗布取下來,一句話都沒說。倒是兒子知道他心疼,先跟父親說話:“沒事,不疼!”
在家養傷的這段日子,是兒子從軍後,趙振鐸和他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或許是擔心將來會出什麼事,期間老兩口一直催兒子早點兒成家。
趙尚志被母親逼急了,便對父母說:“我已經訂婚了”。為了讓父母相信,他甚至還帶了一些女青年回家,讓她們開導老兩口:“您老有這麼好的兒子,還怕找不到物件?”趙振鐸夫妻倆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後來,他們才知道兒子不結婚是有原因的,他曾立下誓言:不驅逐日寇就不成家。
家裡出了這樣一個兒子,對趙振鐸來說,是很值得驕傲的事。但同時,危險也時刻伴隨著他。1934年年中,趙尚志率領的游擊隊,連線攻克了日軍控制的兩座縣城,被任命為支隊總司令。
日本人氣極了,於8月秘密抓捕了趙振鐸。他們以其他孩子的性命威脅趙振鐸,逼他給兒子趙尚志寫勸降信,並在報紙上登了文:趙尚志老父被捕,對其子行為後悔,甚願其子覺悟歸降。
同時,他們又把勸降信散發到游擊區,希望趙尚志能看到。果然,趙尚志看到了這封信,但他卻並沒聽勸。對此,很多人說趙尚志不孝。但事實上,父子倆都清楚是怎麼回事。原來,這封信雖然字不多,卻藏著父子倆早就定好的“暗號”,信節選如下:
為父身患重病,神志昏亂,命在旦夕……望孝順吾兒接到信後一定身系全家人之安危,儘早歸順大日本皇軍,此乃上上之策。
趙振鐸早就料到,或許自己會有被抓的一天,便跟兒子商量好了:如果他給兒子寫的信裡,出現了“亂命”二字連在一起,那就說明他是在被逼迫的情況下寫的,萬萬不可按照信中所寫去做。
趙尚志雖沒直接出手救父親,卻讓弟弟妹妹們想了其它辦法。他們變賣了全部家當,將父親贖了出來。在當時的情況下,趙振鐸已經寫了勸降信,敵人也大肆宣傳了,如果再不放他顯然面子上是過不去的。就這樣,趙振鐸逃過一劫。
經此事後,趙振鐸明白了一個道理:他不能再在哈爾濱待下去了,不然遲早會連累到兒子。於是,60多歲的他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又開始四處漂泊。
上一次,他舉家跑到哈爾濱,是因為自己年輕時“惹是生非”;幾十年過去了,他再次舉家“出逃”,是因為兒子“惹”了日本人。人家笑話他一世沒個落腳的地方,他卻總覺得這樣的日子才算坦蕩。
當然,在躲躲藏藏的日子裡,趙振鐸也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物件,比如:他們每到一處,總有一些不相識的人,會送錢送物到家裡來。這些人有些是兒子的戰友,有些則是黨外愛國人士。趙振鐸知道,這都是沾了兒子的光,因為他的兒子在外面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們,都佩服他兒子。
這一世,能做趙尚志的父親,趙振鐸是很驕傲的。他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清末秀才、清鄉會會長、哈爾濱街頭的零工,但他最想要的還是“趙尚志之父”這個稱號,所以他叫子女們把這個稱號刻在他的墓碑上。哪怕他那三兒子,當時還是滿洲國的重犯。
三:兄弟皆不簡單
因為那句“不驅逐日寇就不成家”的誓言,趙尚志無妻亦無子女。但在他犧牲後,屬於趙家的豪情傳承並沒有斷。他的兄長、弟弟、妹妹們,延續著趙家人的剛烈和赤誠。
因為父親的鼎力支援,趙尚志參加革命後,家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地下黨的秘密接頭點。七妹趙尚文回憶當時家裡的情形時,曾這樣說:
我常見到三哥的同志們來我家……都把我母親叫媽媽。他們來了,這邊叫媽,那邊也叫媽,非常熱鬧,我高興得各屋串。
當時趙尚文年紀還小,還不知道這些人來家裡是幹什麼的,只是覺得熱鬧而已。直到後來,父親被抓、三哥犧牲、幼弟一去不回,她才曉得別人叫她母親“媽媽”,是敬重他們一家人。
先說二哥趙尚樸。
