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多不生蛋,只會瞎搗亂
隨著iPhone 13系列的熱賣,以及新款MacBook和M1晶片的釋出,曾經鼓吹蘋果衰落的聲音又銷聲匿跡了。實際上每當蘋果推出一些看似“升級不大”的產品,比如說iPad、Apple Watch時,就會有人唱衰蘋果。
不過除了唱衰,還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蘋果不學習國產廠商那樣,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來更好的佔領市場呢?實際上對於廠商來說,子品牌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好。
為什麼廠商要子品牌?
從最火熱的手機市場來舉例,子品牌戰略最早用於切割細分市場。
小米手機初期,依靠1999元的定價策略快速崛起。但在當時,即便是1999元,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購買一部品牌僅僅成立兩年的手機,依舊有一定的決策門檻。
因此小米推出了799元的紅米手機,這個價格拿到任何數碼城,都只能買一部山寨手機。消費者的決策門檻被降到最低,很多學生群體、老年群體也購買紅米手機使用。
可以說紅米手機成就了小米,在三四線城市攻城略地,一度佔據整個小米手機出貨量的80%,即便是今天,紅米手機出貨量依舊佔據小米整體出貨量的60%。
紅米的成功讓其他廠商也開始行動起來,華為推出了榮耀,魅族推出了魅藍,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做價效比更高的機器,快速佔領還未普及的智慧手機市場,培養使用者習慣。
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一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使用MIUI,等到大學經濟可支配的時候,很大可能購買一部更為昂貴的小米手機。
因此子品牌早期,是幫助廠商快速圈地,佔領使用者的。
子品牌後來做了什麼?
子品牌除了幫助各手機廠商攻城圈地之外,還可以樹立一些高階形象和出海任務。
比如說OPPO旗下的一加手機,本身獨立做高階精品,在歐美市場很受歡迎,甚至需要線下排隊搶購,跟iPhone發售一個調性。OPPO的另一個品牌Realme,也在東南亞市場幫助OPPO站穩了腳跟。
子品牌更大的使命,來自於2019年開始。當時手機市場進入地獄模式,國產廠商意識到只有做高階旗艦,才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活下去。
小米第一個調整,將紅米品牌獨立,變成了過去的小米,主打價效比,小米品牌,則開始衝擊高階和旗艦市場。隨著小米的調整,OPPO從海外召回Realme,vivo推出iQOO,這些子品牌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做走量的機器,穩住當前的市場份額。
3年過去了,紅米、Realme、iQOO等品牌,發展都非常好,有些產品甚至比品牌自家的旗艦都賣得好,就像那句話說的:“我們是在KO我們自己”。
相信在短時間內,各家廠商為了穩住市場份額,都會持續支援子品牌的發展,甚至還會出現子品牌機器超越原品牌機器的情況。小米、vivo都出現過這樣的問題。
蘋果為何不需要子品牌?
上面所說的子品牌目的,無非是兩個:第一個是用價效比快速佔領市場,培養使用者習慣;第二個是為了衝擊高階市場的兜底策略。
我們來看蘋果的情況,iPhone從誕生之初,就不是為價效比而生的。蘋果的戰略很簡單,就是做出體驗最好的手機,用最好的營銷包裝手段,把價格抬到最高,賣硬體賺錢。
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講究價效比的使用者,壓根也不是蘋果需要的那批人。更何況如果你真的動腦子,一部iPhone保護好用個四五年,實際成本並不比安卓手機高。
至於搶佔高階市場,那壓根就不是蘋果的事情。無論你是否承認,從工業設計、軟體生態、硬體質量來看,iPhone每年都是智慧手機的標杆產品。
更何況,蘋果要講價效比也不是不可以。一方面可以把老機型降價銷售,現在雖然出到iPhone 13,但是iPhone 11、iPhone 12等機型依舊有競爭力;另一方面推出類似iPhone SE這樣的機型,大家看看2020款iPhone SE,至今很多顏色都得靠搶,上半年想買等了一個月某東愣是沒貨。
因此對於蘋果來說,不需要子品牌來為自己保駕護航。實在等到行業競爭再加大的時候,蘋果直接把iPhone起售價降低個1000-2000元,其它廠商就只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