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生活艱難,
但我們仍有選擇。
作者:洞見·Allergy
還記得7年前,那個刺死了霸凌者的15歲少年嗎?
他出獄了。
帶著一張刑法大專學歷,重建了獄中脫軌的人生。
最近,在節目《和陌生人說話》中,這個少年,道出了過去那些年,在獄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也勾起了我們對這起轟動一時的殺人案的回憶。
1
2014年,4月。
距離少年陳泗翰的15歲生日,還有一個月。
15歲之前,他是父母老師眼中的乖孩子。
他成績很好,是班級的優等生,還拿到過“文明學生”的獎狀。
犯過最大的錯,可能就是早自習偶爾遲到三五分鐘。
而然,平靜美好的校園生活,卻在4月30號這天被徹底打破。
這一天,他被毆打了3次。
第一次,在食堂。
那天早上,他起晚了,沒來得及在家吃早餐。
去食堂買早餐時,同年級的李明明(化名)無故踩了他幾腳。
陳泗翰問了一句:“你為什麼踩我?”
對方囂張地說:“我就喜歡踩,怎麼了!”
隨即,李明明和同夥對他拳打腳踢,直到被食堂阿姨制止。
走的時候,他們沒忘朝陳泗翰碗裡吐一口唾沫,威脅他“放學別走”。
但,他們沒等到放學。
第二節課一下課,李明明就帶人去找陳泗翰了。
他們先是拿著一把卡子刀威脅他。
沒說幾句就開始動手。
一群人在走廊裡對他拳腳相向,一直打到了廁所。
直到上課鈴聲響起,李明明才停手。
事情還沒完。
中午放學時,李明明又帶著同夥找上門。
他放言:“下午放學再打一架。”
同夥在一旁附和:“你們一人拿一把刀單殺。”
所謂的“單殺”,就是雙方各拿一把刀,“互殺”。
陳泗翰嚥下怒氣,沒有理會他們。
還有一個月就中考了,他不想惹事。
這讓李明明更加肆無忌憚。
放學後,李明明又帶人把陳泗翰拖進了一個沒有監控的小巷裡。
圖片來源:李曉芳
以李明明為首的十幾個人圍著陳泗翰。
“單殺”開始了。
混亂中,陳泗翰感覺同年級一個男生,往他口袋塞東西。
這個男生,也是被李明明霸凌的物件。
塞在口袋裡的,是一把可摺疊的卡子刀。
還沒等他緩過神來,李明明一行人再次對他進行毆打。
危急關頭,陳泗翰掏出刀,刺向了對方的胸口,然後轉身逃跑。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
李明明也掏出刀,刺向他背部。
刺完仍不甘心,帶傷持刀追趕,追了十幾米,不再追了。
李明明死了。
陳泗翰重傷二級,被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
2
2014年,6月9日。
剛剛過完15歲生日,在病床還堅持為中考衝刺的陳泗翰,接到逮捕通知。
這一天,距離中考只有13天。
2014年,10月。
陳泗翰以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
陳泗翰父母認為,兒子的行為屬正當防衛,提起上訴。
陳泗翰所在班級55名同學,自發聯署蓋手印寫下了求情信:
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殺人犯。
他曾經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是一名積極向上的同學,更是這起事件中的一個受害者,一個需要你們保護的受害者。
請求法官大人輕判。
但,求情信並沒有起到作用。
這個15歲貴州少年,還是迎來了命運的急轉。
3
2015年,3月。
初三還未畢業的陳泗翰,走進了未成年犯管教所。
進去的第一晚,天花板的燈光聚滿了蟲子,掉下來落到陳泗翰身上。
那夜,他只睡了一個小時。
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如果那天我能起早一點就好了,就因為起晚了沒吃早餐才去食堂,我很少去食堂的,唯獨那次去了。
未管所按照半軍事化進行管理,一切皆有規定,按規定起床、勞作、休息、看電視。
失去自由的日子,枯燥,乏味,日復一日。
