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這裡的“脾”指脾胃,泛指整個消化系統。消化系統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原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胃是消化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最早研究的消化器官。
1822年,一個名叫馬丁的商人被槍擊中腹部,美國軍醫博蒙特趕來給他做了手術,救活了他。可是馬丁的腹部留下一個瘻管,從面板直通到胃。博蒙特透過這個瘻管觀察胃,建立了有關消化的基本理論。
胃的形狀像一個大口袋,上有賁門與食管相通,下有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通。胃的容積有限,最多可以裝進3升的水和食物,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引起胃的急性擴張或破裂。
胃壁含有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主要有鹽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三種成分。鹽酸就是通常說的胃酸,它可以殺死胃內的細菌。如果把一塊變質的肉放到蒸餾水中,微生物會大量繁殖,把同樣的一塊肉放到胃液裡,微生物會接二連三地死去。胃酸還可以刺激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分泌,對鐵和鈣的吸收也有幫助。胃蛋白酶原本身沒有活性,被鹽酸啟用後變成胃蛋白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進行初步水解。黏液呈弱鹼性,可以中和胃酸,減輕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作用,這使得胃黏膜免受損傷。
胃液的分泌並不是24小時持續平穩地分泌,而是空腹時分泌量很少,進食時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這是透過怎樣的調控機制來實現的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高超的手術技能製作了一個“巴氏小胃”:他把狗的胃分離出一小部分,縫合起來形成小胃。小胃和大胃(胃的主體部分)一樣接受神經支配,進入大胃的食物和唾液並不進入小胃,因此分析小胃內的化學成分可以準確反映大胃的胃液分泌。
透過研究“巴氏小胃”,巴甫洛夫證明了胃液分泌既有神經機制又有體液機制,胃液的分泌可以由食物的色香味刺激頭面部感官而引起,也可以由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刺激胃部或腸道的感覺神經元而引起,還可以由食物刺激胃腸激素的分泌而引起。巴甫洛夫因消化生理的研究獲得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現代社會中,胃病比較高發,這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整天情緒緊張,就會抑制胃的運動,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過長,食物刺激胃酸過量分泌,胃酸刺激胃黏膜造成潰瘍。一旦情緒平緩,胃酸的分泌就減少,黏液細胞乘機源源不斷地分泌黏液,彌合傷口。很多人都有過輕微的胃潰瘍,但自己並沒有察覺,假如焦慮的情況持續下去,就可能變成真正的胃潰瘍。
胃潰瘍、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發生還有個重要的幫兇——幽門螺桿菌。1982年,澳大利亞醫生馬歇爾和病理學家瓦倫從病人的胃組織中發現了這種細菌,並指出它是造成胃潰瘍和胃炎的重要病因。當時科學界認為沒有細菌可以在胃酸中生長,對這一發現嗤之以鼻,馬歇爾決心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把幽門螺桿菌混合在肉湯中喝進肚子裡,三天後感到胃痛、嘔吐、睡不著覺,幾天後用鉍劑和抗生素合用治好了胃痛。馬歇爾與瓦倫的發現對胃病治療意義重大,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幽門螺桿菌迄今為止感染率依舊很高,為了飲食安全,建議採用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
秋冬季節是胃病的高發期,要重視早餐,少吃刺激性或粗糙堅硬的食物,生氣時暫緩進餐,注意禦寒保暖。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學會理事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