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6日至27日發生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伯德埃波要塞的蘇軍戰俘暴動事件震驚了世界。這次事件結束後,衍生了各種各樣的傳說。
俺根據俄方資料說說這事吧。
伯德埃波要塞區是冷戰初期美國人建造的,作為中央情報局駐巴基斯坦白沙瓦的分部駐地。在阿富汗戰爭期間,伯德埃波設立了一個人道主義援助中心,據說是為了援助阿富汗戰爭中的難民,實際上,這裡是巴基斯坦情報部門與CIA設立的一個大型阿富汗抵抗組織戰士的培訓基地與後勤補給基地。同時,在阿富汗被抵抗組織俘虜的一些有價值的蘇軍軍官和士兵也被送往此處關押和接受CIA的訊問。
1985年4月26日,當整個蘇聯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日40週年做準備時,18:00左右,伯德埃波要塞響起了密集的槍聲,一名蘇軍戰俘打暈前來送飯的武裝警衛並奪取了他的武器後,迅速釋放了其他13名被關押在伯德埃波的蘇軍傘兵。這群戰鬥素質極高的蘇軍戰俘,在極短的時間內佔領了軍火庫,在獲得武器後又迅速攻佔了要塞內的警衛室,多名試圖抵抗的要塞守衛不是被打死就是被解除了武裝,實際上,這群暴動的蘇軍戰俘,主要目的是奪佔無線電通訊塔樓,他們試圖用這裡的通訊裝置與駐阿蘇軍取得聯絡,但攻入塔樓後,他們發現,這裡的通訊裝置都已經被守衛破壞。
當暴動發生後,伯德埃波的警衛就已經拉響了警報,於是,駐紮在基地周圍的大約3000 名武裝人員,包括自美國、巴基斯坦和埃及的教官,都被動員起來試圖奪回被14名蘇軍戰俘佔據的伯德埃波要塞。
擁有自動步槍,大口徑機槍,迫擊炮和RPG的12名蘇軍戰俘,牢牢控制著伯德埃波要塞幾個進出口的陣地,他們依託有利地形,連續打退了抵抗組織和巴基斯坦士兵的多次進攻。
到了23點,阿富汗伊斯蘭協會的領導人布林漢努丁·拉巴尼帶著腎戰組織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團,包圍了要塞,並喊話讓戰俘們投降以換取他們的生命安全。蘇軍戰俘提出了投降條件要求——與蘇聯、DRA、紅十字會和聯合國的大使館代表聯絡並見面,才會放下武器。
未來的阿富汗總統拉巴尼拒絕了戰俘們的要求,他下令手下的武裝人員衝鋒,試圖攻入伯德埃波要塞,但多次的進攻嘗試都在蘇軍戰俘猛烈的火力下遭到失敗。拉巴尼本人也在戰鬥中被戰俘發射的RPG榴彈炸成重傷。
持續一夜的激烈戰鬥和腎戰者的損失表明,這些蘇軍戰俘絕不會投降。於是,巴基斯坦軍隊,抵抗組織使用重炮,火箭炮甚至出動了空軍進行轟炸,根據蘇軍第40集團軍截獲一名巴基斯坦飛行員報告的無線電情報資料,在伯德埃波要塞遭到狂轟濫炸時,一枚炮彈擊中了要塞內那個巨大的彈藥庫,瞬間引發了大爆炸,一切都消失了。戰後倖存的蘇軍戰俘斯塔莫夫也證實了彈藥庫爆炸造成要塞失守的事實。
伯德埃波要塞蘇軍戰俘暴動事件,共造成100名抵抗組織武裝人員、90名巴基斯坦士兵,其中包括28名軍官、13名巴基斯坦政府官員和6名美國教官,以及12名蘇軍戰俘死亡(美國駐白沙瓦領事館事後報告有三名蘇軍戰俘倖存)。爆炸還摧毀了儲存囚犯資訊的監獄檔案。
為避免事件重演,戰俘暴動事件發生幾天後,阿富汗伊斯蘭黨領袖古爾貝丁·希克馬蒂亞爾釋出命令:“不要俘虜俄羅斯人。”
巴基斯坦採取了一切必要措施來掩蓋這一事件——保持沉默、禁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伯德埃波要塞、禁止報道任何關於蘇聯戰俘的資訊以及對起義的殘酷震壓。但該事件迅速被西方媒體得知,並在當時掀起了一股輿論浪潮。
儘管訊息遭到封鎖,但蘇軍戰俘暴動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紅十字會代表戴維·德蘭蘭茨的證實,他於 1985 年 5 月 9 日訪問了蘇聯駐伊斯蘭巴德大使館並將此事告知了蘇聯大使
順便說一下,美國國務院1985年4月28日收到的報告中說,爆炸威力巨大,當地居民在距離營地四英里的地方發現了碎片,參與暴動的14名蘇軍傘兵,其中兩人在暴動被震壓後倖存下來。
而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聯政府當時是如何處理這件震驚世界的蘇軍戰俘暴動事件的呢?僅僅一份蘇聯外交部的宣告而已,該宣告也僅僅對巴基斯坦做出了譴責,並要求巴政府對此事件負責。
但是,蘇聯克格勃和駐阿蘇軍集團可不會就此罷休。據記者卡蘭和布林卡的調查報告稱,蘇聯特種部隊進行了多次報復行動。1985 年 5 月 11 日,蘇聯駐巴基斯坦大使維塔利·斯米爾諾夫宣佈,蘇聯不會對此案置之不理。斯米爾諾夫警告巴基斯坦總統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說:“伊斯蘭堡對伯德埃波要塞發生的事情負有全部責任。”
1987年,共有234名腎戰者和巴基斯坦士兵在巴基斯坦境內被打死。1988 年4月10日,在位於伊斯蘭堡和拉瓦爾品第之間的一處營地,一個巨大的彈藥庫發生了猛烈爆炸,造成 1000 至 1300 人死亡。美國和巴基斯坦的調查人員隨後得出結論,有人進行了特殊破壞活動。
但最嚴厲的報復還在後面。1988年8月17日,巴基斯坦總統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總統死於飛機墜毀。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也將這一事件與克格勃懲罰伯德埃波要塞事件的活動直接掛鉤。
PS:本文根據多方資料編寫,並不能保證所獲資料的真實性。碼字不易,嚴禁第三方未經授權轉載或用於商業用途。
配圖為俄羅斯同名電影《伯德埃波要塞》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