而且後背有一條槓的囚服,總在提醒他,身在何處。
逆風的日子,他深陷絕望,幸好遇到了陳警官。
陳警官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要把刑期變成學期是非常困難的過程,慢慢來。
在陳警官的鼓勵下,陳泗翰在未管所的日子,更加努力。
他擠時間讀書。
每天只有晚上一兩小時的自由時間,有時更少。
但這點時間是他每天唯一的期待。
為了不浪費一分鐘,他白天在車間時就會想清楚,晚上回去要看哪一本書,用多長時間洗漱,安排得很細緻。
有時候,夜裡值班,看舍友都已入睡,他就藉著昏暗的燈光,把書拿出來看。
陳泗翰不怕吃苦。
他想過,如果每天拿出10-12個小時來做一件事,一年內肯定能達到一個質的飛躍。
這是他從“一萬小時定律”中獲得的信心,也給了他自立謀生的勇氣:
“堅持住,哪怕痛一點,辛苦一點。”
最後,他透過自學課程,拿到了刑法大專文憑。
他還自學吉他和薩克斯風,組了一個樂隊。
一開始,他看不懂樂譜,也沒人教他。
他只好反覆看教材,慢慢練習:“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嘛。”
出來後檢測視力,近視加深了兩百度,散光嚴重。
父親說,這是看壞了眼。
他還被任命為組長。
主要職責是,協助教官管理其他的犯罪少年。
他很負責。
前前後後管理了二三百名少年犯,帶他們適應環境,教他們讀書識字。
很多人進來的時候很小,也很迷茫,但他會耐心告訴他們,自己是怎麼過的。
他很細心。
每個新犯的生日他都記得,每逢生日,他都會送上祝福,或者送一些小零食。
他也很暖心。
為了和每個新犯更好地溝通,他會先自己詳細地看一遍其個人資料。
如果有人發生矛盾,他會第一時間去了解雙方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委屈。
相處久了,很多孩子都很喜歡他。
就其他組的成員,都想讓他來當組長。
王爾德曾說,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2020年年初,管教所舉辦表彰大會。
陳泗翰獲得了好幾個獎。
他憑藉出色的表現,還獲得兩次減刑機會。
4
2020年,8月25日。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這是陳泗翰在未管所待的第2264天。
也是他重獲自由的第一天。
在律師林麗鴻的幫助下,陳泗翰假釋出獄。
可在獄中錯失的光陰,讓他與這個世界完全脫節。
此外,他還要承受“殺人犯”的標籤。
可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情亦沒有被消磨。
出獄後,他離開家鄉,遠赴北京成為律師林麗鴻的助理,決心做一名職業律師。
他還保持著和之前一樣的作息,每天6點左右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
一邊在律師事務所實習,一邊準備專升本考試。
律師林麗鴻很看好他的未來:如果陳泗翰想當律師,肯定會是全中國最好的律師之一。
為何敢下此定論,她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他太瞭解一個蒙冤的人會遭受什麼,他要去改變什麼,他能給別人帶來什麼。
就憑他這股勁兒,就可以打贏很多人。
5
回過頭來,再看這件事,最讓我痛心的地方是什麼呢?
被命運傷害過的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在陽光下的。
有些人,受過傷害後,會帶著抹不掉的心理創傷,艱難地度過餘生。
而有些人,等他變得強大後,會揮刀指向弱者,來完成他扭曲的報復。
陳泗翰是不幸的,他被命運無端捉弄了8年,甚至會更久;
但陳泗翰能獄中走出來,從被霸凌的陰影裡解脫出來,是無比幸運的。
是誰救了他?
是那位30多歲,曾送過一支鋼筆給他的教官?
鋼筆上刻著一句英文:
“Never Give Up.”
是那些每個月都會寫信給他的初中同學?
