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耄耋老人,本該頤養天年,卻非要與大山過不去。雖以殘年餘力,不能毀山之一毛,但也不曾放棄。此等“挖山不止”的精神,正是我華夏民族之精髓,經年傳承,生生不息,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
1997年,一個年近花甲的老頭兒站了出來,表示要做當代愚公。他放出豪言,要給喜馬拉雅山開個大口子,把青藏高原變成魚米之鄉,讓大西北成為塞上江南。
這個老頭兒叫牟其中,南德集團前董事長,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商人。提起牟其中這個名字,現在的大部分人估計都挺陌生。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可是一位風雲人物,聲名顯赫。作為當時最早崛起的那一批企業家,牟其中在內地商界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堪稱教父級別。當下內地的那些頂尖企業家,許多人都是其後輩。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牟其中下海經商。在那個物資商品極其匱乏的年代,牟其中僅花了十餘年的時間,就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一度登頂財富之巔,成為當時的內地首富。
當然,那時候的資產統計行業還不成熟,各種“首富”層出不窮,排行變化很大,牟其中這個“首富”頭銜,是否名副其實,那還有待商榷。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牟其中已經成為內地最頂級的富豪。
牟其中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崛起,與其極具創造性的頭腦是分不開的。他這個人,非常具有想象力,總是喜歡幹出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來。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
“世界上沒有辦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比如,在1989年,當時的內地經濟相對疲軟,牟其中手中積壓了大批的貨物,公司陷入停擺危機。為了開啟銷售渠道,牟其中就坐火車北上,準備去京城碰碰運氣。那時候沒高鐵,還是綠皮火車,速度相當慢。所以,對於牟其中而言,這是一趟相當漫長的旅程。
為了打發時間,牟其中就和車廂裡的乘客聊天。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的男人聊天,最喜歡的話題就是點評國家大事兒,即便自己其實啥也不懂。牟其中他們也不例外,這聊著聊著就聊到蘇聯那兒去了。
眾所周知,1989年這個時候,正值蘇聯解體前夕,日子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好過。當時有乘客告訴牟其中,蘇聯為了維持生計,已經開始準備賣飛機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牟其中在打聽到蘇聯人準備賣飛機的訊息後,敏銳的商業嗅覺告訴他,這是一個大商機。
所以,到了京城之後,牟其中也沒有想著去推銷自家的貨物了,而是到處籌備著買蘇聯飛機這事兒。最終牟其中用“以貨易貨”的方式,花了差不多500車皮的罐頭、皮革等輕工業商品,從蘇聯那裡搞到了4架圖—154飛機,並將其轉手給力川航,用於替換新的客機。
牟其中“罐頭換飛機”的操作,不僅讓自己大賺一筆,還成功幫國家消耗掉了大量的積壓庫存,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此後,牟其中便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頻出,比如要投資百億,開發滿洲里;聯手俄羅斯,共同發射衛星等等。而前面所提到的“炸開喜馬拉雅山”,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這個設想,估計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只當是某個妄人拿來博取眼球的噱頭罷了,或者說是一個娛樂性十足的段子。畢竟類似的段子,咱們這些年也聽了不少。比如什麼給太平洋加蓋子,給月球裝電梯等等,置之一笑罷了。
但是,在當年,這可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科學問題。
大部分朋友應該都知道,喜馬拉雅山是橫亙於我國西部邊界上的一座巨大山脈。其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就像是一堵高聳的城牆,把東亞和南亞次大陸給分割開來。而這天然的地理阻隔,也讓山脈兩邊的氣候,有著天壤之別。
在山脈的北邊,乃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裡土地貧瘠,氣候乾燥。而更遠處的西北地區,更是終年少雨,遍地黃沙。惡劣的環境,導致這些地方的土地承載能力有限,人口數量始終上不去,經濟也發展不起來,前景堪憂。
但是在山脈的南邊,則是一副全然不同的景象。這裡四季如春,植被茂盛,氣候溼潤,環境相當的宜居。
這是因為印度洋的暖風緩緩飄過,帶來了充分的雨水,使其降水量普遍偏高。其中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小鎮乞拉朋齊,甚至還創下過26461毫米的降雨量記錄,被譽為世界雨極。
對此,西北的朋友應該是相當羨慕了。總想著什麼時候能讓印度洋的暖風吹過來就好了。只要降雨量起來了,魚米之鄉還會遠嗎?
