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版《三國演義》和新版《三國》差距之大,大家都是看在眼裡。
老版《三國演義》現在來看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雖然道具簡陋、拍攝技術落後,但老戲骨雲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而新版《三國》則直接淪為了網路熱梗的素材庫。
不過,皮哥觀察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在提到老版時,大家都是誇鮑國安飾演曹操、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陸樹銘飾演的關羽有多麼出色,很少有人會提到孫彥軍飾演的劉備,在一眾角色中,劉備的存在感很低。
而提到新版時,大家都在罵編劇多不靠譜,陳建斌把曹操演成了“地痞流氓”,陸毅把諸葛亮演得太稚嫩,張飛直接演成了李逵,但很少有人會貶低於和偉演的劉備。
於是乎,同樣是出演劉備,孫彥軍成了“高個兒裡的矬子”,於和偉成了“矮個兒裡的將軍”,一貶一捧之後,兩人似乎能掰掰手腕兒了。
那麼他們出演的劉備,究竟都有怎樣的差別呢?
一、我們先說,孫彥軍的表演
在《三國演義》中最難演的人物就是劉備,原因就在於這是一本尊劉抑曹的小說,一部戲裡主角是很難演的,而沒有缺點的主角更是難上加難。
就說曹操吧,雖然在小說裡是個反派,但對於演員來說反而能充分發揮演技,詮釋出曹操這個奸雄的層次感。
就說關羽和張飛吧,雖然也是正派主角,但都有一些缺點,關羽很驕傲,張飛是個莽撞人,這就是角色的稜角,讓演員演起來有個支點,能更好地發揮。
有人肯定會說,諸葛亮也是個沒有缺點的正派主角啊,別忘了魯迅是怎麼評價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諸葛亮和《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哆啦A夢》裡的叮噹貓一樣,是神一般的存在,存在感也是拉滿的。
而劉備就是個光滑的圓,演員演起來使不上勁兒,角色沒有成長性,似乎從出場到結尾都是一個性格,而且也很少有事件鋪墊,對於表情神色的描寫近乎於無,很多人看完小說後都有這樣的感覺,曹操呀、諸葛亮呀,關羽呀都是鮮活豐滿的人物,只有劉備像個紙片人一樣。
演劉備的難點還在於,他是漢昭烈帝,寬厚之餘一定要有帝王之氣,這在小說中鮮有提及,全靠演員自己揣摩。
魯迅形容劉備“長厚而似偽”,在表演裡還要把“偽”的一面演出來,這個缺點不像關羽、張飛的缺點那樣無關痛癢,而是觸動根基的,絕不能演過了,不然劉備就真成了偽君子,蜀國政權的正義性立不住,整部劇就垮了。
孫彥軍就面臨這樣的“幸福的煩惱”,他去劇組一換上劉備戲服,就得到了導演王扶林的認可,是全劇組第一個確定下來的演員,可是他卻不想演。
他從小就熟讀《三國演義》,最討厭的就是哭哭啼啼的劉備,他最想演的角色其實是曹操,可這個角色已被他同門師哥鮑國安拿去了,最後副導演蔡曉晴多次勸他不要放棄這個機會,他才接下了這個角色。
多年後孫彥軍坦言,劉備這個角色壓抑了他整整三年,他自己的天性被這個角色鎖得死死的,心非常累。他形容自己是伸展不開的豆芽菜,一伸開就擋住了諸葛亮。
那麼孫彥軍是怎麼詮釋劉備的呢?
首先他外表就佔了很大的優勢。
小說裡的劉備“天生異相,雙耳垂肩,雙手過膝”,簡言之就是大耳朵,長手長腳,還要儀表堂堂,這一點孫彥軍完美符合,這也是王扶林這麼快定下他的原因。
孫彥軍出演劉備時大約42歲,扮上戲裝,寬厚仁慈,年長穩重的勁就出來了。
形象立住了,劉備這個角色的正義感就立住了,他一生失敗那麼多次,為何那麼多英雄豪傑還追隨於他,不需要費太多的筆墨,孫彥軍站在那裡就是答案。
當然光是扮相還不夠,演員駕馭這個角色還是靠演技,而這是孫彥軍最不缺的。
從表演經驗看,當年的《三國演義》劇組一共有兩個國家一級演員,一個是鮑國安,一個就是孫彥軍,參演本劇之前,孫彥軍已經演了20年話劇,臺詞功底,對角色的理解,都比同時期的於和偉要有優勢。
從生活閱歷來看,孫彥軍從小受苦,10歲父親去世,16歲母親去世,當演員之前在大慶當了幾年工人,嚐盡了人間苦難,和劉備顛沛流離的形象很像。
所以孫彥軍演的劉備就是那種粗看不鹹不淡,細品起來卻很有性格的人。
為陳登出頭的仗義、邀請諸葛亮時的謙卑、為關羽報仇時的失去理智都是力證,那麼觀眾為啥感受不到呢?
