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摧毀你那曾經引以為傲,甚至受人嫉妒的輝煌?
《坡道上的家》中的女主裡莎子本是生活的安寧幸福,是外人眼裡不被世事紛擾安逸的家庭主婦,在她自己心裡對眼下的生活也沒什麼不滿,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和她一樣,生活圍繞著孩子和丈夫,他們是她生活的全部。
可所有的一切隨著她參加一次庭審被改變,裡莎子透過別人的人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侷限性,所有的幸福都變得經不起推敲且脆弱。
她感受到了沉重的壓迫,這份壓迫感讓她迷失和痛苦,她從一個小鎮姑娘一路走到東京,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本該擁有更多可能性的人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閉塞生活?
今天這份覺醒痛苦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我們一起探尋。
成為家庭主婦後的背後實際是自我拋棄
現在的裡莎子是一位家庭主婦,她的生活沒有亮點只有四點一線:家---超市---幼兒園---家。
外人眼裡,她的生活符合傳統,符合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
就連她的母親也覺得女兒很幸福,至少比自己幸福,她生活在東京,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和體貼的丈夫。
生活在大城市,擁有一個家庭,這些幸福都是能看在眼裡的。可終究,裡莎子和她母親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她母親是家庭主婦,她也是家庭主婦,唯一的差別是生活地方不同,她母親仍然生活在小鎮,她來到了東京。
這與裡莎子青春年少時的夢想是不一樣的。
她打小便從母親的嘴裡得知,自己是膽小、懦弱、愛鬧彆扭而且很難照顧的小孩子,她生活的壓抑痛苦,最大的夢想是徹底離開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活在別人的眼裡嘴裡。
她做到了,來到東京她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體驗到更豐富的生活和更寬容的環境。
她的人生看似一片光明時卻又戛然而止,她聽從了丈夫的建議辭掉工作回到家中加入到家庭主婦的隊伍中。
她的人生軌跡又一次回到了起點。隨著婚姻持續時間越久和丈夫的溝通越少,丈夫對自己的指責和不滿在變多。
她又一次陷入到“膽小需要人照顧”“做什麼都做不好”的境況中,熟悉嗎?這不就是她小時候母親對她的評價嗎?
她曾以為自己只要離開小時候讓她窒息的家就能獲得重生,只要有自己的家庭就會獲得幸福,現實是什麼?
現實是小時候的家被移植到了現在,小時候母親用否定圈住她,現在是丈夫用否定套住她。
她逃離了嗎?沒有,從來沒有。若不是她去做臨時陪審員,透過那個女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側影,她將繼續被困在陰影中,痛苦而不自知。
她,早已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初心,徹底成為了女兒的媽媽,丈夫的妻子,她可以是任何人的附屬,只是沒有自己。
疲憊壓抑,逐漸摧毀了她自以為的幸福堡壘
家庭主婦,在多數人眼裡意指生活輕鬆愜意的代名詞,不用在殘酷現實的生活中破爬滾打,躲在家庭的殼裡逃避生存的艱難。
果真如此嗎?
