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那首著名的七絕《楓橋夜泊》,全詩一共就有四句,二十八個字。除了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以外,另外的三句幾乎都能被後人挑出“錯誤”。
古今各路教授、專家、學者,不但懷疑“夜半鐘聲”是張繼杜撰出來的,他們還在“烏啼”、“霜滿天”、“江楓”等問題上大摳字眼兒,頻頻引發出爭議。
有一些網友說:這些教授、專家、學者就是吃撐了沒事幹,就愛研究這些沒用的東西。唐詩裡面,像《楓橋夜泊》這樣“朦朧”費解的詩還少嗎?
比如李商隱絕大部分的“無題”詩,尤其是那首著名的“錦瑟無端五十弦”,就連研究唐詩的專家也看不懂到底講的是什麼。可是從來沒有人摳他的“字眼兒”,說他的詩裡有常識性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教授、專家、學者就偏偏喜歡找張繼這首《楓橋夜泊》的茬兒呢?其實還真不是因為他們吃撐了,而是因為這首詩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就已經傳到了日本,並且在日本還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篇。近代的時候,這首詩還被納入了日本的基礎教育課程。
到了清朝以後,《楓橋夜泊》在唐詩中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近代的人更是多次將這首詩的詩文譜成了曲、作成了畫,變相地擴大了它的傳播範圍。
同時,這首《楓橋夜泊》還帶活了寒山寺的旅遊業,讓“封橋”直接改名為了“楓橋”。並且這首詩出現在日本,“婦孺都能背誦”;作為中國人,竟然搞不懂它的真實內涵,豈非是笑話?
換句話說,對於《楓橋夜泊》這首唐詩的研究,其實已經事關“文化輸出”,以及旅遊業的興盛了,所以在民間自然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大“熱點”,想讓人不去研究、找茬兒都很難了。
一、《楓橋夜泊》的成名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語文課本中的必備篇目,大概的意思大家也都懂得,在這裡我就不再翻譯了。張繼在全唐詩裡面,一共留下了48首詩,但是出名的就只有這一首《楓橋夜泊》。
這首詩問世以後,就因為“夜半鐘聲”的問題,在宋代的文壇引發了一場很大的爭議。最先提到它的人就是宋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對這首詩的評價也是褒貶參半的。
所以直到明清時期,這些古代的文人在評選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時候,像胡應麟、王士禎這種文學大家,也都沒把《楓橋夜泊》算在其中。可見,這首詩在那時的地位並不算太高。
這首詩在國內“江湖地位”的提升,其實還是在清末至近代。清代有一個叫管世銘的學者,在他的《讀雪山房唐詩鈔凡例》中,第一次提到了張繼的《楓橋夜泊》。
管世銘認為,這首詩足以與唐朝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城一片萬仞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相提並論。
後來到了晚清時期,有一個叫做俞樾的學者發現,日本人到吳中地區旅行的時候,必定會去逛一逛寒山寺,而且他們還都會背誦張繼這首《楓橋夜泊》。
有一位日本遊客甚至還告訴俞樾: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而且在一首風靡日本的流行歌曲裡面,也用到了這首詩裡關於“半夜鐘聲”的句子。
到了近代,也不斷有人以《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主題,進行音樂和美術創作,加大了這首詩的傳播力度。另外,寒山寺的景點和這首詩早在宋朝時期就進行了“深度捆綁”。
但凡是去過寒山寺的人,都知道這首《楓橋夜泊》;知道這首詩的人路過蘇州的時候,也會去寒山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這首《楓橋夜泊》中提及的內容,自然就會越來越好奇。
二、《楓橋夜泊》與寒山寺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寒山寺外的“楓橋”,原來其實是叫“封橋”,始建於唐朝時期,位於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旁邊。後來因為張繼這首《楓橋夜泊》,才讓這座橋改名為了“楓橋”。
同時因為這首詩被改名的,還不止這一座橋。還有後來某些文章中提到的“烏啼山”,未知其本名叫什麼,不過可以確認,是因為有了“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名句,才被改叫“烏啼山”的。
