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字裡面為什麼有個“爭”字?爭還能靜嗎?
“靜”是一個美好的字眼,也是一種高雅的境界。人生,因靜從容;歲月,因靜美好;思想,因靜致遠。那麼,為什麼“靜”字中還會有一個“爭”呢?有爭怎麼會靜呢?“靜”的造字原理是怎麼樣的呢?
《說文》:“(靜),審也。從靑,爭聲。”徐鍇注曰:“丹靑,明審也。”《說文》之解,徐鍇之注,令人莫名其妙。心靜有利於思辨,思辨曰“審”,但靜是審的條件,而不是審本身啊。徐鍇見靜從靑就言丹靑,豈不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之嫌!靜與丹青何關?丹青與爭牽扯在一起又表示什麼意思?搞不明白嘛。《說文》認為,“靜”字是形聲字,其中“青”為形,表義;“爭”為聲,表音。這種說法恐怕也站不住腳,且不論形聲字的提法是否歪曲了古人造字的方法和規律,只是“爭”和“靜”的聲母、韻母皆不同,如何表音?倒是“青”和“靜”的韻母是相同的,若表音也是用“青”來表音。按形聲字提法,若用“青”表音,那麼表義的就是“爭”。用“爭”來表示“靜”的意義,豈不又成了笑話?爭和靜能牽強附會到一起嗎?通常講,靜與動相對,靜應該就是不動的意思。這樣理解,不能說不對,但過於刻板膚淺,也不能觸及到“靜”字的造字原理,同樣不可理解為什麼“靜”字中有“青”有“爭”。
子夏故壇認為,“靜”是個會意字,而不是什麼形聲字,因為形聲字的提法本身就很荒謬。形聲字的問題,子夏故壇有專文論述,這裡不再節外生枝地加以贅述。“靜”字從“青”從“爭”,是會意字。所謂“青”,乃指五行之色。青是東方之色,五行屬木,為春天之氣色,“青”代表春天那種生髮、向上的朝氣。比如青草,就是指還在生長期的草。再比如青年,就是指還在生長年齡的年輕人。再比如青雲,就是指正在形成且不斷升騰的雲。再比如青石,就是指質地緻密、堅硬結實,還遠未到風蝕老化階段的石頭。“爭”者,競也,奪也。所以“靜”字有萬物爭春的意思,正如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述的那樣:“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說到這兒,也許有人就有點不耐煩了:“說這麼多了,萬物爭春和靜字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家彆著急,聽了下面的論述,你也許就明白了。
古聖人的人文哲學思想比現代人深邃得多。造字的聖人認為,“靜”並不是一動不動,呆若木雞,而是指一種從容的狀態。萬物爭春,爭的不是物,而是時。爭物者囂,爭時者靜。春天來臨之時,前幾天還是冰雪覆蓋的大地,當你不日再次看到這片土地時,不知名的小草已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染綠了這片土地。在你不知不覺中,人家已應時而出,開始體現其生命的價值。人家沒有爭物,人家爭的是時,沒有一點喧囂,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就人而言也是這樣,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萬事開頭難,春天是綢繆的季節,君子以經綸。君子爭時不爭物,抓住了時機,就贏得了未來;抓住了自己的青春,也就贏得了人生的金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自己有了豐厚的收穫,還用得著再去和別人爭嗎?收穫從來不是靠與別人爭物獲得的,只有與天爭時,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少時爭時,奮發向上,則老而安逸,怡養天年,歲月靜好。
“靜”的本義,與其說是“萬物爭春”,不如說是萬物爭時,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爭物者囂,爭時者靜。你若爭時,天下莫能與你爭。爭時者沒有爭物者那種喧囂的氣焰,有的只是自我充實的努力和默默的付出,靜靜地、悄悄地,不知不覺中已經站在了更高的競爭層次,你自然而然得到的,是別人想爭也爭不到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別人來和你爭,何其靜也!這正是“靜”的深層次內涵。靜者,止也,止其所也。靜者如山,在《易》中,艮為山為止,故最後把《艮卦•彖傳》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