當女兒不停鬧彆扭時,裡莎子很崩潰,怎麼說女兒都聽不進去,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毫不保留地釋放著自己的情緒。
裡莎子無助又無奈,疲憊的臉上透著憤怒,她拎著東西徑直走開,任由女兒一人在坡道上哭泣。
她的目的不過是略施懲戒,可看到這一切的爸爸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眼裡裡莎子是在虐待孩子,在他心裡,甭管孩子怎麼樣,母親都應溫柔相對,這才是“好母親”的標準。
孩子爸跟多數人頭腦中對母親的刻板印象一致,提及母親都是美好,溫柔和恬靜,甭管孩子怎樣母親都是面帶微笑,一臉慈愛。
實際上母親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累和疲憊的時候,也有無法控制失態的狀況,但在外人眼裡這些不應該是母親的特質,母親就該是積極陽光溫暖的代名詞。
可誰又知道,在無數個疲憊日子的堆砌下,裡莎子曾差點捂死孩子。她不愛她嗎?不,她愛她,只是她太疲憊了,她被眼前的小生命無常的喜怒哀樂搞得不知所措,卻又要為維護體面而小心翼翼。
她活得太累,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下根本沒時間考慮自己,日子推著她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突然出現的陪審員工作打亂了她的節奏,也讓她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真相。
所謂別人眼裡的幸福和嫉妒,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虛無,只需輕輕一推,瞬間煙消雲散。
所謂曾經被母親嫉妒,嫉妒她年輕漂亮,又能夠在大城市生活的點滴,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不幸才是這對母女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來自母親和丈夫的否定與控制,所有不幸的背後都有深意
1、 來自母親的否定
裡莎子小的時候,她的母親對她說過最多的話是你這小孩子怎麼這麼難照顧,照顧你實在太累人了。
在父親忙於工作的時候,她與母親的生命連結得最緊密,可她的內心卻一直無法安定,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中。
她沒有得到過父母發自內心的愛。
父親總是以工作忙不常與她相處,母親則一直在否定她,認為她是膽小的敏感的也是懦弱的。
所有來自母親的評價都根植在裡莎子心裡,逐漸成為她自己對自我的認知。
同時,她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著母親的肯定,可她不管做什麼,在母親眼裡都能跳出刺兒來。她想逃,逃開令她壓抑窒息的生活,找一個能讓她自由呼吸的地方。
她是逃出來了,不幸的是,她又一次陷入到“被否定”的怪圈,來自她的丈夫。
2、 來自丈夫的低評價
裡莎子的丈夫和她父親差別不大,多數時候都忙於工作,晚上回家時孩子已睡。可這一點都沒有阻礙他對妻子做母親的指手畫腳。
尤其是她做臨時陪審員的過程中,他多次要求她放棄,理由無非有二,一是疏於照顧孩子照顧家。二是他認為裡莎子,一個家庭主婦,坐在法院的陪審員中太不合適,她怎麼可能有做陪審員的能力?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同理,裡莎子在丈夫眼裡就是家庭主婦,她做不了其他,所以,他給她的不是鼓勵她去嘗試,不是幫助她解決問題,而是直接否定她,明確告訴她不要做。
這不是愛,這是權威和控制。
裡莎子曾因母親的否定逃離了原生家庭,以為萬事大吉,現在呢?卻又一次遭遇了丈夫的否定。
3、 自我評價降低,缺乏自我價值感
小時候母親的否定,長大後丈夫的不屑,都讓裡莎子陷入到自我懷疑中,她常常懷疑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不能成為一個好妻子。
連陪審員的臨時工作她自己在潛意識中也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每到自己發言時她都唯唯諾諾,表現得很窩囊。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地方在於她一直在逼迫自己努力,但是不管怎麼努力好像都達不到對方的心理預期。
她很痛苦。
而她所有的一切痛苦都源於小時候形成的低自我評價。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書中說:“什麼是關係?答案很簡單,關係就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互動。”
裡莎子小時候,和母親的互動是否定的,長大後,和丈夫的互動仍然是自我否定的,最重要的是她和自己的關係也是否定的。
她已經習慣性地認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可見,她其實一直生活在一個負能量場裡。
4、想要的幸福只有自己能給
裡莎子大多數時候,都在為獲得“肯定”而活著。
她所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得到肯定,也在爭取肯定的路上讓自己越陷越深。
直到她咬牙做完臨時陪審員的工作,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做到。而這項工作帶給她的最大收穫是透過一個無助可憐的女人讓她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幫助她思考為何母親和丈夫都習慣於否定她?
原來,他們的否定並不是真的認為她不行,而是擔心她太行了反而跳出他們的手掌心。
為了留住她,控制她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他們採用了同一種方式:用否定打壓她,讓她認為自己不行,只有靠他們她才行。
他們成功了,終究他們還是失敗了,裡莎子認清了真相。
她坦誠跟丈夫說出來的時候,丈夫為自己的懦弱痛哭流涕;第一次,裡莎子也成為了可以保護他人的人。
“你不行”這條人生夢魘終於被裡莎子親手揭去。
瞧,人生很長,究竟朝哪走,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下躲藏一輩子,還是透過積極探索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一切其實都在自己手裡。