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調暢血脈,通經止痛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活血調經藥。本類藥物效能大多辛散苦洩,主歸肝經血分,具有活血散瘀之功,尤善通暢血脈而調經水。主治血行不暢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及產後瘀滯腹痛;亦常用於瘀血痛證,癥瘕,跌打損傷,瘡癰腫毒。
雞血藤是一種切開後會有流出和雞血的感覺,然後就被取名為雞血藤了。在中醫上,它也是一種十分具有價值的中藥材。
來源:雞血藤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藤莖。野生。秋、冬兩季採收莖藤,除去枝葉及雜質,潤透,切片,曬乾。生用或熬膏用。
相關名字:血風、血藤、血風藤。
產地:主產於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歸經:苦、微甘,溫。歸肝、腎經。
功效: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
性狀鑑別:
本品為橢圓形、長矩圓形或不規則的斜切片,厚 0.3~1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栓皮脫落處顯紅棕色。質堅硬。切面木部紅棕色或棕色,導管孔多數;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至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 呈數個同心性橢圓形環或偏心性半圓形環;髓部偏向一側。氣微,味澀。
主治病證:
1.月經不調、痛經、閉經。
本品苦而不燥,溫而不烈,行血散瘀,調經止痛,性質和緩,同時又兼補血作用,凡婦人血瘀及血虛之月經病證均可應用。治血瘀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可配伍當歸、川芎、香附等同用;治血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則配當歸、熟地、白芍等藥用。
2.風溼痺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及血虛萎黃。
本品行血養血,舒筋活絡,為治療經脈不暢,絡脈不和病證的常用藥。如治風溼痺痛,肢體麻木,可配伍祛風溼藥,如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藥;治中風手足麻木,肢體癱瘓,常配伍益氣活血通絡藥,如黃芪、丹參、地龍等藥;治血虛不養筋之肢體麻木及血虛萎黃,多配益氣補血藥之黃芪、當歸等藥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浸酒服,或熬膏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拾遺》:“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風癱。”“壯筋骨,已痠痛,和酒服……治老人氣血虛弱,手足麻木,癱瘓等證;男子虛損,不能生育及遺精白濁……婦人經血不調,赤白帶下;婦人幹血勞及子宮虛冷不受胎。”
2.《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痺症。”
3.《現代實用中藥》:“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於貧血性之神經麻痺症,如肢體及腰膝疼痛,麻木不仁等。又用於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閉止等。有活血鎮痛之效。”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主要含有異黃酮類化合物如刺芒柄花素、大豆黃素等,三萜類化合物如表木栓醇、木栓酮等以及甾體類化合物如β-谷甾醇、胡蘿蔔素苷、油菜甾醇、雞血藤醇等。
2.藥理作用:水提醇沉製劑能增加實驗動物股動脈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水煎劑可降低動物膽固醇,明顯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水提物及酊劑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對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功能;酊劑有一定的鎮靜催眠作用;注射液或灌胃對小鼠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雞血藤尚能促進小鼠腎總磷代謝,促進小鼠子宮24小時總磷代謝。
3.臨床研究:用藤川合劑(雞血藤、川芎)治療冠心病38例,對心電圖ST段改變及心絞痛症狀有明顯療效(新醫學,1978,9(4):176)。以雞血藤、土大黃、仙鶴草為主治療血小板減少性出血症30例。結果出血症狀消失,血小板升至正常者19例,部分緩解者10例,無效1例(浙江中醫雜誌,1989,24(8):349)。用雞血藤為主製成糖漿口服,治療血虛閉經33例。結果痊癒26例,好轉4例,有效率89.1%(閩東醫藥,1978,(3):26)。以雞血藤為主,輔以麥芽、山楂、通草,製成沖劑。每次一包(相當於生藥30g),日3次,共治860例乳腺增生(含男性22例)。結果近期總有效率99%(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9(5):301)。
鑑別用藥
雞血藤和大血藤雖然名字相似卻是兩種中藥,來源功效都不同,雞血藤的主要功效是補血活血和通絡,它平時多用於月經不調和血虛以及肢體麻木等症的治療,而大血藤則具有清熱解毒和祛風除溼的重要作用,它是治療人類風溼骨痛和跌打腫痛的常用藥。
大血藤:本品來源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乾燥藤莖。《中國藥典》收載,大血藤-性味與歸經:苦,平。歸大腸、肝經。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
性狀:大血藤呈圓柱形,表面灰棕色,粗糙。斷面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細孔狀導管,呈六束以上放射狀紋,習稱“車輪紋”。
注:內容及圖片來自教材和網路,僅作科普學習,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