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那樣的記憶嗎?
一大群小夥伴兒,坐在炕上,圍著一臺收音機,聽劉蘭芳老師講的評書。評書的名字叫《楊家將》或者是《岳飛傳》。每天半個小時的評書,聚精會神地聽著,一個字都不捨得拉掉。
這是我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那時候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腦,更沒有網際網路這種東西。我們唯一能聽見外面聲音的工具就是收音機,或是村委會的喇叭傳達上級精神。村委會我們那時候都叫大隊。
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生產隊剛剛解散,各家各戶組成幾個互助組,互相幫忙種地或秋收。每家每戶的收入並不高,能滿足溫飽意識萬幸。村子裡偶有一家會有一臺收音機,當時算除了手電筒之外,最大的家用電器了,我們每天都用羨慕的眼神看那家的小孩,覺得他很富有。媽媽攢了很久的錢,也下定決心要買一臺收音機。
有一天放學,回到家,看見一臺嶄新的收音機擺在我家的櫃蓋上,褐色的機身,周圍是一圈橙色的塑膠殼,算是裝飾吧。正面有三個扭,最大的那個是開關,還有一個管波段和轉換電臺的。電源是四節特大號的電池,那時候不知道電池的型號,現在看應該是1號電池,用一段時間就要換新的電池。那會的收音機,沒有直接插電源用的,都是用的乾電池。
自從有了收音機之後,我們的娛樂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了大隊喇叭裡每天早晨必放的二人轉《豬八戒拱地》之外,我們還可以聽到許多其他電臺的節目。
在眾多的節目當中,我們最喜歡的是劉蘭芳老師播講的評書節目,每天晚上七點,我們都按時開啟收音機,找到評書的那個電臺,然後很多小夥伴兒們聚在一起,或坐在炕上,或趴在炕上,或是拿個小方凳坐在炕沿邊上,用胳膊搭著炕沿。收聽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節目。
在播放這個節目之前的時間裡,我們這些小夥伴兒們會在家裡把大人交代的家務活做完,把當天的作業寫完。這兩項任務完不成,大人們可能會不讓去聽評書。
我家大概是那時候村裡的文化中心,有收音機,還有媽媽定的《大眾電影》雜誌,另外還有爸爸從郵局定的《遼寧農民報》,別人家是捨不得花錢定這些不實用的東西的,現在《大眾電影》這個雜誌早就停刊了,《遼寧農民報》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收音機在做出它應有的貢獻之後,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都是小小的半導體,或者是直接用手機就收聽了廣播節目。電視劇的出現,也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收音機。
不那時候,每天半小時,人們慢悠悠的聽書,慢悠悠的回味,慢悠悠的過著貧窮但快樂的生活,總感覺那個年代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而到了現在,網路時代,都是快節奏的。如果有時間,一整天就可以聽完一部書。人們整天忙著奔波,為了錢財,為了大房子。錢有了,房子也大起來了,總是覺得生活再沒有那時候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