而想要引入印度洋暖風,首先就得翻過喜馬拉雅山這道坎兒,不然印度洋上的暖風根本就吹不過來。
那麼這道坎兒到底該怎麼翻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喜馬拉雅山給削平,但這肯定不現實,工程量實在太大。
當時有學者提出了“水汽通道”這樣一個概念,具體設想就是給喜馬拉雅山開個口子,從而形成一個水汽通道,讓印度洋暖流順著這個通道進入青藏高原,隨之飄到大西北。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水汽通道”這個設想是有現實參考的,因為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其實就是大自然給喜馬拉雅山開的一道口子,從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汽通道。南亞的溼潤氣流湧入峽谷,順著這個通道,一路向北,硬是將藏東南地區,打造成了著名的“小江南”。
如果以此作為參考依據,炸開喜馬拉雅山,也並不能完全算是天方夜譚。所以當時有不少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牟其中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已。
比如當年的電影《不見不散》裡面,葛優扮演的男主就曾提過這個設想。臺詞大概是這樣說的:
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甭多了,50多公里寬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著,把印度洋的暖風引到我們這裡來。試想一下,那我們美麗的青藏高原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
不過這個設想很快就被葛優自己給否定了,因為不靠譜。而現實也是如此,即便是有著牟其中這樣的大佬推波助瀾,“炸開喜馬拉雅山”這個設想最終也未能成行,甚至最後被科學家們全盤否定,從一個嚴謹的科學問題,變成了一個娛樂段子。
沒辦法,這個設想在被深入探討之後,大家都發現,確實不太靠譜。
首先,給喜馬拉雅山開口子的工程量太大。你得知道,喜馬拉雅山並不是簡單的一堵牆那麼簡單,其實是一座巨大的山脈。都知道喜馬拉雅山脈很長,綿延數千公里。但其實他也很寬,即便是最窄的地方,也差不多有200公里。
所以,如果要在喜馬拉雅山上開一個50多公里寬的口子,那麼這就是一個長約200公里,寬約50公里的通道。想想這得要運多少炸藥上去,拉多少石頭下來?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大山裡面作業,那些大型裝置怎麼運上去都是個問題。即便是運上去了,能不能正常工作都說不準,畢竟海拔那麼高,動不動就是大雪寒風。
所以,這是一個難度極大的工程,一般人接不下來。當然,對於咱們國家而言,工程難度其實並不是首要問題,畢竟是“基建狂魔”。
之所以說它不靠譜,乃是因為這個專案的可行性太低,很難達成既定目標。即便是“基建狂魔”不辱使命,成功建起了“水汽通道”,也很難改變青藏高原以及大西北的氣候環境。
首先你得知道,水汽這種東西,是會受到海拔影響的。一般來講,海拔越高,氣流中的含水量就會越少。因為海拔在攀升的過程中,氣溫會隨之降低,水汽遇冷放熱,從而液化變成雨水落下。這種現象,在氣象學裡面被叫做“脫水”。
按照客觀規律,印度洋暖流的“脫水”高度,最高不會超過4000米。換句話講,當氣流攀升到4千米的時候,其內部已經沒水了,只能吹風,下不了雨。
而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這意味著,印度洋暖流即便能穿過喜馬拉雅山,成功來到青藏高原,他也擠不出水來。這也是為何明明有著雅魯藏布大峽谷這樣的天然水汽通道,卻已經無法改變青藏高原的氣候。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最南端,連線著南亞次大陸,海拔僅有100多米,所以水汽非常充足。但是隨著峽谷向北延伸,海拔越來越高,水汽也在逐漸減少,等到了峽谷末端的時候,其實也就剩不下多少了,更遑論登上青藏高原。
總而言之,按照現有的科學理論推斷,想要透過印度洋暖流來增加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基本是沒法實現的。除非加大之前的工程規模,把青藏高原的海拔再集體削低一兩千米。
只是青藏高原那麼大,有著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個工程量可不小。即便咱們是基建狂魔,那也是壓力山大。真要幹起來,估計咱們都能給月球裝電梯了,這邊青藏高原都還沒挖掉一半。
改造青藏高原都如此困難,那麼改造距離更遠的大西北,無疑就是更加的不靠譜了。畢竟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大西北之間,還橫亙著許多雄偉的山脈,比如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等等。給他們開口子的工程量,想來也不會比喜馬拉雅山低多少。
最令人絕望的是,即便是基建狂魔超水平發揮,把這些工程問題全部解決,成功讓印度洋暖流帶著足夠水汽來到大西北上空,這個雨也多半降不下來。因為大西北的海拔偏低,氣流透過重重山脈之後,高度會迅速回落,形成下沉氣流。而這種下沉氣流,是很難形成降水的。比如在塔里木盆地上空,就存在著大量的下沉氣流,但是盆地中間卻是塔克拉瑪干沙漠。
所以,總的來說。牟其中關於炸開喜馬拉雅山這個想法,終究是不太靠譜的。至少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手段,無法將其變為現實。大家姑且將其當做一個段子,不要當真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