基於這個原因,有一些後人不知情的,硬說“烏啼”不是一種鳥,而是指的一座山,說詩中所說的“烏啼”,就是“烏啼山”,這就是明顯的倒因為果了。
清代學者俞樾曾經說過,在吳中地區,寺廟不下千百座,其中出名的卻只有寒山寺。就是因為張繼的這一首詩,寒山寺之後的名氣才會變得越來越大。
有一些人曾經考證過,張繼在寫《楓橋夜泊》的同時,其實曾經寫下過另外一首詩,所以他們由此推斷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登上了蘇州的閶門城廓。
當時張繼看到城外的一片荒涼,田野里長滿了青草,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卻沒有人祭掃,因而寫下了《楓橋夜泊》。但是後人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卻未必是張繼的本意。
在北宋時期,宋神宗時的一位宰相,名字叫王珪,非常喜歡張繼《楓橋夜泊》,於是就親自給這首詩刻了一塊石碑,就立在楓橋那個位置,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
後來,這塊石碑傳到明朝的時候,可能是已經毀於戰亂,也可能是表現風化磨損了,於是大書法家文徵明又重新去刻了一次,並且還把這塊石碑挪到了寒山寺裡面。
到了清朝的時候,因為又經歷了很長的歲月,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又變得模糊了。到了光緒年間,有一個叫做陳夔龍的官員,請了著名的金石學家俞曲園,來重新刻這塊碑。
那麼,這位俞曲園是誰呢?他正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位俞樾,他自號曲園居士,是清末時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對古文學的造詣非常高。
俞樾不但重新刻了這塊碑,還四處向國人宣傳《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力。後來俞樾的孫子俞陛雲,又接過了祖父“手中的槍”,繼續宣傳這首《楓橋夜泊》。
俞陛雲曰:“然唐人七絕,佳作林立。獨此詩流傳日本,凡婦孺皆習誦之……”。後來,又經過俞家人的大力宣傳,讓我們知道了,在1939年的時候,日本人曾經想把這塊石碑運走。
結果,日本人還是怕引發眾怒,不敢直接運走,於是就只能找人去復刻了一塊。不過最後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復刻的那一塊,日本人也沒能帶出中國的國門。
雖然大文學家歐陽修對張繼這首《楓橋夜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經過《六一詩話》的點評之後,這首詩在事實上就已經非常有名氣了。
因為張繼當初是把詩題寫在寒山寺的寺內或者楓橋邊上的,算是比較顯眼的文字,所以後來凡是路過寒山寺或者楓橋的人,都是可以見到它的。
再加上後來北宋的宰相刻了石碑,明代的書法家文徵明和清代俞樾的復刻,以及俞家人的大力宣傳,所以這首詩的名聲也就變得越來越大,寒山寺的旅遊業,也就越來越發達了。
對於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人人都會背,卻始終搞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當然就有人要去較真了。因此,並不是張繼這首《楓橋夜泊》有問題,也不是專家在故意找茬。
結語
李商隱的詩,有問題的其實也很多,可是就沒有人這麼較真,去摳他的字眼。這大概是因為李商隱寫的那些東西都和神話有關,實在是太玄妙了,普通人根本插不上嘴。
比如李商隱寫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如果你要是不聽葉嘉瑩老師的課,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典故還和黃帝有關呢。
又比如李商隱寫“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來”。原來其中的“黃竹歌”,是周穆王寫的三首“哀民詩”。這些東西,如果不是讀大量古書的話,那麼將是很難看懂的。
而且這些東西既不像“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鐘聲”、“客船”一樣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又與“文化輸出”和“熱門景點”沒有半點干係。
所以,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去找李商隱的茬,教授專家即使是找了李商隱的茬,普通人也根本不會去關注這些。如此一來,自然就襯得張繼的《楓橋夜泊》“很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