因為孫彥軍都是收著演的,用他的話說就是不能伸太開搶了諸葛亮的戲,他的很多戲都是極簡的,比如第15集,張飛殺了曹操的部下車胄,特意前來報喜。
劉備害怕此舉惹怒曹操,憂心忡忡,他不露聲色,給了張飛一個眼神。
張飛的臉立刻拉了下來。
整場戲,觀眾很容易被張飛的表情變化吸引,而忽略劉備的點睛之筆,全劇大部分時間孫彥軍都是用這種輔助的打法來完成表演的,所以他的精妙之處很難被察覺。
二、於和偉的表演
這些年於和偉勢頭很猛。
出演《三國》後,他接連出演了《軍師聯盟》裡的曹操,《覺醒年代》裡的陳獨秀,《懸崖之上》裡的周乙,獲得了很多有分量的獎,躋身了一線男演員的行列。
雖然相比後來這些角色,劉備乍看之下有些普通,但這些年網路上很多關於他的熱梗,幾乎都和劉備有關。
比如於和偉最出圈的梗,就是他飾演的劉備說的那句“接著奏樂接著舞”,這個梗流傳甚廣,縱情酒色的劉備和小說中的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於和偉的演技當然出色,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畢業後沒戲拍一直跑龍套,有戲拍了也是一直演反派,劉備算是他第一個正面角色,而他真正的巔峰是在2017年開始的,2010年的時候他的演技還不如近幾年這麼醇熟。
有人或許會說,劉備難演是公認的,對孫彥軍難,對於和偉也是一樣難,新《三國》遭致一片罵聲,於和偉能獨善其身,不正說明他演技好嗎?
這說到點子上了。
老版《三國演義》是完全按照小說《三國演義》來拍攝的,劇中人物完美還原了小說裡的人物。
可新版《三國》對小說進行了“魔改”,很多角色面目全非,縱然演技派雲集,但都被劇本帶偏了。
比如曹操竟然隨地小便,說話一頓一頓像個瘋子;比如司馬懿神神叨叨像個神棍,一出場就把“我是內奸”寫在臉上;比如張飛就剩魯莽了,和李逵沒啥區別,沒有一點武將之姿。
我理解編劇的用心,他是想進行創新,把劇變得更通俗化一點,讓現代的觀眾一看就懂,但步子邁大了影響了一批好演員,於和偉也未能倖免。
換言之,孫彥軍演的是羅貫中筆下的劉備,於和偉演的是編劇朱蘇進筆下的劉備。
於和偉規避了“劉備難演”這個問題,卻掉進了朱蘇進挖的坑裡。
原來書中說劉備“喜怒不形於色”,編劇光理解了字面意思,沒有領悟到劉備的綿裡藏針,簡單粗暴地把劉備塑造成了一個發生什麼情況都不做表情的“面癱臉”。
帶著這樣的劇本束縛,於和偉在表演時的很多表情都是固定的,但是透過眼神等輔助表演,他還是盡力拯救了這個角色,把不同情境下的諸多資訊準確傳遞給了觀眾。
這是潘鳳出事後的表情,一個斜眼,殺氣有點藏不住了。
這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後的表情,很剋制,他當時的官職並不允許他居功自傲。
這是三顧茅廬時的情形,還是一樣的表情,卻淚眼婆娑,你能相信這個時候的劉備是謙卑、真誠的。
這是聽聞漢獻帝死後的表情,看上去悲痛至極,也符合劉備這個人物的設定。
稱帝后,劉備的面相上有了一些帝王之氣,但依舊看不到那種高高在上的疏離感。
這也是為何,陳建斌、倪大紅這些公認有演技的演員都在這部劇上折戟,但於和偉版的劉備反而成為了孫彥軍之後的另一版經典。
最後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孫彥軍和於和偉版的劉備表演難度都很大,但最終呈現出來的人物各有特色。兩位演員也都透過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讓這一歷史人物在影像中得以重生。
兩位優秀的演員都值得我們鼓掌致敬!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