他們會鼓勵他,為他加油:
親愛的陳泗翰:不管人生多麼的悲傷,也要堅強地走下去。
知道你在裡面過得並不好,下次去看你時,一定要向我們傾訴你的煩惱。我們不希望你報喜不要憂。
天氣轉寒,注意身體。如果別人朝你扔石頭,不要扔回去,留著作你建高樓的基石。
來自《奧麗芙·基特里奇》中的一句話,世界讓我挫敗,我還捨不得離開。也希望你仍是充滿自信,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謝謝你,當面臨絕望和放棄時,想到還有一個朋友需要我的幫助,你是我爬坡時的動力。
是從不曾放棄他的父母?
他們每個月都準時出現,跟兒子聊天談心。
並且一直在兒子為申訴,找律師替兒子辯護。
儘管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手案子;
儘管向法院遞交申訴狀,也被屢遭駁回;
儘管有那麼一瞬間,他們曾想過放棄算了。
可他們沒有:“如果我們放棄了,兒子還能依靠誰?”
陳泗翰也說自己很幸運:“如果沒有他們,我這輩子可能就這麼完了吧。”
但在我看來,他最該感謝的是,其實那個永不放棄的自己。
如果他放棄希望,他能爭取到14個月的減刑嗎?
如果他放棄時間,他能考上刑法大學大專學歷嗎?
如果他放棄自己,他出獄後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嗎?
作家周國平說:“能夠保護你的,永遠是你自己人生的選擇。”
悲慘的境遇,是陳泗翰無法擺脫的厄運,但他從未在迷失中放棄生活,在困惑中選擇墮落。
人生最大的底氣,永遠是那個砥礪前行的自己。
不是嗎?
6
作家曹又方說過一句話:
所謂成長,就是去接受任何在生命中發生的狀況,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對它,解決它,使傷害減至最低。
某種意義上,這不僅是一個擁有大好年華的少年,突然被撕裂人生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身。
爬坡,轉彎,乃至跌倒,一代人終將成年。
成長這個詞,不光屬於少年,更屬於那些跌跌撞撞的成年人。
從這個普通少年的救贖之路中,我明白了,要不要與生活和解,其實是你自己說了算。
1. 生活最大的監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肖申克的救贖》中說: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
真實的監獄是被迫進入的,但“生活監獄”最開始大多都是自願進入的。
想一想,你被困在不喜歡的工作裡多久了?
想一想,你被困在一段糟心的感情裡多久了?
想一想,你被困在一個早已厭倦的小地方多久了?
面對這些似乎短時間難以逃脫的困境,有多少次,你都說服自己說: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一旦你這樣想了,你就永遠被關在一個監獄裡了。
真正強大的人,懂得將命運把控在自己的手裡。
2. 生活願意渡的,都是願意自渡的人。
過去,陳泗翰很少願意提及慘痛的往事。
如今,陳泗翰已經能在鏡頭前,坦然將這段往事說出來。
說明那些痛苦的時光,他都能逐漸一笑置之了。
種種辛酸與坎坷,沒有壓垮他,反而練就了他執著、堅韌的性格。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像陳泗翰一樣,受過傷,迷過路,遭遇過不幸。
想要掙脫厄運,旁人無能為力,只有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獲得救贖。
正如尼采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
那些流過的汗,摔過的跤,都會變成你抵抗風雨的勇氣和經驗。
▽
14歲到21歲的這段時光,我們一般稱之為“青春”。
在不少人心目中,這是人生最燦爛的年華。
可22歲的陳泗翰,不幸失去了這些年。
在採訪時,他苦澀一笑說:“我是一個沒有青春的人。”
很多人看到這潸然淚下。
為他的青春唏噓,為他的遭遇痛心,為他的將來憂心。
可他真的沒有青春嗎?
錯過的青春,都在監獄裡重寫了,不是嗎?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儘管生活艱難,但我們仍有選擇。”
所謂生活,不過是心懷希冀,在荊棘中穿行,即使被刺傷,亦不後退。
點個贊吧 ,當你感到快要熬不下去的時候,看看這個少年吧。
你要相信,生活終會從一寸冰封的土地裡,培育出十萬朵怒放的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