趙尚樸比三弟趙尚志大兩歲,作為家中年紀較大的孩子,他一直是極穩重的。當初,父親帶著一家逃到哈爾濱後,趙尚樸就跟三弟一起在街頭打雜,他們做過車伕、當過雜役。
他們特別像當年在上海街頭的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唯一不同的是:陳家兄弟一般是弟弟聽哥哥的,而趙家兄弟則經常是哥哥聽弟弟的。受到弟弟的影響,趙尚樸在七七事變後,參加了東北抗日挺進軍,在前線抗日。1938年後,趙尚樸到了延安,在根據地工作。
自從跟三弟分開,趙尚樸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他,卻不知該怎麼助他一臂之力。抗日勝利後,他一回到東北,就四處尋找三弟遇難的地方。找到後,他蹲在地上不說話。過了許久,他站了起來,在附近找到一株白樺樹,削下一個樹尖,立了個杆子,上寫6個大字:趙尚志遇難地。
當時他找不到弟弟的遺體,只能這樣紀念。建國後,趙尚樸在哈爾濱工作,歷任市委工業部部長、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等職,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病逝。
再說四弟趙尚武。
趙尚武是趙家最小的兒子,他比三哥趙尚志小了整整12歲。幾個哥哥參加革命後,他也是父母身邊唯一的兒子。因此,母親一直希望他能踏踏實實讀點書。
偏偏小尚武從小就聽著哥哥們的事長大,更知道三哥是抗聯的英雄,所以早就決心從軍。一天,在學校參加完一個愛國活動後,他立即請求父母讓自己去前線。父母知道攔不住他,只能答應。
那天,老兩口親自到車站送他,趙尚武調皮地給父母敬了個禮,就和一群年輕人一起,消失在隊伍裡。那一年,他17歲,這是父母最後一次看見他。
小尚武由天津來到山西太原後,見到了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彭雪楓聽說他是趙尚志的弟弟,很是高興。但因為他沒有打仗經驗,便把他安排至西北戰地服務團,做了一名文藝兵。
趙尚武的性格跟哥哥不同,他很開朗、活潑,很快就成了部隊裡最優秀的文藝兵,經常能逗得負傷的戰友們開懷一笑。
1938年春天,總部首長們來團裡聯歡,他一時興起,在臺上高歌了一曲。臺下的朱德總司令聽說他是趙尚志的弟弟時,高興得很,對他說:“將來打回老家去嘍!”
能打回老家去,一直是趙尚武的心願,他甚至已經想好了到時候要怎麼在三哥面前“炫耀”自己見過朱老總的事。
遺憾的是,這個願望並沒有實現:三哥於1942年犧牲,而他自己也在1943年為了救戰友的孩子,英勇犧牲。這一年,他僅23歲。
除了這一兄一弟外,趙尚志的四妹趙尚英也走上了戰場。她和四弟一樣,在七七事變後做了文藝兵。建國後,她還曾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演出。她是趙家的女兒中,唯一一個在藝術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女兒,其名字被收錄在《中國婦女名人辭典》中。
2008年10月,位於遼寧省的趙尚志烈士陵園落成,陵園紀念堂正廳擺放著趙將軍的塑像,而後面的牆壁上則是一首他在1931年填寫的詞作《滿江紅》:
黑水白山,被兇殘日寇強佔。我中華無辜男兒,倍受摧殘。血染山河屍遍野,貧困流離怨載天。想故國莊園無復見,淚潸然。
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屍還。看拼鬥疆場,軍威赫顯。冰天雪地矢壯志,霜夜淒雨勇倍添。待光復東北凱旋日,慰軒轅。
寫這首詞時,他23歲。多年後的今天,“東北抗聯”這4個字以及在抗聯裡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應當被我們記住:趙尚志、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投入牡丹江的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